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在《妙云集·人間佛教》一文中說到:“人間佛教是整個佛法的重心,并且關(guān)涉到一切圣教”,指出人間佛教的宗旨是從人而發(fā)心學菩薩行,由學菩薩行而成佛。佛是我們所趨向的最終目標,學佛要從做好人開始,并進而學修菩薩行,菩薩道修學圓滿即是成佛。菩薩道所經(jīng)歷的過程可略分為三個階段:一、凡夫菩薩;二、賢圣菩薩;三、佛菩薩。第一階位是新學菩薩,是凡夫身初學發(fā)菩提心而學修菩薩行,是在修學信心的階段,即十善菩薩。新學菩薩要培養(yǎng)信心、悲心并要學習發(fā)菩提心,要樂聞正法、聞思精進而著重以十善業(yè)為菩薩道的基石,如此力行不息,積集?;圪Y糧,一旦菩提心成就,就可進入不退菩提心的賢位。另外,印順法師指導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要發(fā)心去實踐由凡夫而進入不退菩提心的菩薩道,首先就要把握學修此菩薩道的心要。
學修之心要,即:信、智、悲三法。信為修學佛法的第一要著,智是解脫生死的根本,菩薩利濟眾生之大悲心若不夠,大乘功德則不能成就。此三法又攝得六度四攝一切法門,啟發(fā)信心、引生智慧、長養(yǎng)慈悲,實在是大乘道之根本法門。我們在初學大乘法時,首先要發(fā)起正信,念佛、禮佛、贊佛、隨喜、供養(yǎng)、懺悔、勸請等都是攝道初學,是長養(yǎng)信心的善巧方便;有悲心大乘信心才得堅固,如有悲與慧為助緣,信心培養(yǎng)得深厚堅固了,就能生起堅強的愿力;對于經(jīng)論的義理,非要理解的透徹,于佛法起正知見,了解佛法的真了義,依著進一步的思維修習,引發(fā)甚深的智慧。要時常想起眾生的苦處,激發(fā)自己的悲心。如能著重啟發(fā)信心、引生正智、長養(yǎng)慈悲,大乘圣胎也就漸漸具足,從凡入圣了。
其次,要平衡地修習(不要偏于信愿或偏于智證,更不偏于慈悲心行),而使得三法漸漸成就。這樣,修習大乘法的菩薩就能逐漸安住在由信、智、悲三法而成就的菩薩事業(yè)上,積功累德,滿足一切方便與智慧之道,并因此而為正修菩薩之行,為菩薩事業(yè)的圓滿實施,乃至為無上佛果之圓滿成就打下堅固的基礎。
關(guān)于止觀雙運,如《菩提道次第廣論·奢摩他品》中說道:“譬如夜間為觀壁畫而燃燈燭,若燈明亮而無風擾動乃能明見諸像,若燈不明或燈雖明而有風動,是則不能明見諸色,如是為觀甚深義故,亦須定解無倒妙慧,及心于所緣如欲安住而無擾動,乃能明見真實,若僅具有心不散亂無分別定,然無通達實性妙慧,是離能見實性之眼,于三摩地任何熏修然終不能證真實性。若雖有見能悟無我真實性義,然無正定令心專一堅固安住則無自在,為分別風之所動搖,亦定不能明見實義,是故雙修止觀二品。”“聲聞不見如來種性,以定力強故慧力劣故,菩薩雖見而不明顯,慧力強故定力劣故,唯有如來遍見一切止觀等故?!庇芍沽嗜鐮T無風,其心不為諸分別風之所動;由觀力故如燭光明,其慧永斷一切諸惡見網(wǎng),不為他破。所以說,修成止后更須修集緣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所有妙慧、施心、戒心、忍辱、精進、凈信及修厭離心等無邊眾善法而滅無邊過失。又如在《菩提道次第廣論·毗缽舍那品》中說:“如是成就奢摩他后,若修觀時純修觀察,前止失壞復未新修則無寂止,由無止故觀亦不生,故須雙修前安住止及新修觀,謂修觀后即于彼義而修寂止,故緣無我而能修成止觀雙運?!?/p>
如上所說:欲得止觀雙運,必須雙修止觀。為了令身心于一切善品而得安住必須修安住止,安住止若成,則當雙修如空如幻的空性(或于定中修虛空觀)及前安住止,如是方能獲得無功用運轉(zhuǎn)作意,而得成就雙運轉(zhuǎn)道。這樣,我們就能以無功用行伏諸煩惱并斷煩惱之種而成就如來種性。在這里,我們必須要搞清楚兩個問題:1關(guān)于雙修止觀,令身心于一切善品而得安住之時,其中“一切善品”的抉擇問題;2關(guān)于安住止成就后,雙修如空如幻之空性及前安住止,其中“如空如幻之空性”(與修相應的慧及無我正見)的抉擇問題。這兩個問題是雙修止觀的關(guān)鍵。為了抉擇這兩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探討:1從佛教依機設教的角度來探討“一切善品”之所緣;2從人間佛教由人、菩薩而成佛的角度來探討“如空如幻之空性”之所依。在這里,我們可結(jié)合印順導師關(guān)于人間佛教的重要性而說的一段話來考察這個問題。他說:“大乘法的發(fā)揚,是從適應于隱遁的天行的聲聞行,而轉(zhuǎn)向于入世的人行的菩薩道。雖然菩薩道的發(fā)展,由于適應一般的民間而通俗化,攝受一分祭祀、咒術(shù)、苦行的天行,或加上隱遁、瑜伽,發(fā)展為后期佛教的依天乘行果而向佛道,但大乘初起的真義,確是為了適應人類,著重人行,發(fā)展為不礙人間正行的解脫。佛法是怎樣的重在人間!對于天法,佛又是怎樣的凈化它?!庇终f:“佛陀是怎樣被升到天上,我們還得照樣歡迎到人間?!庇纱?,我們從這個角度(重人間佛陀而輕天上的佛陀)出發(fā),再結(jié)合上面提到的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一切善品”恰恰是上文所說的由三法成就之菩薩事業(yè),是修安住止必不可少的方便,是實現(xiàn)人間佛教所必須完成之事業(yè);而“如空如幻之空性”之所依,恰恰是由親近善知識及清凈尸羅而得之圓滿學處,是無垢之心慧,是人間佛教之核心思想。如是抉擇已,我們就可以以雙運之理來探討人間佛教關(guān)于“人成即佛成”(或者說“即人成佛”)的理論依據(jù)了。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知道“即人成佛”的理論是什么?
太虛大師在《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一文中談到,現(xiàn)在正值佛滅后三千年的末法時期,如果依著聲聞行果,是要被世人詬為消極逃世的,如果依著天乘行果,是要被世人謗為迷信神權(quán)的,不惟不是方便,反而成為障礙了。所以在現(xiàn)在的這個形勢下,修行者所趨向的目標是應在進趣人乘行,而所依靠的既不是聲聞行果,也不是天乘行果,而確定是在人乘行果,以實行人生佛教的原理,依著人乘的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業(yè)果,方是時代之所需,尤為我國的情形所宜,由此向上增進,乃可進趣大乘行——即菩薩行而大弘佛教。在業(yè)果上,使世界人類的人性不失,且成為完善美滿的人間,有了完善的人生為所依,進一步的使人們?nèi)バ薹鸱ㄋ氐拇蟪似兴_行果。由此,太虛大師提出:“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xiàn)實?!庇№槍煂⑻摯髱煹娜松鸾痰脑磉M一步發(fā)揮,在《妙云集·人間佛教》一文中說:“施、戒、禪、慧都不離于人類的道德,凈化身心的體驗。從佛出人間的意境中,一重人間,一重佛道。這,我們稱為人間佛教的,不是神教者的人間行,也不是佛法中的人乘行,是以人間正行而直達菩薩道,行菩薩行而不礙人間正行的佛教。從來所說的即世間而出世,出世而不礙世間,今即稱為‘即人成佛’,成佛而不礙為人。成佛,即人的人性的凈化與發(fā)展,即人格的最高完成。必須確定人間佛教決非同于世間的慈善事業(yè),是從究竟的佛乘中來看我們?nèi)祟?,應怎樣的從人而向于佛?”他又說:“人性中,常是好的壞的同時發(fā)展,這是人還不能擺脫情識為主導的本質(zhì)。佛法(要求我們)轉(zhuǎn)染成凈,轉(zhuǎn)識成智,要從智本的立場,使一切獲得良好的增進。人類學佛只是依于人的立場,善用人的特性,不礙人間正行,而趨向于佛性的完成?!?/p>
從上面這一段文字里,我們清楚地看到,即人成佛的理論可以歸納為兩點:一是末法時期的人類如果以人乘而趨向于菩薩乘,以人乘行果而修習大乘菩薩之行果,如是修習,方可得到人格之最高完成(即“成佛”);二是要從智本的立場出發(fā),從究竟的佛乘中,善用人的特性,并且不礙人間之正行,而使人性得到凈化與進展,如是修習就可以趨向于佛性的完成。此二者,一是從人乘的角度而說(以人乘而趨向菩薩乘而使得人格之最高完成,是自利);一是從佛乘的角度而論(從佛乘而下化眾生而使佛性的完成,是利他)。二者結(jié)合,就構(gòu)成了“即人成佛”的理論。如果我們由止觀雙運轉(zhuǎn)道之建立及以無功用行而成就如來種性這兩個角度看待這個理論,就會發(fā)現(xiàn)“止觀雙運”與“即人成佛”兩種理論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下面分析一下這個聯(lián)系的實質(zhì)。
首先,由親近善知識、清凈尸羅、勤習三法而具足方便,依方便修而得安住止,然后雙修止觀二品而得雙運轉(zhuǎn)道,此道是以趣向菩薩位為目標,以行菩薩行乃至成佛為終極,以圓滿而無錯謬的方便,以方便攝慧(與聞思相應的慧,即無我正見)為特點的;而以人乘行果修習大乘菩薩行果,從而獲得人格之最高完成的人間佛教,也是以趨向菩薩行果為目標,以修習菩薩行果乃至人格之最高完成為終極,以人間佛教事業(yè)的建設、圓滿無暇的人生為特點的。
其二,如果成就止觀雙運轉(zhuǎn)道之后,以無功用行伏諸煩惱并斷煩惱之種自然而成就如來種性,從而同時具足無量化他之功能,此道是以獲得與相應的慧,以此慧所攝之方便——菩薩事業(yè)的完成為基礎的,以佛性之完成(不住涅槃,誓度盡一切眾生)為目標的;而從究竟的佛乘的立場出發(fā),善用人的特性,自然而使人性得到凈化與進展,從而趨向佛性的完成的人間佛教,也是以佛慧為基礎,以佛性之完成為目標的。
其三,我們知道:止觀能夠成就大小乘世出世一切佛法之功德,正如《菩提道次第廣論》所云:“大小乘世出世一切法之功德皆是止觀之果”。獲得雙運轉(zhuǎn)道之后能使自利利人之功德圓滿,而人間佛教由人乘行果而修習大乘菩薩行果恰恰為修習安住止之所緣;人間佛教由人性的凈化與進展而獲得佛性之完成的理論為修習真實義慧之所依,為了修習安住止及雙修止觀二品,定須人間佛教之理論作為保障。
由于以上三點,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jié)論:止觀雙運之理亦即是人間佛教“即人成佛”的理論基礎,而人間佛教“即人成佛”之理論也為止觀雙運轉(zhuǎn)道之建立提供了條件。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是密不可分的,是并行不悖、互相促進的。由此可見,人間佛教是止觀雙運轉(zhuǎn)道之實踐,止觀雙運轉(zhuǎn)道是人間佛教之理論根據(jù)。
得到如上結(jié)論之后,我們自然就會由正修止觀之探討而聯(lián)想到人間佛教之實現(xiàn),由人間佛教之實現(xiàn)而覺察到應以止觀成就諸功德而莊嚴十法界土。這樣,我們就可以由止觀法門之修習而完成至真、至善、至美、至慧的人格,由人間佛教之實現(xiàn)而推動佛教利生之事業(yè)。有此二者,我們就可以成就一切佛法之功德,而將末法轉(zhuǎn)變?yōu)檎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