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緣慈悲
佛法中第二種慈悲是“法緣慈悲”,簡稱為法緣慈。法緣慈是說:因為眾生不明一切諸法空無自性,諸佛菩薩悲愍眾生,就為眾生說法空之法,讓眾生得以明悟此法。例如《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jīng)》中圣教:【云何法緣慈?若修行時,觀一切法,名法緣慈?!窟@里說諸佛菩薩,不說聲聞阿羅漢、緣覺、辟支佛。因為二乘圣者不論修四圣諦或因緣觀,所觀行修習(xí)都不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范疇;都是從蘊處界自我,是緣生緣滅、是無常、是苦、是空,所以沒有真實不壞的自我,就是只證人空而不證法空。因此二乘圣者及大乘通教菩薩,其實不懂一切諸法空無自性的法空之法。而大乘別教實證法界實相心如來藏,明心開悟不退的菩薩,雖然由所證恒不生滅的如來藏,能現(xiàn)觀蘊處界的生滅無常無我,也能觀照如來藏的從來不起我念、從來不作我想、從來沒有我的認(rèn)知,也是徹頭徹尾的無我,但所證也只是人空,也并未證法空。必須是菩薩見道通達(dá)入地了,成為初地以上菩薩,依諸地所修道種智,現(xiàn)觀萬法皆由如來藏所生所顯,從如來藏而來。所以證實如來藏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如來藏;如來藏?zé)o生,故一切法無生。次第證得地上菩薩,諸地?zé)o生法忍,正解諸法本來無生,而如來藏則常住不滅,這才是真正證得法空。因此,“興大慈悲,拔濟眾生。”這樣才是法緣慈。
無緣慈悲
第三種慈悲是無緣慈悲?!洞蟪吮旧牡赜^經(jīng)》圣教開示:【爾時薄伽梵,妙善成就一切如來最勝住持平等性智種種希有微妙功德,已能善獲一切諸佛決定勝法大乘智印,已善圓證一切如來金剛秘密殊勝妙智,已能安住無礙大悲,自然救攝十方有情,已善圓滿妙觀察智,不觀而觀、不說而說?!勘≠よ缶褪欠?,因為諸佛如來已圓滿一切種智,具足上品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無心攀緣一切眾生。凡是眾生有所念,他就有所應(yīng),不限制特定的因緣或?qū)ο?。又因發(fā)起成所作智、成就大圓鏡智,能任運拔苦自然與樂,所以能夠攝取一切眾生。因此這個無緣大慈悲,唯有圓滿諸佛究竟果,能任運而起不待于緣,猶如明日當(dāng)空遍照一切。無緣大慈悲也是一樣,不加分別觀待自然任運而起,無有絲毫障礙,所以經(jīng)中也稱為“無礙大慈,無礙大悲?!?/p>
如《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中,談到如來之所行時【如來若見一分有情得富盛時,不生歡喜;見其衰損,不起憂戚。然而,如來見彼有情修習(xí)正行,無礙大慈自然救攝;若見有情修習(xí)邪行,無礙大悲自然救攝。是如來行?!烤褪钦f:如來看到有眾生因為過去生造作善業(yè),而報得富裕昌盛之樂時,并不生歡喜;看到眾生因為過去生造作惡業(yè),而報償身體、家產(chǎn)衰損之苦時,也不起憂戚。但是如來如果見到眾生,修習(xí)成就佛道的正行時,就會任運無礙地與眾生樂,讓眾生安隱地往成佛之道邁進(jìn),這樣自然地救護攝受著眾生;反之,若見到眾生修習(xí)背棄佛道的邪行時,也會任運無礙地拔眾生苦,令眾生能舍離種種邪行,自然地救護攝持著眾生。
從這段經(jīng)文圣教,我們也可體察到諸佛如來的慈悲,不著眼于眾生表相上,一生一世受到的苦樂。因為眾生表相上受到的苦樂,都是自己過去造作善惡業(yè)行應(yīng)得的果報。諸佛如來的慈悲,則著眼于如何讓眾生“離諸邪行,修習(xí)正行?!币阅艹删途烤狗鸸?,得恒常的利益與安樂。也就是諸佛如來的慈悲,著重在讓眾生不造業(yè)因,進(jìn)而修習(xí)種種正行,不在眾生已成就而應(yīng)去受償?shù)目鄻饭麍笊厦?。所以諸佛如來,皆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成佛品〉中說:“已經(jīng)歷菩薩道,五十二階位修習(xí)圓滿;而身上穿著,無緣大慈利益群品,恒無厭舍與樂大甲;及無礙大悲救攝一切,無有限量拔苦大甲?!边@兩種大金剛鎧甲,因為能行無礙大悲的緣故,所以能以無有限量的教誨,救拔眾生出離三界生死之苦。又因為能行無緣大慈的緣故,所以能恒無厭舍地垂示種種教導(dǎo),利益眾生得大乘解脫之樂,進(jìn)而也能令眾生發(fā)明大菩提心,而證大乘無上佛果。
其次在《觀無量壽佛經(jīng)》中,有一段釋迦世尊開示的經(jīng)文說,觀想阿彌陀佛身相光明成就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從這一段經(jīng)文可知,所謂即見十方一切諸佛,并不是看見十方一切諸佛的身相,而是說明“心眼開明”,就是開悟的人所親證的境界。這個觀想修成的時候,必能一念相應(yīng)見到自性彌陀。知道如何是佛心、如何是真如,并眼見佛性?!白孕詮浲印本褪潜娚鱾€本有的佛性,不論理體上的成佛之性就是如來藏,或性用上的佛性就是妙真如性,都是各個本有的。因為都具有般若經(jīng)中所說:“一切法平等性”。因為親證后就可現(xiàn)觀,每一個人的真如法性,每一個人的如來藏,都是平等平等,沒有高下的差別,然后轉(zhuǎn)依如來藏。
站在如來藏的立場來看一切法,這時所見的一切法,莫非如來藏所生,全都攝歸如來藏所有,因為都不能外于如來藏而生存。所以這時現(xiàn)觀一切法即如來藏,如來藏即一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而且從如來藏的立場來看,如來藏對祂所生的一切法,完全沒有偏愛或者偏惡,恒是平等地攝持一切法。因此實證自性彌陀——如來藏后,看到一切法都?xì)w如來藏所有;又看到如來藏對一切法,都是平等看待的;那么每一個人、每一個有情的一切法,自然也都平等了。因為每一個人、每一個有情的一切法,也都?xì)w如來藏所有,而如來藏都是平等性,這就實證了一切法平等性了。因為可以看到一切眾生,正在貪著而顯示出貪的法性時,其實卻同時有一個清凈性的平等心存在,而貪性只是這個清凈性平等心含藏的法性之一;又當(dāng)眾生受到不公平待遇,而暴跳如雷的時候,他也同時有一個平等性的清凈心存在,而瞋性同樣只是清凈平等心所附帶的種種法性之一。并且也看見了,那些眾生的貪與瞋,都是由各自本來平等性的清凈心所出生。都不能一時或一剎那,脫離那個平等性的清凈心。在本質(zhì)上眾生顯現(xiàn)出貪的法性、瞋的法性,都要收歸那一個平等性的清凈心。結(jié)果本質(zhì)還是平等,還是清凈的。這樣以一切法平等性,來看待一切法的眾生如來藏,正是諸佛的心,就是大慈悲心。這個大慈悲叫作無緣慈。但是不要以為大慈悲是有慈、有悲,沒有!大慈大悲阿彌陀佛,沒有慈、沒有悲。因為祂是無緣慈、無緣悲。因為無緣慈、無緣悲,沒有慈、沒有悲,所以能攝取一切眾生。凡是眾生有所念,祂就有所應(yīng),不必限制特定的因緣或?qū)ο?,這叫無緣慈,這才是大慈悲。
至此,明白真如佛性,親見自性彌陀時,便見自己與十方一切有情生命的本體都相同,都是佛。所以世尊才會開示:“觀一切佛身,見十方一切諸佛?!庇辛诉@樣的體悟,自然就對眾生生起了同體大悲。而諸佛都不是從眾生身上的覺受,來看待眾生所受的痛苦;而是立足于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根本理體——如來藏,從對眾生整體的究竟觀察上面,來看待眾生的苦痛,所以心中不再有動轉(zhuǎn)。在成佛以后,這樣子盡未來際,無休無止的救度眾生,而心中都無動無轉(zhuǎn),這就是諸佛的同體大悲。由此可知,如來藏正是諸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根本所依。而諸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也正是如來藏一切法平等性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