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娑婆眾生,身為苦本。一生多在驚恐、怨憤、憂愁、痛苦中度過。只有念佛的人,內心清凈,一心念佛,隨緣消業(yè),不被境轉。內心充滿法喜,容貌充實光輝,疾病自然消除;健康長壽,不求自得,這只算是念佛的付產品。念佛的人,諸佛歡喜,龍?zhí)鞊碜o,善緣增長,所作的事必然吉利。凈空法師說,臺灣有位男居士,九十多歲,每天走三萬步路,念三萬聲佛,身體健康,精神飽滿,腰背挺直。他將來臨命終時,必能毫無病苦,安祥往生。
9.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敬、喜歡、禮拜。
念佛的人,內心清凈,和氣迎人,廣結善緣,助人為樂??鬃诱f:“敬人者人恒(常)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保ㄗ鹁磩e人的人是種善因,人們常常尊敬他是結善果。愛護別人的人是種善因,人們常常愛護他是結善果。)種這樣的因,結這樣的果。受到人們的恭敬、歡喜、禮拜,這是必然的事。
以上九條,都是念佛現(xiàn)生就獲得的大利益。那種認為念佛是消極等死的,是臨終才得用的說法,不攻自破。
10.臨命終時,心無怖畏,正念現(xiàn)前,得見阿彌陀佛與諸圣眾,持金蓮花,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死亡是人生最悲痛的事,也是人人都逃不了的。在臨命終時,擁有無上權勢的帝王,擁有億萬資財?shù)暮栏唬鸵粺o所有的叫化子,會完全一樣。那時手中的權勢和財富,絲毫都幫不了忙。只有念佛的人,這時才能無留戀、無恐怖,一心念佛,求生凈土。同時,必定蒙佛接引往生蓮邦。從此超凡入圣,直至成佛。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愿中第十九愿是聞名發(fā)心愿,第二十愿是臨終接引愿。愿文是:“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復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xiàn)其前。經須臾頃(頃刻之間),即生我剎(國土),作阿惟越致(不退轉)菩薩。不得是愿,不取正覺(不能實現(xiàn)此愿,我誓不成佛。)”這是阿彌陀佛對念佛眾生作的保證。還用懷疑么?
如上十種利益,經文具載,乃佛金口之所宣也。既是現(xiàn)生、來世皆有利益,然則,世出世間要緊法門,無如念佛者也。但當精進,勿用懷疑!
本文列舉的十大利益,都是佛經所載,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講的。既然對現(xiàn)生和來世都有利益,那么,無論從世間法或出世間法說,一切法門中,沒有比念佛法門更重要的了。
但是念佛法門是“易行難信”之法,不少學佛的人,也并不完全了解,或許還有懷疑。正如明代蓮池大師《竹窗隨筆》中“念佛不專一”一文所說:“我以前在某寺參學,一天方丈對大眾說,中元節(jié)將做盂蘭盆會,我以為一定要設齋供眾,結果并未設供,只是領眾念佛三天而已。又某寺當家?guī)熢夤俑胁?,寺中首座集眾舉行佛事,以祈救護。大眾以為要誦經持咒;結果只是高聲念佛而已。這兩件事,皆出于常情意料之外??梢姶蟮聜兊乃枷胱鞣ǎ煌岔?,很值得學習。但是今天許多念佛的人,名為專修凈土,可是為了求延壽,便誦《藥師經》;為了消罪業(yè),便拜《梁皇懺》;為了救厄難,便念消災咒;為了求智慧,便念觀音文。把平時念的佛號放在一邊,以為念佛無濟于事。為什么不想一想: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佛,往生的人也壽命無量,何況求人間百年的壽命呢?《觀無量壽佛經》說:“至心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何況眼前的厄難還不能消除嗎?《無量壽經》說:“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無邊)界”,念佛的人,彌陀常以智慧之光照其身,何愁沒有智慧呢?“一句佛號,是阿伽陀藥,萬病總持,如果你不相信,不肯服,又有什么用呢?”這段重要的開示,今天讀起來,仍然具有非常中肯的指導意義。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讓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責任。希望大家發(fā)心,成為法的傳遞者和播種者。將手中法寶,一化為十,十化為百,讓千千萬萬眾生,都能步上成佛覺悟之道。
最深切的思念是念佛。最貴重的財富是學佛。最珍貴的緣份莫過于佛緣。最美麗的心情莫過于放得下。最相投的默契莫過于一起念佛。最真誠的問侯莫過于向您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