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佛法所稱的“慈悲”,似乎跟感情不同,但是慈悲的基礎(chǔ)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有人稱之為“愛”。愛除了分為有條件和無條件之外,也有“有我”和“無我”之別。佛菩薩的慈悲是無我的,人與人之間的愛是有我的;親子之愛是無條件的,男女之愛和朋友之愛則可能是有條件,也可能是無條件的。佛法是要從基礎(chǔ)的愛來引導(dǎo)至無我的慈悲。
6、由于佛菩薩可以無我,眾生不可能無我,因此要教導(dǎo)眾生從有我的愛而漸漸進(jìn)入無我的慈悲;也需要先從有條件的愛,而加以凈化成無條件的愛。因此,佛教不能一開始就叫人離開感情生活。
7、至于佛教徒應(yīng)如何處理感情問題呢?家庭是感情關(guān)系的基礎(chǔ)。家庭的基礎(chǔ)從倫理上說是親子之情,它的構(gòu)成始于男女的夫婦關(guān)系,繼而從家庭成員擴展到家庭以外的親戚朋友。這都是因家庭的需要和社會的活動而形成友情的必要。中國有句俗諺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又說“夫唱婦隨,白首偕老”。這些都是以感性的情為基點。如果沒有情,就像機器沒有潤滑的油,隨時都可能發(fā)生故障,也很容易因摩擦而受損傷。佛法目的不外為教化世間凡夫,誘導(dǎo)凡夫?qū)⒚芑癁楹椭C。因此,佛法有兩個不變的法門──智慧和慈悲。智慧是理性,慈悲是感性;以智慧來指導(dǎo)慈悲、運用慈悲,就可使凡夫的情感從混亂變?yōu)闂l理,從矛盾成為和諧。情感如果離開理性的智慧,就會泛濫成災(zāi),自害害人。
8、有一部佛經(jīng),叫《六方禮經(jīng)》,其中提到釋迦牟尼佛時代的印度,有一種宗教信仰,教人專門拜方位。如有一次佛看到一位叫尸迦羅越的青年,正非常虔誠地禮拜六個方位,便問他拜的是什么。那位青年說不出所以然,只回答這是父親的意思,父親在世時拜方位,他去世之后兒子也應(yīng)照著拜。佛陀告訴他,佛教也拜六方,如其以孝順父母為東方,恭敬師長為南方,夫婦互相體諒為西方,愛護(hù)親友為北方,體恤仆從部屬為下方,尊敬出家修行人為上方;同時并說明了父母對兒女、師長對弟子、部屬傭人對主人以及修道的沙門對俗人,各別所應(yīng)具有的態(tài)度和責(zé)任。像這些都屬于感情的范圍,是人間的倫理關(guān)系。能夠善于處理感情問題而過正當(dāng)?shù)母星樯睿褪切扌蟹鸱ǖ拈_始。
9、《維摩詰所說經(jīng)》的〈佛道品〉中,記載普現(xiàn)色身菩薩與維摩詰的一段問話。
10、菩薩問維摩詰說:“你有父母妻子,也有親戚等眷屬,還有部屬和朋友,這不是很累贅嗎?”言下之意是你既是一位大菩薩,卻又拖家?guī)Ь?,怎會自在呢?維摩詰答道:“我的母親是智慧,父親是度眾生的方法,妻子是從修行得到的法喜,女兒代表慈悲心,兒子代表善心和誠實;我有家,但它代表畢竟空;我的弟子就是一切眾生,我的朋友就是各種不同的修行法門,在我周圍獻(xiàn)藝的美女就是四種攝化眾生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