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jīng)最初翻譯采取的是直譯方式,而與漢語詞匯融合后,很難識別它的原意。為了適應漢地習慣,比如對“生物”一詞的翻譯,東漢時譯作“人”或“人民”,三國時譯“人天”(人和神),唐代更譯為“有情”,后來又普遍稱為“一切眾生”,這樣大體才符合佛教的原意,而“一切眾生”也就成為漢地社會倫理觀念中一個廣泛的習慣用語,為了進一步認識佛教本意和現(xiàn)在的用法,我們不妨舉幾個詞語進行辨析。
1、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教主張眾生平等,人人都有佛性,所以人人都能成佛。佛教以慈悲為懷而普度眾生,對于殺害生命是不能容允的,所以規(guī)定殺生是五根本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第一條戒律,但是,只要犯者能夠虔誠懺悔,仍可以完成最圓滿境地的人格(佛教叫做佛)。涅?經(jīng)卷二十六說:“屠家之子,常修惡業(yè),以見我(佛)故即便舍離,如闡提比丘。晉代竺道生就是據(jù)此,強調“闡提成佛”(不信佛法,無成佛希望的人也能成佛)的理論。山堂肆考說“屠兒在涅?會上,放下屠刀,立便成佛,言改過之速也?!蔽鍩魰そB興府東山禪師說:“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的漢,飏(拋)下屠刀,立地成佛?!边@本是禪宗勸人改惡從善的話?,F(xiàn)在比喻有罪過的人只要決心悔改,也能成為好人。
2、真理:唐代湛然止觀輔行傳弘訣卷九一說:“漏即是事,無漏即真理。”唐代慧皎高僧傳卷四“支遁傳”中說:“郗超后與親友云:林法師(支遁字道林)神理所通,玄拔獨悟,實數(shù)百年來紹明大法,令真理不絕,一人而已。這里把真理表述為神理所通,玄拔獨悟和紹明大法,實際上即是與真如同義。又梁代蕭統(tǒng)昭明太子集卷五說:“真理慮寂惑心不解”。說明佛教所持的真理就是所立的終極實在真如?,F(xiàn)在“真理”也就是真實的道理,廣泛用于口語中,如“真理只有一個等。”
3、救苦救難:法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觀世音菩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氨娚焕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與下楞嚴經(jīng)·觀音圓通闡釋義同:“我復以此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于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4、六根清凈:修行佛法的人達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于色、聲、香、味、觸、法六境不染著時,名“六根清凈”?,F(xiàn)在人們常用六根不凈來形容某些積習未改,老毛病常犯的人。
5、牛鬼蛇神:“牛鬼”見于妙法蓮華經(jīng)“復有諸鬼,首如牛頭,或食人肉,或復啖狗”?!吧呱瘛背鲇诿茏诼绷_畫的構圖有“西面門南,西方水天神,被甲頭上蛇頭,手把龍索”。因而牛鬼蛇神,是指佛經(jīng)故事和佛教藝術的鬼神形象。“牛鬼蛇神”的最早出典,見于唐代詩人杜牧的李賀集序其中有“鯨呿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爆F(xiàn)在泛指做盡壞事的人。
當然,還有很多佛教詞語隨著時代的不同而表達的含義不一樣,但是,一些經(jīng)譯家在翻譯佛經(jīng)的過程中,盡量地把這些佛經(jīng)詞語表述得既能讓人們容易接受,又不違背佛教原意??梢?,佛教詞匯轉化為現(xiàn)在的漢語詞匯不僅與翻譯的佛教經(jīng)典有關系,而且與時代也有關系,通過以上詞匯的辨析,我們可以窺視到佛教演化為漢語詞匯的歷史過程以及對我國文化生活的影響。
四、佛教詞匯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
漢語詞匯是我國最普遍,最直接文化因素的載體。我國傳統(tǒng)文化沿襲到現(xiàn)在,蘊藏著大量的佛教詞匯(包括小說,詩歌,書法,倫理觀等等),這些佛教詞匯演變成漢語詞匯后,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
在小說方面,中國的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等等,都大量地運用了佛教詞匯。西游記就是以唐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jīng)的經(jīng)歷而塑造的神話故事。紅樓夢戚本第一回說:“由空見色,由色生情,自色悟空,遂易名為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這既是佛教詞匯的運用,又體現(xiàn)了佛家思想。在這些章回小說中常常出現(xiàn)的“詞曰”或“有詩為證”等等都是佛教“變文”的散韻合體的痕跡,還比如“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這無疑是受到“俗講”、“說話”的影響。由此可見佛教及產生的詞匯對小說起到的作用。
在詩歌方面,我國古代有“禪詩”之稱,一為看話禪(指佛教思想在象征、暗示、啟發(fā)的形式下,接引學人,表達體驗的境地);一為文字禪(指佛教理論以文字立意,表達其思想內容),二者互相滲透,它們專在語言詞匯上下功夫,有時走向詞藻修飾的道路,對于佛教詞匯的運用成其灑脫,生動活潑,簡要精通,兼而有之,尤其是唐代詩人王維,后人稱他為“詩佛”,他的詩“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此句極富禪機,并且把“天眼”“法身”引用到詩句當中。他著名的禪詩終南別業(yè)就是運用了佛教詞匯的詩的格律闡述了他失意后悠閑自在的思想。還有一派釋子詩,他們在詞藻和意境方面,另辟一種寂靜恬適的詩境,如支遁的詠懷詩,慧遠的東林雜志詩,出現(xiàn)了向“六塵”、“八解”、“愛海、“情?!薄ⅰ皟艋ā?、“禪枝”等等新詞(后來出現(xiàn)在王融、蕭統(tǒng)、庚信、蕭子顯等詩里),并且被后來的歷代詩人采用(“禪枝”一詞為杜甫采用)。
一些書法大家都知道佛教尤以禪定之功與書法之道關系最為密切。漢蔡邕筆云“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色彩,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睍ネ豸酥舱f:“先凝神靜思,預想字形,令意在筆前,然后作字?!绷珯鄤t說:“用筆在心,心正則字正。”這些議論都必須通曉演變后的佛教詞匯去深契禪觀之旨。由此可見,佛教詞匯與書法多有相通之處。
佛教詞語漢化后,對我國人民的道德觀念,價值尺度和修養(yǎng)水準有著極大的影響,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等等,這些詞語的產生與我們現(xiàn)在提倡的“講文明,講禮貌,講道德”很有相似之處,以至于在我國民間,特別是信徒中常常以這些詞語來約束自己言行,使自己在人類這個大家庭中能夠處理良好的社會關系。
佛教思想博大精深,佛教詞匯浩若煙海,它在我國思想文化史上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漢地語言詞匯方面如果撇開佛教詞匯,就無法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夏衍先生說:“如果我們要完全撇開佛教文化的話,恐怕連話也說不周全了?!币陨蠝\述佛教與漢語詞匯的融合,佛教詞匯的演變,揭示其內在聯(lián)系,對進一步探討佛教詞匯對社會的作用具有進步意義。
中秋節(jié)能放生魚嗎,放生魚的地方有人釣魚,一般放生隨喜多少錢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