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在久遠劫以前,釋迦牟尼佛曾是一位大國王,名叫薩波達,布施眾生,毫不吝嗇。
帝釋天王聽到身邊的人議論說“這位國王德被十方,命終肯定能做天帝”,因為害怕自己的帝位丟失,就想出一個主意,對一位天子說:“我們想辦法讓他產(chǎn)生退心。你變作一只鴿子在前面飛,我變作一只老鷹在后面追,你去請求他的保護……”
于是,天子化身為鴿子,天王化身為老鷹,在鴿子身后急追。鴿子驚慌失措,飛進薩波達王的宮中,鉆到他的腋下。
老鷹追到國王跟前,對國王說:“這只鴿子是我的食物,請大王還給我,我肚子很餓?!?br/>
國王說:“我已經(jīng)立下了四弘誓愿,要普度天下一切眾生。鴿子來歸命于我,我決不能將它交給你?!?br/>
老鷹爭辯說:“國王說普度一切眾生,如果今天斷了我的食物,我就會餓死,難道我不在眾生之列嗎?”
國王就問老鷹:“如果給你別的肉,你能吃嗎?”
老鷹回答:“只要是剛剛斬殺的熱肉,我就能吃?!?br/>
國王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遞給老鷹,以交還鴿子的性命。
老鷹對國王說:“國王是天下的大施主,平等看待天下一切眾生。我雖只是一只小鳥,但也不能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國王如果要以身上的肉交換鴿子的性命,那就要使肉的重量與鴿子的重量相等?!?br/>
國王命人拿來天平。一稱,那塊肉果然輕于鴿子,于是再割。然而,國王把大腿上的肉都割盡了,仍然輕于鴿子。他又割兩臂、兩肋上的肉,直到把身上的肉全部割完,仍不能與鴿子等重。
這時,國王忍著劇痛命令侍從將剩下的腦髓布施出來,心中充滿喜悅。
帝釋天王被國王堅強的意志所感動,還復(fù)原形,對國王說:“國王能做如此難行的菩薩道,為的是追求什么呢?是想作轉(zhuǎn)輪圣王,還是想作帝釋天王?”
國王回答說:“我所追求的,并非為享受三界中的尊貴與榮耀,唯一的目的是追求佛的道法?!?br/>
天王說:“你今天殘害了自己的身體,已傷徹骨髓,心中感到悔恨嗎?”
國王說:“絕無悔恨?!?br/>
天王說:“雖說沒有悔恨,但誰知道呢?看看你的身體,顫抖不停,說話都氣力不接,你說心中無悔,以什么為憑證呢?”
國王就立下誓言:“我在追求佛法的道路上,至今沒有絲毫的悔恨。我所求所愿,必當成就,真實不虛!誠如我所言,我的身體應(yīng)該立即復(fù)原?!?br/>
國王說完誓言,身體立即平復(fù),而且比以前還要莊嚴。(《六度集經(jīng)》)
6、門肅法師答:放生的精神就是“救生”,對眾生生命的關(guān)愛。不傷害眾生“萬物傷亡總痛情,雖然蟲蟻亦貪生”。殺業(yè)重果報會是壽短、多災(zāi)多病、生貧窮下賤處,重業(yè)者入地獄受報。那么,放生恰相反,會獲得長壽、健康、無有疾病、生富貴處、乃至生天道。由于我們放生而生起慈悲心,自然這會改善我們自己的周圍善因緣。《佛說十善戒經(jīng)》云:“啖肉者多病,當行大悲心,奉行不殺戒”。
7、前文已經(jīng)說過放生精神是“就生”,因此,對于這一善舉我們要本著這個精神奉行,不能為了放生而放生,比如,我們非要放麻雀結(jié)果商人就到處去捕捉麻雀,麻雀本來很自由沒有生命之憂,結(jié)果因為我們要放生它們倒成了受害對象,這就沒智慧。還有我們對放生物也要搞清楚它們是否適應(yīng)這個生存環(huán)境,這一類動物都放這里是否合適。比如有人喜歡放生蛇,都把蛇放到一個山上去了,結(jié)果這山就誰也不敢去了。還有人放生物放到寺院,這就不如法,寺院是僧居住非動物居住。
8、至于說有關(guān)放生儀式,有專門的放生儀式,建議最好請法師主持下。如果特殊情況可以先放生,畢竟眾生獲得救度為最要,可簡單合十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9、----------------------------
10、----------------------------
二、南京哪里適合放生的地方
1、佛教聽書手機客戶端下載/zhuanti/tsweb/
2、最新佛教音樂在線收聽下載
3、佛教音樂臺佛教音樂大全
4、----------------------------
5、“放生”典出于大乘佛經(jīng),盛行于中國內(nèi)地,西藏亦然,也流傳于日本和鄰近的韓國與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動是基于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輪回生死的因果觀念。所謂“吃它半斤,還它八兩”;如果能夠既戒殺又放生,當然功德倍增,此等感應(yīng)靈驗的事例。史不絕書。
6、在《雜寶藏經(jīng)》卷四記載:有一沙彌的師父見他七日之內(nèi)壽命將終,要沙彌返回俗家,七天之后再來,但沒有說明原因。他在返家的路上,看到一處池塘缺口,池水灌入池邊的蟻巢,眾蟻慌張奪路逃生。但是螞蟻逃生的速度那有池塘缺堤那么快速?眼看無數(shù)螞蟻即將淹死,沙彌就用自己的袈裟包上土,把池塘缺口堵住,救活了所有的螞蟻。過了七天,沙彌在俗家玩得無聊,又回到他師父跟前。師父一見,覺得驚奇,問他這幾天之中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沙彌以為師父說他犯了戒做了壞事,非??謶郑鹫f什么也沒做。師父是羅漢,即用天眼觀察,知他是做了一件小小的好事,那就是救起被淹的螞蟻。后來這位沙彌轉(zhuǎn)夭為壽,得以長命終老。
7、放生的根據(jù),最為佛教徒所熟悉的,有兩部經(jīng)。一是《梵網(wǎng)菩薩戒經(jīng)》,其中提到:“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yè),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是故六道眾生皆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fēng),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世人見殺畜牲時,應(yīng)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p>
8、另一部《金光明經(jīng)》卷四〈流水長者子品〉,也提到有關(guān)釋迦世尊往昔行菩薩道的一段記載:當時世尊名叫流水長者子,有一天他經(jīng)過一個很大的池沼,時逢天旱,而且有人為了捕魚,把上游懸崖處的水源堵塞,使得池中水位急速下降。長者子眼見上萬大小魚類瀕臨死亡邊緣,又無法從其上游決堤引水,于是為了救活魚群,不得已向當時國王請求派二十只大象,用皮囊盛水運到池中,直到池水滿足,并且飼以食料,方才救活這些魚群。
9、《梵網(wǎng)戒經(jīng)》是放生的理論依據(jù),《金光明經(jīng)》則是開設(shè)放生池的依據(jù),其他大乘經(jīng)如《六度集經(jīng)》卷有贖□的放生記載,而另外玄奘三藏《大唐西域記》卷也講到雁塔的故事。如傳說在中印度摩揭陀國有一個小乘的寺院,住著若干小乘比丘,他們本來不禁三種凈肉;所謂三種凈肉,是指不見為己殺、不聞為己殺、不疑為己殺的肉類。有一天,一位比丘沒有得到肉,正好有一群雁從天空飛過,他就向雁群禱告說:“今日有僧缺供,大菩薩你應(yīng)該知道時間了?!毖闳簯?yīng)聲自動□地而死。比丘本來不信大乘,不相信雁是菩薩,所以用戲言來調(diào)侃大乘,想不到那一群雁就是菩薩顯現(xiàn)而來感化他們的。小乘比丘慚愧不已,互相傳告:“這是菩薩,何人敢吃?從今以后,應(yīng)依大乘,不再食三種凈肉?!辈⑶医ㄋI葬雁體。
10、可見,放生是從戒殺而衍生的,也可以說,戒殺的進一步必定是放生。戒殺僅是止惡,是消極的善行,放生救生才是積極的善行;如果僅僅止惡而不行善,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因此在中國,從北齊蕭梁以來,便提倡斷肉食、不殺生;且放生的風(fēng)氣也從此漸漸展開,從朝廷以至民間,由僧眾而至俗人,都以素食為尚。而歷代政府為了表示推行仁政,年有數(shù)日也定期禁屠;而從中央以至地方,或者為了祈雨禳災(zāi),也都有放生禁屠之舉。如梁武帝就曾下詔禁止屠殺生命以祭祀宗廟;梁代慧集比丘,自燃兩臂游歷諸州,以乞化所得贖生放生;隨天臺智□大師發(fā)起開筑放生池,為被放的魚類講《金光明經(jīng)》和《法華經(jīng)》,又購買各類糧食飼予魚□;陳宣帝時,脅鰲鮨祭酒徐孝克撰寫〈天臺山修禪寺智□禪師放生碑文〉,這是中國有放生池及放生會記載的開始。此后由唐至宋及明,無不盛行放生。如唐肅宗時,刺史顏真卿撰有〈天下放生池碑銘并序〉。宋朝的遵式及知禮兩位大師,也極力提倡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