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产aⅴs精品无码,国产a集黄色视频,国产精品无码A∨精品,国产精品高清色

放生有什么好處嗎,過生日放生
分類: 放生時間表 熱度:990 ℃

放生有什么好處嗎,過生日放生

見性開悟,不在將來,就在當下

最能體現(xiàn)上成下化、最能徹底改造人生宇宙者,莫過于大乘佛法;而大乘佛法最偉大的意義則又表現(xiàn)在立足于現(xiàn)實,狠抓當前,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到如《大阿彌陀經(jīng)》中所說的先達諸法性,夢幻本是空;次度諸眾生,遠大無窮極。并以此來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乃至令諸有情同登彼岸,共趨法城,把娑婆世界轉(zhuǎn)變?yōu)闃O樂國土!所以,大乘佛法堅決主張學佛修行不在別處,就在人們吃飯穿衣、待人接物等一切現(xiàn)實生活中;見性開悟,不在將來,就在當下?!督饎偨?jīng)》、《維摩詰經(jīng)》、《解深密經(jīng)》、《六祖壇經(jīng)》等就明顯地具備了這方面的思想。尤其是《金剛經(jīng)》,更為突出?,F(xiàn)在,末學就著重以《金剛經(jīng)》為背景,又分別從佛法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依據(jù)、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證、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篤行這三個方面來作一膚淺的分析,以此求證佛法的現(xiàn)實義。

一、佛法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依據(jù)

(一)事實依據(jù):說佛法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它所依據(jù)的是什么呢?《金剛經(jīng)》序分中有言: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己,敷座而坐。此段經(jīng)文,雖然文字甚少,但內(nèi)容卻豐富多彩,特別是把佛陀那具體的生活情景描寫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猶如身臨其境,歷歷在目,真讓人回味無窮,感慨萬千。這在其它諸多經(jīng)典中也是不可多見的。此中盡有佛陀化食的時間(爾時,即這時)、地點(舍衛(wèi)大城)、用什么去化(持缽)、是怎樣去化(次第,即不分貧富、遠近、親疏而行平等化食)、在化好了之后又到什么地方去吃(還至本處,即舍衛(wèi)國祗樹給孤獨園)、吃了飯之后又做了些什么(收衣缽、洗足已,然后莊嚴而坐,為宣講無上甚深微妙大法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此經(jīng)為什么要把佛陀的生活瑣事如此詳細地盡現(xiàn)給我們,并作它的開頭呢,難道說這是多余的嗎?但在末學看來,一部十分難得的《金剛經(jīng)》,可以說句句經(jīng)典、字字珠璣,豈有多余?此經(jīng)能作如此的安排,必定有它甚深的含義。竊以為其中最主要的有三點要告訴我們:一者顯示了佛之身教重于言傳。佛陀度生,既有言傳,亦有身教,他不僅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对鲆话⒑?jīng)》中言;諸佛皆人間出,不在天上成。義謂:成佛一定是在廣度一切眾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中而成。于是,佛陀以身作則,為我等后學的修行作一楷模、樹一榜樣。二者顯示了道不遠求,就在人們吃飯穿衣,行住坐臥等一切現(xiàn)實生活中,離此無別。三者顯示了大乘佛法是一門實事求是,立足現(xiàn)實,反對玄虛、空洞的特殊科學。由此,佛法決定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離開了現(xiàn)實生活,學法無益,成佛無期。以上便是佛法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實依據(jù),十分的重要。這也就是此經(jīng)為什么要把它作為開頭的所以然。

放生小烏龜有什么功德

(二)圣言依據(jù):除了在《金剛經(jīng)》中能找到佛法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實依據(jù)外,我們還可以從本經(jīng)或其它的經(jīng)典中找到諸如此類的圣言依據(jù),如本經(jīng)中言: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在度眾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取不舍)。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見聞覺知的現(xiàn)實生活中不即不離)。又如《維摩詰經(jīng)》中說不舍道法,而現(xiàn)凡夫事(道不離平常事)。心凈則佛土凈(凈土不在它方,唯心所現(xiàn),心凈者能入世而出世,于煩惱的當下證菩提,生死之中見涅槃)?!督馍蠲芙?jīng)》中說:于一切行成就大覺(在日常生活中覺悟)。具有代表中國本土佛教的《六祖壇經(jīng)》,亦作如是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世人若修道,一切盡無妨(學佛修行,應當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拘一格。)等等,處處皆有,枚不勝舉。這也充分證實了佛法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完全的可信、可行。由此也可以窺見:《金剛經(jīng)》不僅是釋迦如來一代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親證法界平等流出的圣教,更是三世十方諸佛輾轉(zhuǎn)傳來的無上法寶,猶如本經(jīng)中言: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中出。禪宗五祖弘忍在世時也常勸僧俗受持《金剛經(jīng)》能直了成佛,其弟子惠能直接就是依此經(jīng)而成為了赫赫有名的第六代大祖師。因此,《金剛經(jīng)》也無疑成為了我們修學的指南、生活的準則。既然釋迦佛是在(不斷度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中而成就的,那么對有志者來說,理應常隨佛學才是。佛是人,我也是人,佛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成,我當亦復如是。正如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xiàn)實。若果學人要遠離見聞覺知的現(xiàn)實生活而另想求得佛法之真諦,那也只將會是緣木求魚,唐捐其功。所以,六祖又說: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若果佛教一旦脫離了現(xiàn)實,遠離了大眾,那么它的存在也就毫無意義與價值可言了。因此,近代又有不少的高僧大德(太虛、印順、樸老、星云等)有鑒于此,于是大力倡導人間佛教來力挽狂瀾,作中流砥柱,至使佛教又才充滿了生機、活力、以及希望。以上便是佛法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圣言依據(jù)。

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證

(一)從緣起無常義上而證:僅有事實、圣言依據(jù)是不夠的,還得要實證才行。那么,作為我等后輩要怎樣才能在吃飯穿衣、行住坐臥的現(xiàn)實生活中去證得佛法的妙義呢?這就要在大善知識的引導下,深入經(jīng)藏,通達緣起,依緣起而生般若智慧。要依般若智慧,方可無倒實證佛法的妙義,即真空本性。因此,我等學人,非通達緣起中道了義不可。古印度的龍樹菩薩在《中論》中言: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佛陀在《大般若經(jīng)》中更言:若知緣生,則知法性;若知法性,則知空性;若知空性,則見導師。義謂宇宙萬有,小自微塵,大至世界,皆隨緣生,亦隨緣滅,于此中,找不到有個獨立存在、真實不變的我及我所。如人吃飯,所吃的飯是由大米、水、鍋、灶具等,經(jīng)過一定的時間加工而成,縱然也有它的形狀、顏色、香味,讓人見后對它生起欲望,食之則口爽且能飽肚,但如果離開了所有的因(根據(jù))緣(條件),哪還有個實在可吃的飯呢?若人喝水,所喝的水,也仍然是由氫和氧和合而成,若果把兩者分離開來,哪還有個實在可喝的水呢?因此,凡由因緣和合而生的法(事物)雖然是有,但無實體,若求其實體,則了不可得。而且緣生諸法又是時刻都處在不停的運動著、變化著,一切都抓不住,比如剛所才吃的飯,以及所喝的水,到了現(xiàn)在卻變成了它物。就連吃飯喝水的情景也早已煙消云散,無跡可尋的了。緣生諸法,本生無常,故不可執(zhí)著。古希臘哲人赫那克利特曾言:濯足長流,屈伸之間,已非舊水,正是此義。從所吃的飯,所喝的水而言,了不可得,當體法空;就是從能吃飯,能喝水的人我而言,仍然如此。每一眾生的根身,是由色(物質(zhì)部分)、受、想、行、識(精神部分)五蘊和合又假名為我,況且由這五蘊和合之根身卻要生、老、病、死,于中求其常如不變之實我無有是處,當體我空。正如《心經(jīng)》中所言五蘊皆空。能所雙遣,我法二空,這時,內(nèi)心清凈,究竟涅槃。又如《心經(jīng)》中所言:菩提薩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吃飯喝水如此,其它一切亦然。因此,悟甚深之緣起,證二空之真如,不在別處,就在吃飯喝水等一切現(xiàn)實生活中。

(二)從緣生如夢幻義上而悟:緣生諸法,雖然客觀存在,不可否認,但它的實質(zhì)是有相無體。如人處夢中,分明也有各種現(xiàn)象、各種情景、各種感受,并錯執(zhí)為實。于是,心隨境轉(zhuǎn),時而被夢中情境所笑醒,時而被夢中情境所哭醒,但當覺醒時,才知夢中所有一切子虛烏有,蕩然無存。所以,玄覺大師說: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其實白天所見所聞與夜夢中所見所聞完全一樣,只有似我似法的相,無有實我實法的體。就是當年古印度的釋迦牟尼佛以及他那吃飯穿衣,講經(jīng)說法等一切事跡,在今天看來,也早已過眼云煙,恍如舊夢。因此,學佛之人切莫在緣生諸法的幻相上執(zhí)著它的真實。為了破凡夫的執(zhí)著,我佛如來,厚德無疆,慈悲無量,于是在《金剛經(jīng)》的最后作有一綱領性的總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也為我等后學畫龍點睛地道出了諸法的真實相。此之圣言,猶若春雷,發(fā)聾振聵,千百年來,不知驚醒了多少沉睡中人。原來世出世間一切有為法,皆是心識所現(xiàn)的一種幻相,若人知幻即離,方可為覺醒見道。佛陀又在《華嚴經(jīng)》中亦言:于一切境界,觀如夢如幻,如影如響,亦如變化,如是菩薩能如實觀行相應,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當即現(xiàn)前。也只有把法當夢幻觀,不起執(zhí)著,才能離苦得樂。但凡夫之人不達一切緣生有為法,如夢、幻、影(無實)、泡(無堅)、露、電(無常)的道理,因此在現(xiàn)實生活中,顛倒夢想,執(zhí)幻為實,把假當真,起我法二執(zhí)。有了二執(zhí),便生煩惱,造染業(yè),感苦果,死此生彼,輪回不盡,苦海無邊。而諸佛與菩薩就在經(jīng)行晏坐、講經(jīng)說法的現(xiàn)實生活中了達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一切都了不可得,于是在緣境時,不取一法,不著一相,內(nèi)心清靜,了無牽掛,從而獲自在、得解脫。由此也可以看出凡夫的迷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而迷;一切圣眾的悟依然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而悟。所謂迷即迷其所悟,悟即悟其所迷。如用《解深密經(jīng)》的話講,凡圣的迷與悟都是在同一依它起的事相上,只不過凡夫是在依它(因緣)起的幻相上執(zhí)種種為真實而成遍計所執(zhí);諸佛與菩薩卻在依它起的幻相上空去種種實我實法的遍計所執(zhí)而證圓成實。因此,破迷開悟、超凡入圣,不在別處,仍然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

(三)舉例旁證:末學雖然自認為在生活中有了些證悟,但所證悟的又是否正確呢?為了印證這一點,現(xiàn)略舉兩例來說明。①唐時有一禪德,名龐蘊。其全家人都學佛,并且都很有成就。某一天,當家人閑坐論道時,龐公言:學佛難、難、難,十擔麻油樹上探(義謂學佛在沒有找到方法,沒有掌握到重點,那么見性成佛也就很難)。龐婆言:易、易、易,百草頭上西來意(義謂只要懂得緣起性空這一絕對真理,那么就在一花一草上都能見到印度佛祖?zhèn)鱽淼慕谭?,一以慣萬,法法皆是佛法。正如《金剛經(jīng)》中言: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這也是《華嚴經(jīng)》中所說:諸佛以一道而證菩提之義)。最后女兒靈照言:也不易,也不難,饑來飯食困來眠(義謂佛法的妙義就在吃飯睡覺等一切現(xiàn)實生活中,只要觀它如夢似幻,都無有一實法可得,那么見性證真也就不難。當然,理須頓悟,只在當下。但要覺行圓滿,卻非朝暮間,而是要歷經(jīng)三大阿僧祇劫的漸修方能成就,所以也不易)。②明時的王陽明(被后世稱為古圣先賢)先生亦有一偈語:饑來飯食困來眠,從此功行玄更玄(妙),說于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迷神仙。其義仍然是說佛法就在日常的生活中,當吃飯時,如時如量而吃,當睡覺時如時如律而睡,一切一切,隨緣任運,樂在其中。然而世人不知菩提須向內(nèi)覓,卻偏向身外求,其結果只能是與道相違,漸行漸遠。所以,真實的佛法就在點點滴滴的現(xiàn)實生活中,現(xiàn)觀現(xiàn)得,立竿見影,并非如某些人那樣故弄玄虛,神神秘秘,說什么高不可攀,深不可測。至使諸多學人舍本逐末,淺嘗輒止,總在門外徘徊。學佛也更不是要入深山古林,巖棲谷隱,遠離人群,隔絕社會(閉關修禪者例外)。若果是那樣的話,那么我們的福德智慧又從何處而集積呢?若果不善積福德智慧二資糧的話,那么與不學佛的人又有什么區(qū)別?是故經(jīng)中有言:眾生是福德的海洋,智慧的源泉。一切眾生如樹根,諸佛菩薩如花果。具有高度真參實悟,真知灼見的六祖惠能亦言: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則覓佛難逢。因此,見性證真,超然灑脫,不在別處,依然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古德如此,我當亦然。

三、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篤行

有了事實、圣言依據(jù),以及實證、旁證,接下來便是篤行,即實踐了。學佛的目的不是別的,而是求知求覺得解脫;學佛的意義不在其它,而在于廣度一切眾生,令他解脫。因此,在自己有了證悟之后,還得心存善念,時刻想到其他未證悟的眾生。也只有在現(xiàn)實生活中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其意義才偉大。那么,我們要怎么來行持呢?大致說來,就是學諸佛菩薩那樣,在現(xiàn)實生活中始終堅持以悲智等運,?;垭p修來饒益有情。就佛菩薩的大悲而言:諸佛菩薩本來早已解脫輪回,出離苦海,但為了度化苦海中的眾生,于是又無數(shù)次倒駕慈航,乘愿再來。如釋迦牟尼,他本來就在色究竟天的大自在宮成了佛的,但因悲憫眾生,見時機成熟,便退至兜率天,次入(摩耶夫人)胎、住胎、誕辰等八相成道,示現(xiàn)于古印度來教化眾生。又如文殊(龍種上佛的化身)、觀自在(正法明如來的化身)、維摩詰(金粟如來的化身)等,為了助佛揚化,于是共同化身到印度,并與眾生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生活,其目的就在于生生世世,在在處處以種種方便善巧化導一切迷而不覺的眾生。所謂若有一眾生未得度,諸佛終宵有淚痕。所以,佛陀在《金剛經(jīng)》中言: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又如地藏菩薩不忍地獄的眾生受諸極苦,于是化身到地獄去進行拔濟,并所誓言: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些都是諸佛菩薩不為自己求安樂,只為眾生得離苦的大悲精神的具體表現(xiàn)處;就佛菩薩的大智而言:在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廣濟一切眾生的同時,對自己所做的一切不執(zhí)著,不貪住,視它如夢中人做夢中事一般,雖在慈悲度生,但實無有能度之我,所度之人,亦無度生之事。三輪體空,內(nèi)心清凈,法喜充滿,這又正是《金剛經(jīng)》中所說的如是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的甚深般若境界。兩者相結合,恰好就是悲智等運的菩薩中道行(即了義教)。如有大智而無大悲,不名菩薩、佛;有大悲而無大智,亦不名菩薩、佛。要兩者平等運用,方可名為菩薩、佛。福德(大悲)與智慧(大智),這是大乘佛教中的兩大命脈,也是成佛作祖所必需具足的兩種資糧,如鳥之雙翼,人之兩足,缺一不可。否則所學所修皆非究竟,正如佛陀誡言:若人修福不修慧,猶如象身掛瓔珞(有福無慧不能解脫);修慧不修福,猶如羅漢托空缽(有慧無福無人供養(yǎng))。

悲智等運、?;垭p修,是大乘修行的無上妙道,諸佛菩薩早已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因此,我們在學修的過程中,務必做到兩手齊抓,不偏不倚。也只有這樣,才有堪能紹繼龍種,續(xù)佛慧命,讓如來一代正法久住世間,永放光明。修福者應當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小從身邊點滴事做起,大到廣度一切眾生。比如:在家孝敬父母,慈愛子女,夫妻恩愛,弟兄姊妹團結等。又比如:當遇見他人貧困時,則心存同情以財布施;當遇見他人來求法時,則心存歡喜以法布施(在諸布施中,法布施最為第一);當遇見他人生命危險時,則心存感恩以無畏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偠灾?,行難行之行、忍難忍之忍,就在隨緣度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中集積無量福德(漸修);修慧者應當在布施、持戒等六度萬行的同時觀空遣相、破執(zhí)斷障,內(nèi)不見有能取之我,外不見所取之法,內(nèi)外皆不住,無我亦我法,就在度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中成就無漏智慧(頓悟)。修福者,就是行布施,抓因果(肯定),屬大悲利他,也是俗義諦的不舍;修慧者,也就是破執(zhí)著,空法我(否定),屬大智自覺,亦是勝義諦的不取。能如是雙管齊下、不取不舍,當下就證無上菩提,正如《金剛經(jīng)》中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不取、屬智),修一切善法(不舍、屬悲),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玄覺大師亦說:舍不得、取不得,如來法就這么得。這也正是《華嚴經(jīng)》中所說的以少方便(用時短,費力少,收效大),速證菩提之義。此之方法切實易行,十分可靠,若能終身堅持,勇猛精進,定能于現(xiàn)實生活中起到種種不可思議的妙用。這也是大乘佛法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意義之所在。悲智等運,?;垭p修,學修證果,大概如此!

《金剛經(jīng)》是把佛陀的具體生活寫照列為首要,又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作結尾。首尾相應,前后相通,從中不難看出我佛如來那慈悲垂教總是不離現(xiàn)實,不舍眾生;同時又不執(zhí)取一相,內(nèi)心如如不動的這一偉大教義是至極的正確、至極的圓滿、無以復加!若有眾生能深入體會,徹底通達,并能把它靈活地運用到度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中,其意義不僅深遠、而且也偉大?。ㄎ模豪铒@成)

護生故事兩則:掃蝸牛的人,在美國放生

——轉(zhuǎn)自《當代護生故事》

掃蝸牛的人

◎聞喜

縣城西角有一個很大的園,名曰“水上公園”。在水上公園,有水有樹有草,而占地面積最大的,則是水與草。這里的草為“三葉草”,一個小莖上能長出三片圓圓的小綠葉,這種草能像藤蔓一樣長得很高,蔥蘢葳蕤,草中生蝸牛。蝸牛與人一樣,每下一場雨,總禁不住誘惑,要情不自禁地爬到人行道上,被晨起鍛煉的人踩死一層。

雨后的清晨,在園中跑步時,時不時就有“咔嚓”的聲音從腳底傳來。那樣清脆,又那樣讓人內(nèi)心悸動,仿佛一個很硬但又不堪一擊的物什的脆裂。低頭一看,一只蝸牛已在腳下血肉模糊。再看周圍,一些活著的蝸牛,還在伸縮著脖子,一節(jié)一節(jié)地蠕動呢!此時,一種莫名的自責油然而生:是我殺害了它!我是罪魁禍首!

之后,每一腳落下去,總讓人提心吊膽,怕又有一條生命死在自己腳下。但蝸牛滿路皆是,防不勝防。隨著每一“咔嚓”聲,我的心就為之一抖。我知道,我又殘害了一條生命。是蝸牛占了人的道,還是人的腳太長,把腳伸到了蝸牛的家園,我已說不清。

又是一個雨后的清晨,我在園中跑步,看到石徑上滿是蝸牛和枯黃的柳葉。柳樹將季節(jié)跟得最緊了,春來時它最早發(fā)芽,剛一入秋,最早飄下幾片枯葉的,也是它。大概是受到柳葉的啟發(fā),曾在雨后多次將蝸牛撿在一個塑料袋中,然后倒在草坪中的那個人,拿起了一把掃帚,開始掃蝸牛。他把蝸牛和柳葉一齊掃進草坪。晨起鍛煉的人,眼前便亮出一條道,干凈,白亮,沒有枯葉,更沒有蝸牛。

那個掃蝸牛的人,長得憨厚敦實,烏黑的頭發(fā),紅彤彤的臉龐,慈眉善面,一看就是一個修行很高的人。此人大概已五十多歲,尤其與其年齡不相符的,是他長著一幅紅潤的童子面,可謂“烏發(fā)童顏”。雨后的早晨,他何時起床,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當晨練的大軍浩浩蕩蕩涌進公園時,他已掃完了所有的石路。偌大一個園,一人來掃,需多長時間?

秋深了,園中樹葉變得五彩斑斕。一個煙雨迷濛的早晨,我去園中跑步。時間尚早,再加之下著霏霏細雨,十步之外,不辨人形。我只聽見“唰——唰——”的均勻的掃帚聲,看不清掃者為誰。經(jīng)過那個掃者身旁時,我無意一瞥,發(fā)現(xiàn)不是那個“烏發(fā)童顏”的掃者,而是我熟悉的一個身影。他是隱居小城一隅的一位高人,小平頭,中等身材,精神矍鑠,學識淵博,從不顯山露水,我們尊他為“柳公”。莊周說了,“圣人無名”。我怕驚擾他,輕輕地從他身旁跑了過去。

園中又多了一名掃蝸牛者,我由衷地欣慰。

常言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掃蝸牛的人,早已掃凈了自己的私心雜念。他這是在掃世俗之人的私心雜念,讓世人摒棄自我,關愛生命,關愛他人。

當我們的足伸進草坪時,想著會踩痛柔弱的小草;當我們的手摁住花的脖頸時,想著花也會流淚;當我們的彈弓對準一只小鳥時,想著鳥媽媽也會傷心的;當我們的斤斧進入山林時,想著有一群強盜也進入我們的家……

當我們殘害生命時,就應該想到園中掃蝸牛的人。

記住劃破黎明的“唰——唰——”的掃帚聲吧,那是有人在掃我們心中的塵垢,讓我們不要泯滅良知,讓我們的心保持一塵不染,干凈鮮亮。

當看到掃蝸牛的人,將在路上爬行的小小蝸牛一絲不茍地掃進草叢時,你的心是否也會變得柔軟些,你還會故意視而不見,踏殺那些無辜的小生命嗎?

在美國放生

◎凈華

我們一家人都學佛,我專修凈土,內(nèi)人每天念數(shù)千聲佛號,女兒最值得我學習的,是她對旁生的關愛,和她克服困難、堅持放生的悲心。

舊金山灣區(qū)氣候溫和,一年四季昆蟲活躍。這里的民居絕大部分是木結構平房和二層樓,屋里難免有蜘蛛、蟋蟀、蒼蠅、蚊子和螞蟻等光顧。商店里出售著五花八門的殺蟲劑。在女兒帶動下,我們家不用殺蟲劑,努力做到和這類小旁生和平共處。在客廳和臥室里,有蜘蛛就用手輕輕把它們撿到屋外。墻上的蒼蠅、蚊子,則先用透明的塑料杯扣住它們,再將硬紙片插入杯墻縫隙中當作杯蓋,把它們移出去。淋浴前,把澡盆里的螞蟻用軟毛刷移到池外,以免它們被水沖走。這些小動物也有靈性,當螞蟻在衛(wèi)生間找不到食物,它們也就不光顧了。

在北京讀大學和研究生階段,女兒就養(yǎng)成放生的習慣。來美國后,她發(fā)覺這里很難找到放生水域。若把活魚放到河里,常遭美國人阻止。后來了解到二百多公里外有個佛寺常有放生義舉,她就定期把支票寄到寺院,以資助購買放生動物。但不久又接到寺里的信,說放生項目已改為護生,看來他們在放生上也遇到困難。從網(wǎng)上看到大陸的同修由法師率領,一次就買幾十萬元的魚蝦,由十多輛卡車運送,浩浩蕩蕩到江河、水庫放生的消息,她都感嘆大陸同修福報真大。在他們網(wǎng)絡學佛小組會上,有師兄說,他到沃爾瑪?shù)臐O具部買用作釣餌的蚯蚓,放在自家園子里,表示自己也參加了放生。女兒想做更有意義的放生。在超市里,不忍心看到活魚被開膛宰殺,砍下頭的嘴還在不停閉合的慘狀,她總想盡自己力所能及,解救它們的生命。

在南灣住時,我們家附近小區(qū)活動中心有一個八九畝大小的人工湖,湖水不和任何活水相通,只有人工噴泉給水注入空氣,湖里有烏龜和魚活動,這可是個適合放生的地方。為了避免有人阻撓,我們傍晚去市場買魚,回到家里做完放生儀軌,開車到湖邊,天已全黑了,把活魚放入湖中時,雖然偶爾也有晚上散步的人看見,他們從不過問我們在做什么,這樣安全放生了幾個月。

搬家到東灣后,女兒仍保持每月兩次買活魚放生的習慣。但也遇到有人不理解的情形,有一次在超市里,一位白人長者得知我們買魚放生后,對女兒說:“謝謝你,由于你給魚蝦放生,我買的活魚蝦味道更鮮美了?!彼踔敛欢Y貌地問我的年齡,女兒如實告知后,他更得意地說:“我今年七十八歲了,看起來比你吃素的爸還年輕,就是因為吃魚多?!贝笸V眾的超市,顯然不是給這位老人講因果報應的合適場所。我們走出超市后,女兒說:“這老人看到我們放生,至少在他的阿賴耶識里播了一個種子:世上還有人買動物放生,挽救生命。”

也有理解我們放生行動的人。我們起初放生魚的水面是市中央公園的伊麗莎白湖。湖面雖寬闊,但設有市府規(guī)定的垂釣區(qū),有三四位退休的亞裔老人整天在此釣魚。我們當然不希望自己放生的魚再被他們釣去,但又找不到更合適的地方。有一次買魚時遇到一位中國人,他告訴女兒:“沃龍勒學院有個池塘是禁止捕魚的,你們可以到那里放生?!?/p>

第一次到這個小區(qū)學院放生時,是個傍晚。池塘約一千多平米,池邊確有“禁止游泳及釣魚”的告示??赡苡腥藞蟾娉剡呌腥颂嶂埃>芸扉_著警車來問我們干什么。告訴他我們是來放生而非釣魚后,他又撿查了我們的空桶,禮貌地告退。我們就這樣在新家附近找到合適的放生場所。

幾個月后又遇到麻煩,超市海鮮部的售貨員拒絕賣活魚給女兒,說他們的經(jīng)理講,州政府有法令,不得在湖泊和河水里放生。但他并不清楚法令的具體內(nèi)容,也未說不可買海鮮放生,女兒就想在舊金山灣里放海鮮。在海邊尋找放生的場所很困難,我們能走近的海岸幾乎都是州或縣市的濕地公園,公園入口都有“不得把青蛙和寵物丟棄在濕地或水中”的告示??偹阍陔x家二十多里的地方找到一個礁石海岸,沒有禁止“丟棄”動物的標牌。買活海鮮很花錢,以替我們省錢為理由,售貨員賣給女兒一只價值三十五美元但少一個螯的活龍蝦。女兒又買了十多只活海蚌。帶著活海鮮開車到海岸邊,才意識到我們上次來時海水漲潮,礁石都沒在水下。放生時正值落潮。礁石妨礙我們接近海面,又沒有船可租,只得鉚足全力把海蚌拋到寬闊的海面上。我又爬過幾塊滑膩的礁石,把龍蝦放到離岸盡量遠的海水中。只見它在礁石間狹窄的縫隙中緩慢地爬著,身軀甚至無法都被海水全部浸沒。伸手一探,海水并不清涼,恐怕也不適合從寒冷的美加邊境捕撈來的龍蝦長期生存。我們感到很無能為力,只盼快點漲潮,龍蝦能爬到更遠的海水中,免得再被人殺害。在岸上離我們很遠處,有一個中年男士注視著我們的行動,他不和我們講話,也不阻止我們,只在他的本子上記錄著什么,也記下了我們的車牌號碼,大概是要告發(fā)我們吧?;丶液螅妓髦粲姓畽C構或環(huán)保組織來信,我們一定要向他們宣傳放生和素食的意義,但我們沒有收到任何警告。

也許是默認我們的善舉,超市的海鮮售貨員又答應賣淡水活魚給我們了。雖然“州政府規(guī)定,把活魚、龜、蛙、蟹放入公共水域是非法的”,但是,我們的理由也充分:校園里的湖不屬于公共水域,小區(qū)學院校警也并未阻止我們放生。我們?nèi)耘f在傍晚湖邊人不多時放生,每月兩次。到現(xiàn)在為止,已安全、順利放生近一年了。

三個月前,女兒工作的藥物研發(fā)公司,因效益不彰,解雇了部分員工,女兒也在被辭退之列。她對此非但不遺憾,還很高興。她說,每探索一種新藥,她們實驗室里不知要殘害多少無辜的小白兔和老鼠。雖然不親手做動物實驗,但她制作出的中間產(chǎn)品,很多都是注射到這些小動物身上的,它們絕大多數(shù)很快就死了。雖每天都為這些可憐的旁生超度回向,也難以減少她參與殺害小動物的負罪感。以此為契機,她決定離開生物制藥行業(yè),想改行找一個比較清凈的工作。在美國經(jīng)濟復蘇緩慢的情況下,改行更費時間和精力,但家庭收入的驟然減少,并沒有改變她每月兩次放生的習慣,買放生魚的錢也沒有減少。

她說,她師父教導,放生具足六度:放生拯救生命,是無畏布施;花錢買放生動物,是財布施;給放生動物念經(jīng)、咒語、佛號,是法布施,這是布施度。在放生過程中,既不害眾生又利益眾生,這是持戒度。放生時忍耐嚴寒酷暑、艱難困苦以及他人的謠言、諷刺或攻擊,這是忍辱度。不管辛勞,每年春夏秋冬不間斷地放生,這是精進度。放生過程中,沒有什么其他目的,只是一心一意想讓眾生離苦得樂,這是禪定度。通過念咒語、經(jīng)文、佛號,加持所放眾生,為其播下解脫種子,自己也獲自在安樂,這是智慧度。

在歐美澳洲,提倡素食、致力于拯救珍稀動物的團體很多。他們的宗旨大多是從保護自然生態(tài)、挽救瀕危物種及高尚的人類對比自己低級的動物應有慈善心出發(fā)的,他們沒有佛教的“無量劫以來,所有眾生都曾是我的父母”而自然產(chǎn)生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情懷。在佛教傳播歷史不長的美國,堅持放生,播種學佛的種子,對弘揚佛法意義尤大。女兒堅信,以自己放生和學佛的其他實際行動為因,今生必能得到好的果報,找到一個自己喜愛的工作,能有孝養(yǎng)父母的物質(zhì)基礎,也為更好地在美國弘揚佛法創(chuàng)造條件。

轉(zhuǎn)載

猜你喜歡
熱門排行
精彩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