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道場,生活作佛事。慈善戴德和為貴,忍辱包涵是妙方。身體是寺院,心靈是佛像,兩耳鐘鼓齊鳴,呼吸梵音宏亮。我們能如斯看待家庭,看待生活,還有什么地方不可以作佛事?還有什么地方并不是道場呢?我們每天聽到很多聲音,常常感覺聲音對建行有滋擾。而當我們走入寺院,夜靜更長,尤其喜好凝聽鐘鼓之聲。鐘鼓之聲清爽動聽,沁入心坎。我們能不可以把汽車喇叭的聲音還看成是鐘鼓的清音呢?建行到了肯定的水平,聽到什么聲音皆異常動聽,聽到什么聲音皆不感覺是滋擾。尤其是建禪定進入三禪之后,聲音就聽不見了。
家庭是道場這個理念,盼望我們列位在家菩薩,首先要認真思考,然后要認真落實,真正把自身的家庭看成是道場。其意義特別很是龐大。這類理念,還便是已往太虛巨匠所倡議的“佛化家庭”。我們?nèi)缃裉岢錾鐣F(xiàn)代化,家庭要現(xiàn)代化,我以為家庭的現(xiàn)代化雖然須要,而家庭的佛化加倍主要。只有家庭佛化了,家庭的現(xiàn)代化才可以真正為我們的人生帶來便利取幸運。假如沒有崇高的精力涵養(yǎng),得隴望蜀??!不管怎么現(xiàn)代化,皆以為不滿意意。一小我私家關于修行永不滿意意,那是功德;關于事業(yè)永不滿意意,那是功德;關于奉獻永不滿意意,那是功德。假如關于小我私家的私欲永不滿意意,那是一件天大的壞事。得隴望蜀,貪婪永難滿意,這意味著人生的出錯,而是不是意味著人生的升華。由于精力空虛,總想用物質(zhì)來填補,事實上精力的空虛用物質(zhì)永久還填不滿意。精力的空虛必然要用精力的能源、精力的資糧,用聰明、用慈善、用奉獻精力來填補。
家庭是道場,那末我們該當如何看待這個道場呢?家庭是道場有些什么標準呢?我想奉獻給列位的,照樣那做人干事的“二八目標”。做人的八字目標:信奉、因果、良知、品德。干事的八字目標:戴德、包涵、分享、結緣。
首先說做人的八字目標如何落實。所謂崇奉,便是正信佛法僧三寶。有崇奉的人最康樂;有崇奉的人最幸運,有崇奉的人最安祥。因果:守持五戒便是最大的因果。五戒是釋教一切戒律的根底,也是一切品德的根底,更是因果理論的根底。良知:便是要建十善。以十善法來莊重身心,以十善法來莊重家庭這個道場。品德:便是要行八正道。八正道是最高的品德規(guī)定。最高的必定能夠包羅最根底的部門。正在家庭中建八正道,由開端到畢竟,八正道為我們指出了一條通向品德圓滿之路。
干事的八字目標,戴德是報四恩:報怙恃恩,報眾生恩,報國度恩,報三寶恩,包涵是建慈悲喜舍四無量心。能有慈悲喜舍的精力,也有什么包涵免不了呢?包涵就有協(xié)調(diào),包涵就有你我他。分享是建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以四攝的精力來落實分享的理念,就能將分享落到實處。結緣便是結四緣。所謂廣結人緣,勞苦功高,廣結法緣,廣結佛緣。這四緣是造詣統(tǒng)統(tǒng)善法的大人緣,是造詣統(tǒng)統(tǒng)有利于社會公共事業(yè)的大人緣,是完善人生建養(yǎng)的大人緣,更是成佛作祖的大人緣。
把家庭看成道場,就是正在家庭中落實生活禪的理念。醒悟人生,我們要具有崇奉,因果、良知、品德的理念:奉獻人生,我們要具有戴德、包涵、分享、結緣的理念。我所發(fā)起的生活禪,是佛法的團體,是修行的基礎秘訣,是佛法正在當代和諧社會,安靖社會、關心社會。奉獻社會的最好實踐。
在哪放生比較好把家庭看成道場,關于我們寬大的正在家居士而言,是一件優(yōu)等主要的事。我們每位居士能把家庭看成道場了,能把全家的人皆佛化了,那是最大的修行,便是最大的好事。怎么了才能把全家的人皆佛化了呢?首先本人要做到要落實做人辦事的“二八目標”。這二八目標首先并不是請求他人,反而是請求本人。本人要有主動的負擔精力、主動的奉獻精力。主動的戴德精力,包涵精力、分享精力。有了這類主動,自然就可以正在家庭中導致一種精良清凈的修道氣氛取生活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