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即贖與被捕之魚、鳥等諸禽獸,再放于沼澤、山野當中;大智度論:諸馀罪中,殺業(yè)最重,諸好事中,放生第一。
放生求福報釋教發(fā)起放生,源于《梵網(wǎng)經(jīng)》所列四十八種輕戒中第二十“不可放救戒”;“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yè)”,“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即佛子應以慈心行放生之業(yè),因統(tǒng)統(tǒng)須眉是我父,統(tǒng)統(tǒng)女子是我母,我世世代代皆由彼受生,故六道眾生悉是我怙恃;若見世人殺牲口時,應輕易救護,解其災難。
江里邊放生什么魚好關(guān)于放生救護之法,諸經(jīng)多有紀錄,如《金灼爍經(jīng)·流水父老子品》稱,流水父老子救起瀕死之魚,取之水、食,為其講解大乘典范,諸魚聞經(jīng)后,皆生忉利天。
又《雜寶藏經(jīng)》卷五說,一沙彌因救起漂泊水中之諸蟻子,而得長壽之果報,這類放生能增壽延年的看法至今仍有很大危害。
2017年12月25日正午13:30吉時,風柔日暖,瑞氣呈祥。云南滄源勐角金龍寺方丈提卡達希長老率領(lǐng)本地比庫僧侶及四方善信,集聚正在風光秀麗的天下佤鄉(xiāng)勐董水庫,舉辦放生祈福流動。本次放生接納科學放生體例,3000多條魚、烏龜及小鳥,正在漁業(yè)主管部門和本地水庫的指導下,被放入水庫及周邊樹林。
放生是一種美德,放生便是護生,放生是佛教徒實踐佛陀“眾生同等”慈祥看法的表現(xiàn)。佛教徒所受持三皈、五戒便是要踐行“沒有殺生”,即永久敬服統(tǒng)統(tǒng)生靈的性命。作為佛教徒,護生是我們的義務,護生是我們畢生應盡的義務。放生最偉大的意義便是放生靈一條活門,給人便當,給人離苦,給人善因好緣,這便是放生。放生、護生,才可以保護性命的尊嚴。放生便是拯救、便是還債;放生便是慈祥、便是憬悟;放生便是緊密、便是改命;放生便是解冤、便是消災;放生便是救親、便是福善,放生便是積存福報,廣結(jié)善緣!
最終,師父們領(lǐng)導大家用巴利文念誦“《三皈依-受持五戒》、《慈祥吉利經(jīng)》”等回向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