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也念佛、修行了,但是身體越來越不好,家庭越來越不和睦,工作越來越不順利。什么原因?沒有念好,沒有修好,這樣念佛是沒有意義的。那怎么辦呢?我們講過三個殊勝,念一句阿彌陀佛也要三個殊勝的攝持。首先,要發(fā)心發(fā)愿,為眾生念佛,不能為自己念。第二,念佛的過程中一定要把心態(tài)放平,站在性空妙有的角度來念。第三,念佛結束的時候,一定要做圓滿的回向。有三個殊勝的攝持,才是真正的念佛,才能解脫,才能成就。如果沒有發(fā)心發(fā)愿,你念佛也是自私,修行也是自私。自私地念佛、自私地修行,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會有很多罪過。
其實念佛法門特別方便,但是會念佛、能念佛是很難的。我們都講,“清凈平等自在隨緣念佛”才是真正的念佛,你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念沒有用??雌屏?,才能放下;放下了,才有清凈平等,才有自在隨緣念佛,之前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要欺騙自己,到臨終的時候一定會后悔的。沒有出離心,到時候你一定還會對世間、對自己的家庭、兒女、親人有貪念,這樣你一定會繼續(xù)輪回,往生不了。
靜觀人生:一場游戲一場夢導讀:靜觀人生:一場游戲一場夢靜觀人生:一場游戲一場夢來源:般若文海最近媒體有報道說,上海一位41歲的男子因為電腦網絡游戲里...靜觀人生:一場游戲一場夢靜觀人生:一場游戲一場夢
來源:般若文海
最近媒體有報道說,上海一位41歲的男子因為電腦網絡游戲里的虛擬財產(一種游戲積分)被盜,一氣之下用真刀扎死了現實世界里那個動用他虛擬財產的人。天津一位13歲的男孩張瀟藝因沉溺于電腦網絡游戲,最后從24層的高樓上飛身而下,去追尋他在網絡游戲里的那些虛擬朋友。(《少年跳樓身亡8萬字網絡筆記道出虛擬人生》)
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成天泡在網吧里,沉迷于電腦網絡游戲而不能自拔,以至于分不清虛擬和現實、真我和假我。最后只能以極端的方式與困擾他們身心世界的網絡游戲徹底決裂。上述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
其實,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一個超級游戲中的虛擬世界。這個世界中的「我」并不是「真我」,而是「假我」,亦即「真我」在這個虛擬游戲中所扮演的一個角色、一種代碼、一種程序或一個馬甲。這個“假我”是程序虛擬的、臨時設置的,因而是虛幻不實的,根本不存在的。所以佛教強調「緣起性空」「無相」「無我」。
那么「真我」在哪里呢?這個問題最簡單也最深奧。有相皆妄,離妄即真。
宇宙萬有,山河大地,無一不是真心的幻化顯現(緣起),以幻化顯現(緣起)故,皆非真心。所謂“覓即不可得,不覓全體是?!?br/>
所以,大乘佛教從“空”“無我”入手來破除我執(zhí),而不必擔心落空,因為破字當頭,立在其中:“我”思故我在,“我”照故我在;“我”找故我在,“我”覺故我在……
但佛教又不輕易說「真我」,而說「真如」、「自性」,這是因為世間一般宗教往往將「靈魂」誤認為「真我」,其實錯了,「靈魂」恰恰是六賊的大本營,是顛倒迷惑造業(yè)的司令部,佛教稱之為「神識」、「第七識」「末那識」,派生我執(zhí)。只有轉識成智以后,才是清凈本原的自性(佛性、本心、本覺)。
說“無我”,破執(zhí)著;說“真我”,防斷滅。所以隨說隨掃,不立文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佛教認為,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癡迷在虛擬游戲中不可自拔。佛教的宗旨首先就是要讓大家懂得這個道理,開悟。正因為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虛擬游戲中的虛擬世界,所以《金剛經》的最后四句偈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心經》里才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挂驗槲覀兠恳粋€人僅是「真我」在虛擬游戲里扮演的一個虛擬角色,所以《心經》里又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佛教又講,為什么我們的「真我」會到這個虛擬游戲中去扮演一個虛擬角色,首先就是因為我們的心不清凈。就如同沉溺于電腦網絡游戲里的青少年一樣,在虛擬游戲中玩出了癮,這一局(這一輩子)玩完了以后,又想玩下一局(下一輩子),泡在網吧里不肯回家。
這個虛擬游戲有一個規(guī)則,就是根據每一個人在上一局的得分情況(做好事加分,做壞事減分),決定其在下一局里所扮演的虛擬角色(確切地說是三世因果)。這輩子扮演的虛擬角色是一位學者,下輩子扮演的虛擬角色可能是一位百萬富翁,也可能是一位神仙,也可能是一頭牛、一匹馬或一頭豬。這就叫六道輪回,苦海無邊。
佛教的宗旨不僅要讓大家懂得這個道理,更重要的是在懂得這個道理后,進而修戒定慧,滅貪(欲望貪而無厭)瞋(妬嫉心、仇恨心)癡(執(zhí)迷不悟)。目的在于這一局虛擬游戲結束后,讓這顆心如如不動,自覺地洗手不干,自覺地離開網吧回家,求得解脫。這就是涅盤、成佛。
般若波羅蜜多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挂鉃椋骸溉グ扇グ?,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吧,完成生命的覺醒?!褂帽疚男蜗蟮脑捴v,就是讓大家自覺地離開網吧回家。
2004年11月27日的《參考消息》上有一篇文章,題為《著名科學家發(fā)問--人生只是一場夢?》(附后)談及國外一些著名科學家得出結論認為:宇宙萬物只不過是比人類高級一點的文明利用一臺超級電腦所作的模擬(虛擬)。這個觀點與佛教小乘思想很接近,但科學家顯然沒有擺脫人類的常規(guī)思維模式,未明心性與空性,認為心外有法,落于邊見和相對之境。至于大乘佛教教義,必須打破一切成見,離心意識,明心見性,回歸本體。其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任何語言邏輯皆無立足之處,此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路絕;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科學研究表明,宇宙這個虛擬世界有著極其復雜的程序,其程序遵循兩個基本原則(亦即游戲規(guī)則、宇宙法則):第一個是心靈制導原則。玩者的心一動,這個虛擬世界的系統(tǒng)就對你啟動;玩者的心如如不動,這個模擬系統(tǒng)就自動對你關閉。佛教謂之萬法唯心,心外無法。
第二個是動態(tài)修復原則。系統(tǒng)根據數據庫(亦即阿賴耶識、靈魂)中的積分數據決定玩者的輸贏,這符合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自然規(guī)律。這不足為奇,奇的是,系統(tǒng)程序可以對數據庫中的數據進行動態(tài)修改或修復。它根據你的所作所為,模擬程序在不斷動態(tài)修改阿賴耶識中的命運數據,以此決定你的現狀和未來。如果你做了好事,命運就向好的方向轉化;反之,如果做了壞事,命運就向壞的方向轉化。這就是因果報應和六道輪回的基本原理,命運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佛教為了讓眾生從虛擬世界中解脫出來,相應地強調三種心:出離心、慈悲心、菩提心。
佛教的教義和哲理極為深奧,能看懂聽懂的人不多,能接受佛教思想且能身體力行的人如今更少了。于是釋迦牟尼佛開示念佛法門。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圣號,發(fā)愿求生西方凈土,一生成就,安全方便,迅速成佛,乘愿再來,普度有緣。在梵文中,阿彌陀佛意為無量光、無量壽,不生不滅。我們念阿彌陀佛的佛號,實際上也是在不斷呼喚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以一念代萬念,最后達到一念、無念、凈念相繼、舍假歸真的目的。
人生第一大事莫過于求解脫。讓我們一起虔誠地念誦般若波羅蜜多咒: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南無阿彌陀佛!
迷時全真即妄,悟時全妄即真。
迷時雪山皚皚,悟時春水盈盈。
迷時水中撈月,悟時心月獨明。
【附錄】世界著名科學家發(fā)問:人生只是一場夢
來源:生死書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2004年11月14日文章]題:著名科學家發(fā)問:人生只是一場夢?(作者:喬納森利克)
小說家道格拉斯亞當斯創(chuàng)造的超級電腦“深思”首先提出這個猜想,現在天文學家已經試圖解答。馬丁里斯教授提出“生命、宇宙及萬物”可能只不過是一臺巨型電腦用軟件進行的模擬。
劍橋大學皇家學會天文學教授里斯說,現在完全可以設計出功率極高的計算機,從而建立一個完全虛擬的宇宙。
早在古希臘,哲學家就提出了“眼見不一定為實”這種可能性。在科幻作品中,這種可能性也多次出現。可是,許多科學家對此始終不屑一顧,認為宇宙極其復雜與和諧,不可模擬。
盡管如此,這種想法仍然揮之不去,而且在湯姆克魯斯主演的《香草的天空》(VanillaSky)和基努里維斯主演的《黑客帝國》等影片中也得到渲染。
它還是亞當斯創(chuàng)作的《銀河旅行者指南》(TheHitchhiker,sGuidetotheGalaxy)一書的依據。在書中,“深思”創(chuàng)造了地球及其人類居住者,作為一種巨大的計算裝置,回答“終極問題”。
英國廣播公司(BBC)最近在電臺播完了這部小說。與此同時,里斯也整理文稿加入這場辯論。他承認亞當斯等人描述的世界可能是正確的。
里斯將在BBC第四頻道下個月播出的《我們仍然未知的》(WhatWeStillDon,tKnow)系列電視片中發(fā)表講話說:“幾十年來,計算機已經從僅能模擬非常簡單的模型發(fā)展到能夠創(chuàng)造相當精細的虛擬世界了。”
“如果這個趨勢繼續(xù)發(fā)展,那么我們就能夠設計可以模擬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復雜世界的計算機了。”
“這就提出了如下哲學問題:我們自己能夠置身這樣一種模擬,我們所認為的宇宙可能只是某種虛擬,而不是確有其物。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自己也可以成為這種模擬中的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