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賣魚者直接或間接、明確或暗示將要買生放生,使賣者聞訊捕撈,違背施無畏的基本定義。如此可令這些眾生本幾日后死,如今因預(yù)約賣者數(shù)量、品種等,使其提早被撈,雖汝意為放生,然而其中勢必有不堪折磨而早夭的眾生,由于其提前死亡出于你的預(yù)約,使自己的善舉偏于形式了。
黃鱔能放生嗎二、不觀察地點、水質(zhì)如果被放之眾生,能放其為適于它生長的環(huán)境,則對其有極大好處。反之,若只顧放而不觀察所放的地點,則對其害處多多。如將野兔置于眾人處,飛鳥放于易捕地,魚兒放入被化工原料污染的確無法生存的河流水域等。
三、禁放養(yǎng)魚池嚴禁將魚及水生動物放入養(yǎng)魚池,以養(yǎng)魚池為賣魚殺生之來源處,將眾生放入其內(nèi),乃間接殺生也。
四、不得區(qū)分大小貴賤一味追求數(shù)量,而對某部分眾生遠離慈心。如見兩盆魚,心想若放這盆軀體小的眾生,則價錢和數(shù)量要比放那盆軀體大的合算?;蛩季S買一大堆田螺的錢,還不夠買一只甲魚的金額。因而棄大舍貴,擇小選賤。這樣一來,勢必會造成未被解救生命的眾生怨恨與嗔怒。孰不知軀體越大,價格越昂貴的眾生,你放了它,功德也越大。所以放生時不要帶著選擇和預(yù)備買何品種的心去買生,應(yīng)當遇見什么,就買什么。
五、萬勿因噎廢食有人因見到自己或他人辛苦所放之眾生,有被隨后捕抓的危險,便以為這種放生毫無意義,且造就捕抓者的惡因。其實即便僅僅能延長眾生一個秒鐘的生命,此眾生也寧一秒后死,不求一秒前亡。故究放生者功德而言,施其一瞬間無畏與放其數(shù)年無畏,功德正等無異。于被放者言,彼雖短暫獲生,仍于生時心若甘飴,且由于其成就了放生者菩提心的功德,故放生者之功德利益,所被放之眾生亦有,使彼終獲善樂。而且,從悲心的角度來說,即便知其在放后即有被捕之險,或見其傷弱而不顧,心懷哪怕使其一瞬安樂也要解救之心,此種人慈悲更為強甚,極為諸佛贊嘆,有此發(fā)心者,無論所救眾生是否有福報活下來,以彼悲心的利益,放與被放者均有大利益。故千萬勿抱前放后抓不算放生或買時選擇強健活力者放的錯誤思想了。本文來自邢臺佛教網(wǎng)
六、不善回向很多人因為自以為不去執(zhí)著功德利益,而凡有放生皆不去好好回向。孰知因果成熟,是必然之勢。不重視回向,會導(dǎo)致大量功德轉(zhuǎn)化為人天福報,為將來往生乃至成佛,形成阻礙。所以每個修行的人,一定要使功德轉(zhuǎn)向出世間的種種成佛利益。而且放生行為,因其是有為法中最為殊勝的功德之故,功德成熟非常迅猛。若放生勤懇,甚至即生福德利益現(xiàn)報,所以放生者切要善于回向。免大量功德流于人天無意義消耗的福報也。
七、倘使工作失誤,勿輕易自咎釋放與解救他人的生命,永遠沒有過失。許多放者因為工具、因緣及種種不利因素,使所購眾生不能全數(shù)盡活,便于亡者自愧有罪惡感。實際眾生從生到死,皆受制于因果,假如你盡力做了,它還是于放前死亡,實屬因緣所使。彼既便如此,亦要比被人刀刃烹煮者幸之萬倍,據(jù)說畜生之苦,不但苦于死時之劇痛,死后之剖解、烹食、乃至被消化后,其痛苦的知覺方無。故這對于被放者而言,使其少苦而終,且免受死后之劇烈痛苦,仍具備不小貢獻。況且你把放生的功德回向給他們,對其今后,仍具備積極深遠的意義。故而應(yīng)知放生因悲心之故,無過失而言。
八、未知己知彼,勿隨意勸說輕易不要對無信心者(尤其是賣魚的人)宣布和勸化說我買魚是為了放生做功德,你應(yīng)當怎樣等等。因為并不了解對方對于因果之取舍觀念,一旦被其把握和摸索出放生者出沒的時間規(guī)律,所偏重放之品種,即便每次給放生者開諸方便,放生亦流于形勢而形成弊端。使賣者為了放生者的需要而購抓某種眾生,而放生者并不見得一次都能將賣者的貨量都買掉,使未被放的另一部分眾生傷心埋怨。所以輕易不要讓賣者知道目的,通曉規(guī)律。對于有的地區(qū)已形成此局面者,雖無法挽回,但應(yīng)亡羊補牢,注意宣傳給新的放生者這個道理,至少使這種局面保持在最小范圍即可。但萬萬不可因為覺得造成此局面不好,便不去放生,退失信心,使更多眾生流于他人的口腹??傊?,放生要比不放功德殊勝。
放生果報_放生感應(yīng)事跡放生果報
古今來,關(guān)于放生能延壽等之果報事跡甚多。今每門各舉一事,為諸君言之。
一、延壽
張從善,幼年,嘗持活魚,刺指痛甚。自念我傷一指,痛楚如是。群魚剔腮剖腹,斷尾剖鱗,其痛如何?特不能言耳。遂盡放之溪中,自此不復(fù)傷一物,享年九十有八。
二、愈病
杭州葉洪五,九歲時,得惡夢,驚寤,嘔血滿床,久治不愈。先是彼甚聰穎,家人皆愛之,多與之錢,已積數(shù)千緡。至是,其祖母指錢曰:“病至不起,欲此何為?盡其所有,買物放生,及錢盡,病遂全愈矣。
三、免難
嘉興孔某,至一親戚家。留午餐,將殺雞供饌??琢χ怪^以誓,遂止。是夕宿其家,正搗米,懸石杵于朽梁之上??着P其下。更余、已眠。忽有雞來啄其頭,驅(qū)去復(fù)來,如是者三。孔不勝其擾,遂起覓火逐之。甫離席,而杵墜,正在其首臥處??姿煳螂u報恩也。每舉以告人,勸勿殺生。
青島河放生地點四、得子
杭州、楊墅廟,甚有靈感。紹興人倪玉樹,赴廟求子。愿得子日,殺豬羊雞鵝等謝神。夜夢神告曰,汝欲生子,乃立殺愿何耶?倪叩首乞示。神曰:爾欲有子,物亦欲有子也。物之多子者莫如魚蝦螺等,爾盍放之!倪自是見魚蝦螺等,即買而投之江。后果連產(chǎn)五子。
五、生西
河南哪兒有放生池湖南張居士,舊業(yè)屠,每早宰豬,聽鄰寺曉鐘聲為準。一日忽無聲。張問之,僧云:夜夢十一人乞命,謂不鳴鐘可免也。張念所欲宰之豬,適有十一子。遂乃感悟。棄屠業(yè),皈依佛法。勤修十余年,已得神通,知去來事。預(yù)告命終之日,端坐而逝。經(jīng)謂上品往生,須慈心不殺,張居士因戒殺而得往生西方,決無疑矣。
我們放生后要避免計較利益,這如同和佛菩薩做生意。不要生嗔心,破壞功德。佛法不是修出什么新東西來,而是放下貪嗔癡,放一分才代表功夫進一分。佛經(jīng)上經(jīng)常說:不飲酒不吃肉的功德,要超過用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功德,什么道理呢?是說你修福修得很大,不如你能放下一分半分。能放才能出三界往生極樂世界呀。一分不放,心中總有所求,你修得再多也都轉(zhuǎn)成世間有漏福分了。你放生功德無量無邊,但是你放后能不計較,你僅僅為動物離苦得樂,為放出清靜心,放掉貪嗔癡,為同生極樂世界,這才值得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