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漢放生團有哪些
1、懸空寺距地面高約50米,懸空寺發(fā)展了我國的建筑傳統(tǒng)和建筑風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
2、“懸”是懸空寺的另一特色,全寺共有殿閣40間,表面看上去支撐它們的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實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據(jù)說在懸空寺建成時,這些木樁其實是沒有的,只是人們看見懸空寺似乎沒有任何支撐,害怕走上去寺會掉下來,為了讓人們放心,所以在寺底下安置了些木柱,所以有人用“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來形容懸空寺。而真正的重心撐在堅硬巖石里,巖石鑿成了形似直角梯形的樣子,然后插入飛梁,使其與直角梯形銳角部分充分接近,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再說,懸空寺飛梁所用的木料是當?shù)氐奶禺a鐵杉木加工成為的,據(jù)說用桐油浸過,所以不怕白蟻咬,也有防腐的作用,所以懸空寺千年不倒也并非奇跡,乃是人們的智慧的結晶。
3、懸空寺的“巧”體現(xiàn)在建寺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狀態(tài)布置和建造寺廟各部分建筑,將一般寺廟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體的空間中,山門、鐘鼓樓、大殿、配殿等都有,設計非常精巧。寺內有佛像八十多尊。
4、值得稱“奇”的是,建寺設計與選址,懸空寺處于深山峽谷的一個小盆地內全身懸掛于石崖中間,石崖頂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傘,使古寺免受雨水沖刷。山下的洪水泛濫時,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減少了陽光的照射時間。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是懸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5、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覽懸空寺后,在石崖上書寫了“壯觀”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稱懸空寺為“天下巨觀”。
6、傳說五臺最早是道家的地盤,《道經》里稱五臺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清涼山志》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當時五臺山為道家所居。
7、佛教最初傳入我國時,只有少數(shù)人奉行。公元前二年,大月氏國(原居我國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的少數(shù)民族,西遷中亞后建立的國家)國王的使者伊存來到當時中國的首都長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經給一個名叫盧景的博士弟子,這是中國史書上關于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記錄。
8、佛教傳入五臺山,普遍的說法是始于東漢。史籍記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漢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兩位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洛陽。
9、永平十一年在洛陽城西雍門外御道之南,建造一座僧院以供這兩位印度高僧居住。為紀念白馬負經(《四十二章經》)輸像(佛像)之功,因名白馬寺。
10、永平十一年,攝摩騰、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了五臺山(當時叫清涼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臺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想在此建寺,但由于當時五臺山是道教根據(jù)地,他二人頗受排擠,因此奏知漢明帝。漢朝廷為辨別佛教與道教的優(yōu)劣高下,讓僧人與道士表演、說明、驗證,因此雙方達成協(xié)議——約期焚經,以別真?zhèn)?相傳,焚經地點在今西安焚經臺)。焚經的結果,道教經文全部焚毀,佛教經文卻完好如初,故他二人獲得建寺的權利。臺內山多地廣,河流縱橫,何處適合建寺?《清涼山志》載:“在大塔左側,有釋迦牟尼佛所遺足跡,其長一尺六寸,廣六寸,千幅輪相,十指皆現(xiàn)”。相傳他二人不僅發(fā)現(xiàn)此足跡,而且還發(fā)現(xiàn)佛“舍利”,此外,營坊村這座山的山勢奇?zhèn)?,氣象非凡,和印度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佛修行處)相似。由于這三種原因,故決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后,以其山形命名為靈鷲寺。漢明帝劉莊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兩字,因而寺院落成后的全名是大孚靈鷲寺。大孚靈鷲寺是現(xiàn)今顯通寺的前身。從那時起,五臺山開始成為中國佛教的中心,五臺山的大孚靈鷲寺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院。
二、遼寧野生蝦去哪里放生
1、隋唐時期山西境內除五臺山外,其它地方的佛教也有新的發(fā)展,特別是以太原為中心地區(qū)的佛教,發(fā)展迅速。太原古稱并并州,為九州之一。唐開元十一年以并州改置太原府。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復為并州,嘉佑四年(1059年)又改為太原府。這時在太原等地的寺院眾多,據(jù)敦煌資料《諸山圣跡志》記載,“從此(五臺山)南行五百里至太原,都城[周]圍卌里,大寺一十五所,大禪[院]十所,小[禪]院百余所,僧尼二萬余人。”限于研究情況與史料的限制,本文只擇其中最重要的是崇福寺作一粗淺的研究。
2、太原崇福寺雖然已經有名,但是對它的建造時間還不清楚,我們有必要考證一下。不空是唐代著名的高僧,譯經家、密教付法第六祖、開元三大士之一。他在玄宗開元八年來華,隨叔父至武威、太原,后師事金剛智。唐代宗時,不空被制授特進試鴻臚卿,加號大廣智三藏,曾于太原和五臺山造密教道場,展開宣教活動。大歷五年(770)十一月,不空在太原給代宗上奏折,說:“先奉恩命往五臺山,修功德至太原。巡禮上件寺,因得瞻睹高祖太宗起義圣跡并在此寺。實為國家皇業(yè)所興之源,固不合同諸寺例,伏乞天慈蠲免一切差科及地稅。便回充。高祖太宗七圣忌日設齋行香,及修號令堂安置普賢菩薩。仍于三長齋月每月十齋日,令合寺僧奉為高祖至肅宗七圣。轉《仁王護國般若經》,庶得無疆之福,永資七圣,無盡法音,上符皇壽。其念誦僧,伏乞精加簡,擇具名錄。奏先停俗客,望即發(fā)遣?!盵1]朝廷回復曰:“太原府大唐興國太崇福寺中高祖神堯皇帝起義處號令堂,請安置普賢菩薩像一鋪。凈土院灌頂?shù)缊鎏帲埡啌穸呱顬閲L誦佛頂尊勝陀羅尼?!盵2]不空上奏文中所提到的“上件寺”因珍藏了“高祖太宗起義圣跡”,故他向朝廷請示,要求得到得到重視。朝廷復文說“太原府大唐興國太崇福寺中高祖神堯皇帝起義處號令堂”,即是指的不空所說的上件寺的“高祖起義圣跡”處。可見,崇福寺也稱“上件寺”。此外,朝廷復文中又有“興國太崇福寺”,可以簡稱“興國大寺”,在《續(xù)高僧傳·釋洪林傳》中曾稱釋洪林住“并州大興國寺……故興國大寺百有余僧,敬異崇仰,有如天岸。”[3],因此崇福寺也極有可能有另一名稱“興國大寺”或“大興國寺”。
3、所謂“高祖太宗起義圣跡”就是指的唐高宗李治在太原揭兵反隋宣誓的地方。隋大業(yè)十三年,唐高祖李淵在太原起兵討隋,翌年消滅了隋朝,李唐王朝成立。這是唐朝建立的一件大事,所以當年高祖起兵之處被留下作為紀念地,亦即被稱為“起義圣跡”。李唐王朝建立后,唐太宗于“武德元年(618),詔為太祖已下造栴檀等身佛三軀,以沙門景輝嘗記帝當承天命為立勝業(yè)寺;以沙門曇獻于隋末設粥救饑民,為立慈悲寺;以義師起于太原,為立太原寺。又詔并州立義興寺,以旌起義方之功?!盵4]其中“以義師起于太原,為立太原寺”,應該就是有“高祖起義圣跡”的崇福寺,所以崇福寺亦即太原寺,而且因為有了李唐王朝的建立,太原寺才建立,那么太原寺應該在先,崇福寺則在其后,即先有太原寺,再有崇福寺。所以崇福寺應是一所官方道場,與那些民間的道場是有區(qū)別的。
4、太宗立太原寺是帝王崇佛教的典型事例。宋代的契松和尚就對此議論曰:“古者有帝王而入預佛法者,自東漢抵唐不可悉數(shù)。如唐太宗于崇福寺發(fā)愿稱皇帝,菩薩戒弟子者玄宗務佛清凈,事其熏修者,是亦佛教而出果奴乎污耶。韓子徒以梁武為尤,而不知辱類,其本朝祖宗此豈有識慮耶?!盵5]
5、值得指出的是,唐太宗下詔建立的太原寺共有五處,它們是長安、洛陽、太原、荊州、揚州等地各置一所寺院。長安太原寺,于咸亨元年武則天外氏侍中觀國公楊恭仁舍故宅所建,后經重修,改名魏國西寺。載初元年,復改名崇福寺。菩提流志與般若三藏分別于該寺譯出《大寶積經》及四十華嚴經,智升《開元釋教錄》、法藏《起信論義記》亦于此撰成。洛陽太原寺,先后改稱魏國東寺、大周東寺,后稱大福先寺。義凈、善無畏、日照、寶思惟、菩提流志等相繼于此從事譯經工作,寺中有武則天所書福先寺圣教序碑。荊州和揚州二個太原寺,學僧云集,為當?shù)卮笏隆?/p>
6、山西并州太原寺因是朝廷敕封,地位很高,非常有名,許多重要的僧人都出自此寺。然而并州之內的太原寺為名的歷史不長,之后它被改名為崇福寺。太原寺改名為崇福寺的資料現(xiàn)已不見,沒有直接的資料可以說明。按理說朝廷敕建的寺院,且有重要紀念意義的寺院不應該隨便更名,而且沒有很高級別的人指示,是絕對改不了的。但是它最后還是被更了名。太原寺被改成崇福寺,始于何時,不可而知。在當時留下的的材料中,不管是唐代佛教的典籍諸如《續(xù)高僧傳》之類的唐代佛教資料,還是外書如新舊唐書等都沒有記載這件事。《宋高僧傳》里直接使用了“唐太原崇福寺……”的說法,這是宋代人的記載,只是說明這時太原崇福寺還是非常有名的事實而已,并不能代表唐人當時的記錄。現(xiàn)在見到最早稱太原崇福寺的是不空的奏章,這是在大歷五年,即770年,距武德元年已經過了158年,所以它只能說明在一百多年后,人們不再使用太原寺名了,不空稱為“上件寺”,朝廷回復稱“崇福寺”,可見崇福寺這時還有好幾個名字同時并列。此外,“興國大寺”或“大興國寺”在唐代《續(xù)高僧傳》中有載,根據(jù)前面的分析,使用這二個詞作寺名亦未必不可能,它應該是與太原寺同期使用的名字,崇福寺改名后,就停止不用了。
7、在《唐會要》中有載:“(長安)崇福寺在休祥坊,本侍中楊恭仁宅咸亨二年九月二日以武后外氏宅立太原寺。垂拱三年十二月改為魏國寺,載初元年五月六日改為崇福寺?!盵6]這是說的在長安建立的太原寺的歷史,時間在咸亨二年九月二日,亦即670年。咸亨年代是唐高宗李治在位的時期,武則天是高宗的皇后。垂拱三年高宗已經離世6年,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也不在位了,李唐王朝的大權直接旁落在武則天后的手上。武則天立垂拱年號的第三年,就急急忙忙的把太原寺改成魏國寺,又過兩年,再把魏國寺改成崇福寺,這種做法是耐人尋味的。但是如果我們看看歷史背景,也許就會明白其中的奧秘。高宗在世時,武則天曾經一度出家4年,還俗以后,逐漸攬得大權。高宗去世以后,武則天最終把大權弄到了自己手上,但是她不僅僅滿意要做一個天后或皇后,而要做一名真正的女皇,將李氏王朝改為武氏王朝,建立大周王朝。為了這個目的,他一方面組織僧人偽造了《大云經》,為改朝換代制造輿論。同時她還親自撰寫《改元載初文》,重新修改了歷法,按古代周朝的歷法改朔,這不能不說在她的內心深處,意識到要改變李唐王朝的性質,必須要將過去的一些痕跡給抹掉,而所有這一切做法都集中在垂拱四年到載初元年兩年的時間內,第三年,即天授元年武則天最終實現(xiàn)了武周革命,登上了皇位。從這個歷史的背景來看,武則天在短短的2年內將長安太原寺連續(xù)改成魏國寺和崇福寺,是有目的的,因為長安太原寺作為“高祖神堯皇帝起義處”,帶上了太多和鮮明的李唐王朝的痕跡,這不能不讓武則天感到難受,是她大周王朝的一塊心病,所以她要在兩年之內將太原寺的痕跡抹去,把這座因開國紀念而建立的寺院變成一般意義上的崇福寺,從根本上抹去這座寺廟最初的紀念意義。當長安的太原寺已經不復存在時,太原的太原寺也應該同時消失,所以太原的太原寺也應在武周革命的時期,改變了原有的紀念性質,變成了一般意義上的崇福寺了,也就是說,在載初元年,太原的太原寺改名為崇福寺了。
8、順便提一句,像武則天這樣改寺名的活動,并非僅是武氏一人所為,在唐代還可以找出很多這樣的例子。例如唐會昌年間武宗滅佛,武宗逝世后,中宗即位,于會昌六年五月,左右街功德使奏:“準今月五日赦書節(jié)文,上都兩街舊留四寺外,更添置八所,兩所依舊名興唐寺、保壽寺。六所請改舊名,寶應寺改為資圣寺,青龍寺改為護國寺,菩提寺改為保唐寺,清禪寺改為安國寺,法云尼寺改為唐安寺,崇敬尼寺改為唐昌寺。右街添置八所。西明寺改為福壽寺,莊嚴寺改為圣壽寺,舊留寺。二所舊名,千福寺改為興元寺,化度寺改為崇福寺,永泰寺改為萬壽寺,溫國寺改為崇圣寺,經行寺改為龍興寺,奉恩寺改為興福寺?!敝凶陔分家雷?。誅道士劉玄靖等十二人,以其說惑武宗,排毀釋氏故也。[7]
9、武則天苦心積慮地將太原的太原寺改成了崇福寺,雖然他的建寺性質已經改變,但是其在佛教界的地位卻一直沒有改變,仍然是當?shù)氐囊蛔钪匾乃略?。敦煌寫本P.4648《往五臺山行記》談道:“在河東城內。第一禮大崇福寺,入得寺門,有五層干元寺長壽閣。”這也說明當時崇福寺在太原城內已經非常有名,為進城之后要第一禮拜的寺院。到宋代以后,此寺仍然是太原寺內最有名和最大的寺院之一。
10、唐代的太原崇福寺,曾經有過很多僧人住錫,并被書進了僧傳。根據(jù)僧傳,在崇福寺里的重要僧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