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不會影響修行,而且還能學習很多東西,譬如:佛法與生活、布施與慈悲、自修與利眾等。
結婚后,有不要孩子的權利;但如果僅為自私,便是不負責任的想法,也是拒絕成長的觀念?;橐雠c性、婚姻與生育息息相關,很難分割。如果因為真想把大多數(shù)的時間用來修行,因此不想有家庭,那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說:“我不喜歡小孩,因為小孩會妨礙我修行?!蹦蔷褪亲晕抑行牡腻e誤態(tài)度。
如果沒有小孩,就真正表示修行會更好?說“生育小孩會影響修行,”是否暗示你把大多數(shù)的時間都用在修行上,所以與逃避無關,這或是無意識的是用佛法來包裝自己?
如果有小孩,就表示修行會分心?這種態(tài)度暗示厭惡小孩,認為他們會妨礙修行。這種態(tài)度是否正確?其實,應當深入觀察,讓自己分心的究竟是什么?
常見有青年“修行者”執(zhí)著地宣稱:為了修行,我寧愿不要小孩!但很難聽到他們宣布放棄婚姻與性,難道婚姻與性就不影響修行嗎?
有了孩子,才會深刻地體會到父母生養(yǎng)兒女是多么的不容易。從懷孕到生產(chǎn),從生產(chǎn)到小孩上學、結婚、成家,成家之后,還要幫他立業(yè),牽腸掛肚,萬般呵護。沒有孩子,不會知道為人父母的責任,也很難知道為人父母的辛苦。
結論:婚姻、小孩可以成為各種煩惱的源頭,但未必障礙人成為好的修行者。
3、我們一家人常吵架,苦不堪言,如何維系下去呢?
答:家是積聚善惡果報之處,家除了快樂、幸福一面外,也包括痛苦的一面。家庭里幸福多,還是痛苦多,取決每個人的因果,故人人不同。
一般而言,一家人或多或少總會吵架,這是是理所當然之事,不然怎叫做家呢?家就是不自在義、痛苦義、煩惱義、恩怨義、因果義,家不吵架,不像家,吵大或吵小而已!只要有二人以上,就有人我是非,糾纏不清。
中國有句諺語云:“清官難斷家務事?!爆F(xiàn)在社會上,最扯不清的業(yè)障,就是家庭糾紛,最不易擺平。
依佛法處斷方式,略提四點:
(1)、家庭是個共業(yè),是有恩怨而相聚的,既知恩怨之業(yè)而來,佛陀告訴我們說:“應該隨緣消舊業(yè),更莫造新殃。”
(2)、家庭吵架鬧糾紛,佛陀告訴我們說:“諸法本空,了不可得。”家是如幻如化,吵架也是如幻如化,糾紛也是如幻如化,眼前所呈現(xiàn)的一切,無非如幻如化,空幻不實,一切無非無常在演變,家庭吵架,冷戰(zhàn)與熱戰(zhàn)也是如幻如化,了不可得,再如何的苦戰(zhàn)也是無常的,絕對不是永恒不變的,何必被如幻如化騙了,何必被無常的冷熱戰(zhàn)騙了!
(3)、家庭是種種業(yè)緣組合而成,每當遇到不如意或痛苦事,如果是學佛的三寶弟子,應把這些不如意事或痛苦事,當做修行的逆增上緣,能促成道心的堅固,知道苦才能猛然覺悟哩!佛經(jīng)云:“十方三世諸佛,皆以苦為良師。”
(4)、家庭吵架鬧糾紛之際,心里要懷著報恩想,父母對我們有養(yǎng)育之恩,兄弟弟妹有緣相聚,要愛惜親骨肉之情分,是難遭難遇的。心里更應該如此而思惟,一家人從無始劫來,已經(jīng)于六道輪回,一世一世而過,相聚又離散,何止投生在這個家一世而已呢?我們再糾纏輪回下去,絕對不是辦法,在今生此世,彼此就不應該再繼續(xù)結惡緣下去,好好結個善緣,彼此互讓、互忍、互尊,解除彼此恩怨,無始劫來的一切惡因果,在今生了辦,甚至大家共同歸依佛門,共同為解脫生死輪回而努力。
4、佛教是如何看待婦女的?
答:佛教認為,眾生平等;對婦女而言,在佛性上與男性是一樣的。
從學佛證果的觀點上說,男女是平等的,女人除了必須轉(zhuǎn)了丈夫身才能成佛之外,至于成羅漢、成菩薩,根本是沒有男女差別的。
男眾出家修行,可證得阿羅漢果,女眾出家修行,同樣可以證得阿羅漢果。又如觀音菩薩?,F(xiàn)女身,也唯有女人的氣質(zhì),最能近乎慈悲的菩薩精神,佛也常說“以慈悲為女”,所以不要有重男輕女的觀念。
有人問,佛說眾生平等,為何又講對女身應該厭離呢?
對女身的厭離,要看你對女身是怎么看的?如果覺得女身挺好,不執(zhí)著女身的相,也就無所謂厭離的問題。如果有感于女性本身的某些不足,如心理和生理兩方面的不足,當然也會厭離女身。
十五放生佛教也沒有要我們一定要厭離女身,尤其在大乘佛教里,覺得男女本身就是一種假相,并不是真實永恒的。
如《維摩經(jīng)》中有段關于女身問題的對話非常精彩。當時,佛弟子中的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去看望維摩詰居士,天女就在天上散花,舍利弗心中不悅,維摩詰居士就介紹說:這位天女是大菩薩再來,不是一般的人!舍利弗就問天女:你修行這么長時間,怎么不轉(zhuǎn)成男身呢?天女就用神通力量,把舍利弗變成天女,舍利弗也莫明其妙,搞不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天女就說:男女本來就是一種假相,諸法是無相的,只要你不執(zhí)著女相,就沒有這種高低的分別了。
人的很多欲望,都是由于這種男女相的分別和執(zhí)著才產(chǎn)生的,所以,關鍵是看我們從什么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5、學佛必須吃素嗎?
答:在家學佛不要求吃素。當然,如果條件充許,吃素是很好的。
素食是中國漢傳佛教所強調(diào)和鼓勵的,南傳、藏傳佛教并無此規(guī)定。如果能夠吃素的話,這是基于慈悲的立場,不是現(xiàn)代人為了健康和經(jīng)濟的原因。事實上,肉食既傷慈悲,也的確有損健康,所以,大乘經(jīng)典如《梵網(wǎng)經(jīng)》、《楞嚴經(jīng)》等都強調(diào)素食,嚴禁肉食。
(1)吃素的目的是什么?吃素是源自于大慈悲心,是因于對畜生道眾生的悲憫,是對他們被殘殺、被屠戮、被燒煮等慘烈遭遇的不忍。所以,雖然在家五戒和出家戒,雖沒有禁止食肉,但《梵綱經(jīng)菩薩戒本》中便將食肉列為菩薩戒。經(jīng)云:“一切眾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p>
(2)吃素不是學佛的必須條件,而是學佛的必然結果。它不是用強求的,而是當自己慈悲心增長時,自然會發(fā)生的現(xiàn)象。但這種結果,也只是學佛當中的一種“副產(chǎn)品”,而不是學佛的目的。
但如果還不習慣吃素的,或是慈悲心還不夠大到能自然不忍吃肉的,練習吃素,可以培養(yǎng)增長慈悲心。此時,吃素是學佛的一種手段,一種增長慈悲心的手段,但這種手段也不是必須的,是自由選擇的,而不是強制性的。
(3)對于有心吃素,而環(huán)境因素不許可的人,可以暫時隨順因緣,或吃“肉邊菜”。畢竟發(fā)心要比外相更重要,有“不忍吃肉”的慈悲心,要比強求吃素更重要,而愛護自他一切生命的慈悲心,又比不吃肉更重要。對環(huán)境有困難的人,當更努力在心性上修持。但還不能發(fā)心吃素的人,千萬不要以這種論調(diào)當借口,來掩飾自己貪好吃肉的行為,更不可以此來反對、破壞別人吃素。
6、丈夫有了婚外情,妻子該怎么辦,是否也可報復?
答:丈夫有了婚外情,妻子最好的辦法,是用寬容、愛心、等待來化解;如果為了報復配偶,也去搞婚外情,這是由于怨恨心的作祟,而非理智的行為。
社會風氣的開放,異性間的接觸增加,因而產(chǎn)生很多婚外情,進而使美滿的家庭破滅。以上海為例,由于婚外情的激增,在過去20年,上海的離婚率增加了20倍,該市的結離婚對比率約為25%左右,已經(jīng)成為中國離婚率最高的城市。
造成婚外情的原因很多,但最深層的因素,則是人對感情缺乏自控,因而淪為情欲的奴隸。
婚外情對家庭的和諧及安定,是個非常大的危機,對當事人來講,是心理上及人格上最大的污點。因為做一樁不該做的事,當時會有一種興奮感,一種享受刺激的快樂,但這是非常危險的快樂。特別是在年紀大了以后,也許別人已經(jīng)原諒自己,可是自己會為年輕時的莽撞、沖動、不懂事而感到遺憾。當然也有些人希望永遠忘掉,再也不要去想它,但是,做過的事就是做過了,即使故意要忘掉,總是突然之間又在記憶中出現(xiàn)。
所以,碰到外遇這種事,當事人最好及時回頭,如果配偶尚未察覺也不要跟配偶說;如果是對方有了外遇,就要暗示他并且包容他、等他回頭,才是維系美滿婚姻之道。
古人要求女人守貞節(jié),是為家庭和樂、安定,女人站在女性主義的立場,雖然覺得不太公平,而且吃一點虧,可是不會產(chǎn)生什么大問題。然而現(xiàn)在女人的外遇和男人一樣,被認為是“不正常的正?,F(xiàn)象”。甚至有人以為,男人有外遇,女人也有外遇,就變成是公平的、正常的,這好象已是值得同情、原諒的事了。
但是,今天的女人若跟男人比較,還是家里更重要的主角。雖然女人在外面也一樣賺錢養(yǎng)家,對家庭的貢獻和男人相同;可是,在對于子女及家庭的情感上,她和男人并不相同。所以,女人不要為了報復男人而找外遇。即使有人引誘,也應該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家庭安全保障,為了兒女人格的正常發(fā)展,拒絕外遇。由此可知,男人固然不該有外遇,女人則更不必為了爭取男女平等的理由,而主張可以有外遇了。
萬一丈夫有婚外情,不宜意氣用事,動輒便鬧離婚,或者采取對等的方式,也搞一段婚外情,凡此種種,不僅是愚癡的惡行,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站在佛教徒的立場,五戒中的不邪淫戒,是夫妻共守。因為邪淫不僅是家庭的問題,同時也破壞了社會的和諧,這種罪業(yè)是很重的。
如果當事人是佛教徒,則一定要學會慈悲包容,因為在包容別人的時候,問題往往就自然解決了。當然,這是需要耐心的,因為凡事皆有因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嘛。丈夫出軌,妻子自己是否也存在不是呢?這些,都是值得反省的。
結論:面對婚外情,最好的解決方法是——“用愛再去把愛贏回來”,因為“換人不如換心”,衣服新為時髦,人則是老的好。
7、在家信眾應該如何經(jīng)營錢財?
答:佛教有所謂的“正命”,就是合乎五戒的經(jīng)濟生活。在人世間,小至個人生活,大至國家的富強,社會的安定,都與經(jīng)濟的關系密不可分。
如何經(jīng)營錢財?即:將本求利,獲取報酬;勤勞節(jié)約,積集財利;一技之長,開拓事業(yè);靈巧,增加財富。這些都是凈財?shù)膩碓?,不犯法不違法,合乎佛陀所教導的正命的經(jīng)濟生活。
錢財要如何分配呢?可分為十等分:六分作為家人生活之用,其余四分,一分儲蓄,備不時之需;一分作為醫(yī)療或娛樂之用;一分幫助親屬或社會福利之用;一分作信仰布施,廣植福田之用。
來路正當?shù)腻X財不是毒蛇,而是福報,只要懂得經(jīng)營分配,錢財也能成為人間的慈航,救人上岸,解除自他的憂悲苦惱。
8、我是個學佛的生意人,但叫我不打妄語、不喝酒怎么行?有無其它辦法?
答:難道你是靠打妄語來做生意?如果這樣,人家上你一次當,下次再也不會來了。你想想,假如人家騙你,你歡不歡喜?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商品廣告是“真不二價、童叟無欺”,如能這樣做,還怕沒生意嗎?
對合作者,你可告訴他:“我是佛教徒,說話真實,我這包糖成本是三塊錢,我現(xiàn)在賣你三塊五毛錢,并不多吧!我應該賺你五毛錢的?!弊錾猱斎痪褪且嶅X的,但要賺得公道。
你不要說:“這東西是我花四塊錢買來的,現(xiàn)在賣你三塊五毛錢,我都虧本賣給你了?!北M說這些假話,鬼才信你??!你老老實實、坦坦誠誠地說真實語,身為商人,要好好學這個誠實??蛻艨茨憷蠈?,誰不常與你來往交易?
客戶知道你是佛教徙、是個好人,知道你不會騙他!他就喜歡和你做生意,永久都是你的客戶。一個人不怕他怎樣狡猾,只要你對他誠懇,他決定會相信你,同你做朋友。生意人薄利多銷,賺錢賺得實實在在、安安樂樂的,那多么好!若以打妄語賺錢,取財無道,會富貴嗎?
問:做生意應酬時,不喝一杯酒怎么成?
答:難道這杯酒不喝,生意就做不成?只要你價錢公道,讓對方多賺一點,你不要敬人家酒,甚至連茶水都不敬,客戶都會跑來家中找你!
一個人要在道德根本上做好,佛教徒在世間,要起化導世風的作用,要改變世間不好的風氣。不要像有些商人:為了做生意,什么不好的事都做了,如有商人的為了錢,不僅“三陪” (陪吃、陪喝、陪…),連“四陪”都不止;這樣賺錢也不會發(fā)財,發(fā)財也沒福報,只有禍患跟上來!
學佛人要有正知見,不可順波逐流,更不可同流合污;切不可為了幾個錢,把自己的良心搞黑了,這樣發(fā)財,果報在三惡道,真是大大虧本!
9、佛教對孝養(yǎng)好老人的看法如何?
個人放生儀軌方法答:羊有跪乳之德,烏鴉有反哺之恩,孝順父母、師長、長輩是天經(jīng)地義的。
佛門對孝順之道有四種層次的要求:
(1)、物質(zhì)上的孝養(yǎng):生活起居,照顧周全;三餐飲食無欠缺,物質(zhì)方面使父母無憂慮。但精神方面,為人子女,常不能讓父母稱心如意,譬如父母在家獨守門庭,心情孤獨、寂寞無聊,做子女的未給予安慰;或當子女的不時以語言,對父母有刺激,乃至尖酸刻薄的話傷及父母,雖然物質(zhì)上不缺欠,但精神上父母依然未得到喜悅,勉強稱之為物質(zhì)孝順。
(2)、精神上的孝順:對待父母細膩周圓,心的態(tài)度能低聲下氣,順從父母之意(有善惡之別,善擇之,惡考慮棄之),在精神上能得到父母的滿意,但是物質(zhì)上當子女的實有困境,經(jīng)濟拮據(jù),無能施與父母得享,雖已盡心盡力了,亦不能兩全其美,稱之為精神孝順。
(3)、物質(zhì)、精神孝順:顧名思義,就是在物質(zhì)與精神上均能讓父母滿心得享,無從挑缺,與父母相處,彼此打成一片,天倫之樂等齊,以人間而言,已達到最可貴、最福樂、最天倫、最幸福美滿之境地,登上人間至極之孝順,人天共尊共仰也,稱之為物質(zhì)精神孝順。
(4)、出世間孝順:能讓父母親有機緣親近佛法,聞法聽經(jīng),歸依三寶,乃至受持五戒、在家菩薩戒等,讓父母能遠離娑婆(堪忍世界)苦海世界,免受生死輪回,乃至悟道證果,百歲臨終,能蒙西方三圣接引往生凈土,因而離苦得樂,破迷啟悟,同登正覺,究竟成就佛道,這就是出世間孝順。
前面第一、二、三者是世間上的孝順,也值得人人尊敬與贊嘆;唯一遺憾,就是縱然讓父母雙親畢生享樂,美滿天倫,終其晚年壽終,亦不免受生死輪回之業(yè)力所牽引,又投胎轉(zhuǎn)世,一世又一世無止盡的相續(xù)生死下去,周旋不出六道輪回。
畢竟世間孝順是未究竟的、未圓滿的,若能引導雙親出世間,免受輪回,當下就是菩薩發(fā)心,已盡該盡之孝道了,諸佛贊嘆,龍?zhí)鞖g喜!
10、如何對待墮胎、流產(chǎn)?
答:墮胎、流產(chǎn)問題,是當今非常普遍的社會問題。在人工流合法化的國家內(nèi),“墮胎”基本上不犯法的。但站在佛教的立場,則任何生命(包括胎兒)的生存,都理所當然地應當被保護,胎兒不是母親的財產(chǎn),他是一個人,他有屬于他單獨的、個人的尊嚴,有他生存的權利,所以,不能隨便想拿掉就拿掉。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人身難得,生命是寶貴的,應該得到起碼的珍重和保護;佛教反對一切殺害有情眾生的行為,當然包括墮胎、人工流產(chǎn)。佛教的五戒中“不殺生戒”,就包括不得墮胎。如《優(yōu)婆塞五戒相經(jīng)》中關于墮胎罪,提到:“若為殺胎故作墮胎法,若胎死者,犯不可悔,是根本罪”;“若胎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據(jù)《分別善惡報應經(jīng)》,殺生有十種惡報:一、冤家轉(zhuǎn)多;二、見者不喜;三、有情驚怖;四、恒受苦惱;五、常思殺業(yè);六、夢見憂苦;七、臨終悔恨;八、壽命短促;九、心識愚昧;十、死墮地獄。
在現(xiàn)前社會,幾乎每個地方都有墮胎、流產(chǎn)的事情發(fā)生,這是累劫不善業(yè)(殺生等)造成的結果,也是眾生的共業(yè)。
從佛教的立場來說,當受孕的時候,亦即父精母血組合時,新生命就已經(jīng)開始,就要把他當成一個人,只是還沒成形、還在準備成人,佛教徒不僅把他當成是人,還當成是未來的佛。所以,只要懷孕了,不管成形或是未成形,不管何時墮胎都是殺人罪,跟殺一個成人是相同的罪過,而且,殺一個無辜、無知、完全沒有抵抗力的一個人,是非常殘酷的行為,這是不尊重生命價值的行為。
目前墮胎的風氣,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其實非常大。想一想,假使一個人對于自己的親生骨肉,都不顧惜地把他殺掉,那么對于一點親屬關系也沒有的人,還會顧惜他們的性命嗎?
沒有避孕能力時,女性必須承擔情欲后果,但當今科學發(fā)達,避孕方法和技術早已成熟,避孕藥具隨處可得;因此,處于生育年齡的夫妻,應該經(jīng)常做好避孕準備,不要圖一時之快,為自己種下無量罪過。
若不得已做了人工墮胎、流產(chǎn),則應用懺悔、祈禱、誦經(jīng)等方法,為小孩修福回向。其方法很多:如誦經(jīng)(各宗派皆可)、布施行善等,將此功德,回向墮胎嬰兒,以釋結息怨。
11、如何教育好子女?
答:佛陀在《善生經(jīng)》里,規(guī)定父母當以五事養(yǎng)育子女。
父母養(yǎng)育子女的五事是:一是教育好子女,不令作惡;二是教授子女正確的處世道理;三是關心愛護子女;四是為子女安排好婚姻生活;五是為子女提供正常的物質(zhì)條件,滿足他們的正常要求。
現(xiàn)代社會如何教育子女呢?以下四點意見可參考:
(1)、培養(yǎng)子女的感恩觀念:什么是好兒女?就是他具有孝順、尊重、感恩的心性。所以教育孩子,要讓他從小培養(yǎng)感恩的觀念,不但知道感謝父母的恩惠、老師的恩惠,也能夠感謝社會的恩惠、國家的恩惠。他有這個感恩的觀念,就是他的財富,有助他開創(chuàng)未來的美好前途。
(2)、培養(yǎng)子女的慈悲胸懷:現(xiàn)在的青年兒女往往不知道奉行慈悲,常常逞一時之狠,賭氣、打斗、鬧情緒,這樣的子女,將來在社會上是不容易獲得人緣的,所以最要緊的是讓兒女有慈悲的胸懷。例如,教育子女,要教他愛護小動物,教他不欺凌弱小。使他們學會尊重生命,關愛他人。如果孩子缺乏慈悲心、博愛精神,將來到社會就容易形成暴戾之氣。
(3)、培養(yǎng)子女的忍耐力量:要養(yǎng)成子女的良好修養(yǎng),就要教他忍耐。像兄弟姊妹相處,有時候哪里一個兄弟姊妹多得到一點利益,多得到一點好處,他不要爭,要能忍耐;或者受到一點嫌棄、一點挫折,也不要一直苦惱鬧情緒,要能忍耐。忍耐的力量,是將來能成就一切事業(yè)的力量。
(4)、培養(yǎng)子女的服務精神:今天的社會,不是講究你個人有多少才能,有多高學歷,最主要的是要社會大眾能肯定你,能接受你。子女如果有服務犧牲的精神,對社會大眾有貢獻,就會受到大家的肯定歡迎,才會成就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12、如何面對婚姻暴力?
答:發(fā)生婚姻暴力的原因,跟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可能有關,從因果講,每一個人從過去很多世以來,在人與人之間都是有恩,也有怨的;沒有恩沒有怨的話,不容易在一起成為夫妻。
凡夫每個人都有煩惱,有煩惱就會折磨自己,折磨對方和家人。
也許,他們并沒有想到要折磨人,只是因為自己心理上有矛盾、或身體上有困擾,遇到適應上的問題就會對身邊的人發(fā)泄,或有意無意地傷害他們。做了夫妻,一邊互相報恩、還債,一方面又在互相傷害,舉債。所謂“欠”,就是彼此之間恩怨不清;認識清楚這道理以后,我們就應該朝“冤家宜解不宜結”的方向努力。
如果夫妻間,彼此覺得不合適,不能夠互相體諒,互相忍讓,互相尊敬,那么就要反省,應該及時警惕,回頭是岸。既然做了夫妻,在日常生活中要從小的地方開始反省,不要為了雞毛蒜皮的事,老是彼此計較、爭吵,否則會愈演愈烈,最后就可能演變成暴力事件。
我們做為一個人,任何事情都應該三思而后行,不要盲闖,否則,一失足成千古恨。罵人是不應該的行為,打人、暴力、虐待人更加不應該,不僅要負刑事責任,更要負因果責任。
從佛教的因果觀來看,如果這一生我用暴力對付你,或者你用暴力對我,下一世還是會碰到一起,相互殘害、冤冤相報?;橐霰┝Φ母驹颍侨酪蚬难h(huán),唯有及時煞車,把心結打開,才能徹底防止夫妻間婚姻暴力事件的發(fā)生。
女性往往是婚姻暴力的受害者,如果相互交流溝通無效,則做好自我保護,以及借助外力的介入:如婦女組織、宗教社團或司法幫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