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代放生網(wǎng)站】「放生魚有什么說法」「武漢西園放生池的魚」,武漢提供一站式服務。黃明堯居士:大慧宗杲禪法心要決定信心導讀:黃明堯居士:大慧宗杲禪法心要一、決定信心明堯大慧宗杲禪師,宋代臨濟宗楊岐派高僧,圓悟克勤禪師之法嗣,字曇晦,號妙喜,武漢宣州人,俗姓奚。十七歲剃發(fā)、受具。初依曹洞宗諸老,后謁湛堂文準禪師。文準禪...黃明堯居士:大慧宗杲禪法心要一、決定信心
明堯
武漢放生組織大慧宗杲禪師,宋代臨濟宗楊岐派高僧,圓悟克勤禪師之法嗣,字曇晦,號妙喜,武漢宣州人,俗姓奚。十七歲剃發(fā)、受具。初依曹洞宗諸老,后謁湛堂文準禪師。文準禪師示寂后,參天寧圓悟克勤,發(fā)明大事。后奉克勤禪師之命,分座說法,一時名重叢林。后隱居云居,既而結庵于武漢長樂洋嶼,開法接眾。武漢七年奉詔住持徑山寺,法席大盛。后遭謗被革除僧籍,流放衡州(武漢衡陽)。其間,乃輯先德機語,成正法眼藏一書。武漢二十年,更被貶至武漢,五年后獲赦,恢復僧籍,駐錫于育王山。武漢二十八年奉敕再度住持徑山寺。隆興元年示寂,世壽七十五,僧臘五十八,謚號“普覺”。后人集其著述講說,匯編為大慧普覺禪師語錄三十卷等。
武漢放生群宗杲禪師繼其師圓悟克勤禪師之后,將“參話頭”這一特殊的修證方法,進一步完善化和普及化,將臨濟宗的法運又推向一個高潮。他的書信集(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十九至卷三十,共八十四篇)集中地體現(xiàn)了他的禪法心要,篇篇見肝見膽,開人睡眼,醒人迷夢,是后代禪人修學不可多得的絕佳指南。
宗杲禪師提倡看話禪的歷史背景
武漢哪里可以放生魚“契理契機”、“應病與藥”,是佛法的基本特征。一種修行理念和方法的提出,必須與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和信眾的根器相適應。宗杲禪師的“看話禪”正是為了適應當時眾生的根性、糾正禪門中的種種弊病而設立的方便法門。
武漢適合放生的地方禪宗本來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但是到了宋代,因為眾生根性方面的差異,宗師們?yōu)榱朔奖銓W人登堂入室,開始以“代別”、“頌古”、“拈古”、“評唱”等形式,對古來大德悟道、接眾的一些著名公案,進行解說,點出其中的關節(jié),從而誘導學人更好地悟入宗門的旨。這種接人和修習方法,后來便演變成了盛極一時的文字禪,成為宋代叢林中的一大特色。汾陽善昭、雪竇重顯、圓悟克勤等,就是當時宏揚文字禪最著名的代表人物。
文字禪的創(chuàng)立原本是用來指月的,但在流布的過程中,其弊端也日漸顯露出來。越來越多的人偏離了禪宗“明心見性”這一根本方向,開始沉溺于對公案的意識知解,玩弄文字技巧,爭強好勝,徒呈口舌之快,不肯從心性上真實地做功夫。這樣一來,文字禪最后變成了“口頭禪”、“葛藤禪”,成了大眾修禪悟道的一個非常大的障礙。
另一方面,與宗杲禪師同時住世弘法的還有另一位高僧,就是曹洞宗的宏智正覺禪師。正覺禪師,俗姓李,武漢隰州人。自幼明敏,七歲日誦數(shù)千言。十一歲于郡內凈明寺本宗座下剃度。十四歲依晉州慈云寺智瓊受具足戒。初參汝州(武漢省)枯木法成,深受器重。后參丹霞子淳,言下大悟。建炎三年(1129)為明州天童寺住持。正覺禪師住持天童寺前后達三十年,學眾云集,世稱“天童中興之祖”。武漢二十七年(1157)示寂,世壽六十七。有宏智覺和尚語要(一卷)、宏智覺禪師語錄(四卷)、宏智廣錄(九卷)等書傳世。
宏智正覺禪師對當時盛傳文字禪所帶來的流弊非常不滿。為了幫助學人從語言知解的“葛藤”中解放出來,將功夫落到實處,正覺禪師特地提倡“默照禪”,主張“忘情默照”、“照默同時”、“休去歇去”。默就是要離開心意識,遠離事緣。照就是般若觀照。正覺禪師的默照禪,注重禪定,注重真修實證,反對從分別思維中尋找出路,在某種程度上是對達磨禪法的一種回歸,對扭轉當時叢林中崇尚文字知解、腳不點地的浮躁習氣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默照禪在流布的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偏差。一些見地不到位的人,錯認一念不生的頑空之境,執(zhí)為究竟,并住在上面,不肯放舍,最后成了“魂不散的死人”,喪失了宗門活潑潑的大機大用。這就是所謂的“枯木禪”、“髑髏禪”、“黑山鬼窟禪”。
葛藤禪和枯木禪,被宗杲禪師稱作“語默二病”。這兩種禪病在當時的禪門里非常盛行。宗杲禪師的看話禪,正是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下提出來的。
今時學道人,不問僧俗,皆有二種大?。阂环N多學言句,于言句中作奇特想;一種不能見月亡(忘)指,于言句悟入,而聞說佛法禪道不在言句上,便盡撥棄(棄置一邊),一向閉眉合眼,做死模樣,謂之靜坐觀心默照,更以此邪見,誘引無識庸流曰:“靜得一日,便是一日工夫”。苦哉!殊不知盡是鬼家活計。去得此二種大病,始有參學分?!Z默二病不能除,決定障道,不可不知。知得了,始有進修趣向(達到目標)分。第一莫把知得底為事業(yè),更不求妙悟,謂我知他不知,我會他不會,墮我見網(wǎng)中,為我相所使,于未足中生滿足想。此病尤重于語默二病,良醫(yī)拱手。此病不除,謂之增上慢邪見人。(示真如道人)
宗杲禪師認為,相對于文字禪和默照禪而言,話頭禪有自己明顯的優(yōu)勢:既可堵“葛藤禪”之漏,又可解“枯木禪”之毒,而且能給學人一個“不可把捉的把柄”,讓學人有個下手處。通過參話頭,一方面可以將學人的心意識逼進死胡同,將他的意識知解心、投機取巧心、分別執(zhí)著心,統(tǒng)統(tǒng)掃蕩干凈,令其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伎倆全無;另一方面,又可以借助話頭的力量,使學人保持靈動的智慧覺照,避免落入舍動趣靜、不得活用的枯寂狀態(tài)。
宗杲禪師稱贊“參話頭”是“盲人手中底杖子”、“破生死疑心底刀子”、“摧許多惡知惡覺底器仗”。因此,他極力地向他的弟子們推薦這一禪法。
下面,我想從決定信心、決定志愿、用功原則、參禪方法、禪病種種等方面,來介紹一下宗杲禪法的主要內容。
一、決定信心
華嚴經中講,“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法?!毙攀巧钊敕鸱ā⑿拮C佛法的前提。無論修什么法門,信都是第一位的。有人認為,信在凈土法門中是第一位的,但是,在禪宗里,信卻不是第一位的,排在第一位的當是明心見性。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見性成佛恰恰是建基于對“即心即佛”這一觀點有決定信心。
禪宗修行的一個最大特色,就是強調“直下承擔”。承擔什么呢?就是承擔現(xiàn)前一念心性當體即佛,無二無別。這個承擔不是簡單的知見上的認同,而是念念之間對信心的落實。當信心落實在念頭上的時候,它同時就是觀,就是證。
宗杲禪師認為,參禪的首要條件就是要發(fā)起決定的信心。為了幫助學人樹立堅固的信心,宗杲禪師幾乎在給每一位弟子的信中,都談到了信心的問題。宗杲禪師所說的“信心”,大致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1)相信自己現(xiàn)前一念無住無二之心性即是佛,更不必向外尋覓。
(2)相信自性遍一切時一切處,須臾不曾離,在煩惱或功夫不上路時也不必對此產生懷疑。
(3)相信諸佛祖師所開示的方便法門是真實語,依之修行,決定可出生死塵勞。
(4)相信自己只要念念信得及、念念向腳跟下覷捕,亦必能成佛。
自性本具,自性即佛,自性不二,自性遍一切時處,這是禪宗最基本的觀點。宗杲禪師在他的書信集中,始終不渝地在宣傳這些觀點。宗杲禪師很少使用“自性佛”這個詞,更多的時候稱之為“自性菩提”、“真空妙智”、“這個道理”、“此事”、“本命元辰”、“本來面目”、“父母未生前”、“空劫以前”、“威音那畔”,等等,名稱雖然不同,但含義卻是一樣的。如,宗杲禪師講
此事如青天白日,皎然清凈,不變不動,無減無增,各各當人日用應緣處,頭頭上明,物物上顯,取之不得,舍之常存,蕩蕩無礙,了了空虛,如水上放葫蘆,拘牽他不得,惹絆他不得。(示徐提刑(敦濟))
這個道理,只為太近,遠不出自家眼睛里,開眼便刺著,合眼處亦不缺少,開口便道著,合口處亦自現(xiàn)成。擬欲起心動念承當,渠早已蹉過十萬八千了也,直是無爾用心處。(答劉通判(彥沖))
所謂的“立決定信”,就是要堅定地相信這些道理:
(1)相信自性非十法界而能遍現(xiàn)十法界,非凡圣而能凡能圣,非垢凈而能垢能凈,非善惡而能善能惡,不生不滅卻不離生滅,非見聞覺知卻不離見聞覺知;
(2)相信這個能生一切而不即一切、圓明自在、遍一切時、遍一切處、無相無住的,正是我們當人的自性佛;
(3)相信累劫以來,因為我們對這個自性佛迷而不覺,故長劫流轉于生死中,現(xiàn)在,我們想要獲得解脫,也必須從覺悟這個自性佛開始。
上述道理說起來很容易,但是,要真正信到位卻很不容易。所謂的“信到位”,就是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即便是在顛沛流離、生死交加之際,仍然能堅定地相信自性菩提就在我們的起心動念處、見聞覺知處、煩惱疑怒處、絕望郁悶處放光動地,一刻也沒有離開過,不懷疑,不動搖,如“渾鋼打就,生鐵鑄成”的一般。
在順境中,在我們的身心感覺到輕安的時候,要我們相信“自性佛就在眼前”并不難。但是,在逆境中,在塵勞煩惱中,在身心躁悶的時候,要我們相信這一點卻非常困難。因為受無始以來無明習氣的影響,修行人在證得平等性智之前,很容易落在動靜、染凈、善惡、凡圣、迷悟、得力不得力、知不知、生滅等二邊處,往往錯誤地認為自性菩提在清凈處不在染污處,在輕安處不在粗重處;在順境中和寺院里,道好象離自己近些;在逆境中和塵世間,道好象離自己遠些,等等。由于事先就有了這些不到位的先入之見在心中頓放,所以,臨到實際用功夫的時候,就不免生起強烈的好惡取舍之心,將修行和生活打成兩截。
實際上,在打坐過程中,正感到昏沉掉舉的時候,正感到四大不調的時候,正在喜怒哀樂的時候,正在塵勞煩惱中打滾的時候,正在為生計而奔波繁忙的時候,正為自己的欲望不得滿足而身心煩躁的時候,正為前途暗淡而郁悶絕望的時候,正為自己的根性太鈍、一時入不了禪而苦惱的時候,自性菩提并不曾離開當人一絲毫許。設若離開了我們,我們的根身當即散壞,如同無情之物,又如何能感受到上述這些所謂不好的身心狀態(tài)呢?只是我們信不及、不肯回頭而已。
修禪的人最可貴的一點,就是要能夠坦然面對一切負面的東西,并把透過這些負面的東西一一看成是發(fā)機悟道的關棙子。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處,或順或逆,或喜或憂,或得意或不得意,均是與自性打照面、參禪用功的好時節(jié)。當我們正煩惱的時候,若能一念回光,反問一下,煩惱從什么地方生起?它現(xiàn)在何處?那個能知煩惱的畢竟是個什么?如此覷捕來覷捕去,必能見道。
由于在煩惱和逆境當中,很少有人能相信現(xiàn)前這一念能知逆順、能知煩惱、自在圓明的,決定是不生不滅、不動不搖、不垢不凈的,它就是我們本具的自性佛,所以絕大多數(shù)人都不免向外馳求,求真覓實,舍動取靜,舍染求凈,卻不肯一念回光返照。此所謂“騎驢覓驢”、“井底叫渴”、“含元殿里問長安”是也。參禪的人多而得力的人少,根本的原因就在這里。
宗杲禪師有一位在家弟子,名呂居仁,悟道之前,因為對這一點信不及,疑心很重,一直陷在向外馳求和意識領解的窟宅里,所以修行一直不得力。為了幫助呂居士得個入頭處,宗杲禪師開示他道:
此事決定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離文字相,能知離諸相者,亦只是呂居仁;疑他死后斷滅不斷滅,亦只是呂居仁;求直截指示者,亦只是呂居仁;日用二六時中,或嗔或喜,或思量或分別,或昏沉或掉舉,皆只是呂居仁。只這呂居仁,能作種種奇特變化,能與諸佛諸祖同游寂滅大解脫光明海中,成就世間出世間事;只是呂居仁信不及耳!若信得及,請依此腳注,入是三昧,忽然從三昧起,失卻娘生鼻孔,便是徹頭也。(答呂舍人(居仁))
修禪的人如果能夠在現(xiàn)前這一念上信得及,肯回頭轉身,歇卻馳求心、分別心,當下便是歸家穩(wěn)坐之處。
武漢放生魚有什么說法,武漢西園放生池的魚,武漢西湖放生池建造時間的內容,請繼續(xù)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