問:下面一個問題,我是北京的同修,想發(fā)心學習講經,不知如何下手,請予以指教。
定弘法師答:想發(fā)心講經,首先你要學,要聽經。聽經關鍵就是跟一個老師學,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你才能夠入境界。入境界了,那個經文講的這些內容、這些意思,那就是你自己的了。你至少要有真聽懂,這解悟上過關了,才能夠說出來講經。如果連解悟都沒有,那么你講經只是鸚鵡學舌,而且這還是什么?要堅持復講的原則才是。如果你要自己亂發(fā)揮,對經文的意思都不理解,你隨便自己信口開河,那因果就很大了。
古人有這個公案,所謂下錯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這是唐朝百丈禪師遇到的一個老狐貍,他前生就是大法師,別人問他問題,問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他沒有真正解悟,起碼對這個因果道理沒有真正解悟,所以他就信口開河,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好了這一句話講錯了,這一錯,誤導了眾生,耽誤了人家的法身慧命,這個果報就重了,所以他淪落到狐貍身,五百世做狐貍!到了這一世,唐朝百丈禪師,這是一位開悟見性的大德,他講經的時候,這個老狐貍化作人形,牠已經有神通變化了,變成人形了來聽經,聽完之后,牠等人都走了,向百丈禪師請教,說明自己的身分,說這個問題我這一直還沒鬧清楚,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百丈禪師說,這個問題我現(xiàn)在不能馬上回答你,等明天你要在大庭廣眾之下把這個問題重新提出來,我也要在大庭廣眾下給你回答。這百丈禪師慈悲,他不馬上回答牠,讓牠在大庭廣眾下提,因為之前牠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回答人家的問題,誤導眾生,現(xiàn)在要幫助牠把這個問題糾正。所以第二天,這個老狐貍化成一個老人,牠又提出這個問題,在大眾里頭,結果百丈禪師就告訴大家,大修行人不昧因果。這個昧就是糊涂、昏昧,就是大修行人對因果不糊涂,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他不是不落因果,大修行人也要有因果,佛都有因果,但是只是他在這個因果當中,他清清楚楚,知道我現(xiàn)在受的果,是過去什么因造成的,我現(xiàn)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這個因將來會得什么果,他很清楚,不迷惑,這叫不昧因果。你看「落」字和「昧」字就差一個字,那果報就完全不一樣!所以從這里我們能看到,學講經哪里是那么容易,如果不是真正在經教上領悟了,有老師給你做鑑定,你不可以隨隨便便。
所以我建議你既然要發(fā)心學,首先要聽,聽個三年五載,而且要很認真、很努力的聽,聽一位老師,那最好就是跟著我們凈空老法師學,三年五年基本上你這個理念、知見就正了,然后你還要認真的在德行上、在戒律上、在行持上修好自己,防止名聞利養(yǎng)的腐蝕。因為講經必須面對名聞利養(yǎng),這是避不了的,在名聞利養(yǎng)里頭你不能迷惑。所以你自己根基要扎得穩(wěn),扎得牢,才不至於墮落。至於說什么時候有因緣出來向大眾講經弘法?這個你不用自己操心,佛菩薩替你安排。
我自己走這條路,都是師父老人家在給我安排,佛菩薩安排,不用自己操心,這條路有順利的時候,有曲折的時候,有開心的時候,也有不開心的時候,就是在這些順逆境界上練自己,順逆接受,不分別不執(zhí)著,經歷種種的魔考來成就自己。這魔考有的是順境的魔考,名聞利養(yǎng),人家恭敬讚嘆,你不能生傲慢,不能生貪心。人家有嫉妒?嫉妒跟你的名利基本是相當?shù)?,你有這么高的名利、名望,自然就有這么高的嫉妒,這是在所難免,人家要糟蹋你、障礙你,你也要忍耐,而且如如不動、不放在心上,這是要經歷逆境的考驗,這你弘法才不至於退轉。
師父老人家常常提醒我,告訴我這個弘法道路不好走,你所面對的這些眾生的這種根基,都不如老人家那輩。師父跟我講,他以前學講經,就很多人嫉妒障礙、糟蹋他,沒有人真正想成就他,真正護持他的只有一個韓館長,甚至他自己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想要護持他,但是旁邊的人不同意,老師也沒法子。所以走這條路很艱難,都不想讓你出頭。那師父難得的是他堅持,在最難熬的時候他熬過來了,到現(xiàn)在這是終於可以說太平天下實現(xiàn)了,沒有人再能障礙得了他。那師父老人家提醒我們,我們這一代年輕,現(xiàn)在要弘法,現(xiàn)代社會的眾生的根性不如以前了,也就是說,現(xiàn)在人的德行比過去那一輩子要差了,那么嫉妒障礙肯定比以前更重。你要忍的功夫要比過去人更強,你才能熬得出頭!特別是師父提醒我們,你小有名氣的時候,但是你根基還不穩(wěn),最容易被人糟蹋掉,讓你退了心了,你就不想再干了。所以師父老人家這樣諄諄的教誨,婆心的提醒,我們就做好心理準備,面對什么樣的困難絕不退心,要不然怎么能對得起老人家苦心栽培這么多年。
所以發(fā)心講經,講經的技巧不難學了,可以說,半年你就能學得很好了,上臺講經這些規(guī)矩,學個半年你就很熟了,但是真正你要講得好,講得長久,就要靠自己的德行,要靠自己的修為!
白隱禪師以潔身自好而聞名,不料,有一天卻被誣陷使附近的一個女孩受孕。女孩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隱禪師理論,因為這個美麗的女兒在父母的逼問下指稱孩子的父親就是他。
白隱禪師默默地聽著那對憤怒的父母交相指責,最后只說了一句話:
“就是這樣嗎?”
孩子生下來之后,當然交給“父親”白隱禪師,此時,禪師名譽掃地,惡名遠播,但他并不介意,只是非常細心地照顧孩子,孩子所需的奶水及一切用品,都由他向鄰居乞求而來。
事隔一年,孩子的媽媽終于受不了良心的譴責,向父母吐露了實情:孩子的親生父親其實是在魚市工作的一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帶她到白隱禪師那兒,向禪師道歉,請他原諒,并且將孩子領回。白隱禪師并不說話,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時候輕聲說道:
“就是這樣嗎?”(《一味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