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明白本來就是佛!”
老師引導陳瑾回到樓梯繼續(xù)往上走,一直走到虛空,沒有任何東西,融入整個虛空,讓整個心靈和法界宇宙虛空融合在一起。
陳瑾:“感覺很多佛用光照著自己。宇宙實際就是光的世界,但光里面有感知?!?/p>
老師:“把光的相也離開,體會到什么?”
陳瑾:“感覺到混沌初開的那種感覺?!?/p>
老師:“那是什么感覺?”
陳瑾:“其實混沌初開不要開就好了,不開就沒有宇宙萬象了。”
老師:“回到了混沌初開之前。”
陳瑾:“是個點!不開就沒有這么多痛苦煩惱!”
老師:“痛苦煩惱是怎么來的?”
陳瑾:“好奇心想嘗試一下!一想嘗試就開了!”
老師:“一念就開了!?”
陳瑾嘆口氣:“它不開就好了!”
老師:“把那一念放下來,回到?jīng)]有開的時候,是什么體會?”
陳瑾:“如果可以守住寂靜不動就好了,那還是光,說大很大像虛空一樣,說小很小就像一個小點。光不要動就很舒服自在。好奇心一動,煩惱、人啊、動物啊、境界啊、山河大地就出來了。”
老師問陳瑾:“明白了嗎?還有什么放不下?”
陳瑾:“都是假的!就是不能動,動和不動都是光!”
老師:“為什么會出現(xiàn)那么多境界呢?”
陳瑾:“好奇啊!沒守住不動,心一動,仔細一看,就掉下去了!”
老師:“把妄念放下就好了!”
陳瑾:“都是光,整個宇宙都是光,有了分別就不是光了。是與不是距離很短,只要一個念頭回來就可以了。把頭抬起來,不要去注意那花花世界,回到光里面就可以了。原來低著頭,很感興趣看著這些眾生,看著看著就掉下去了!直往下墜!頭一抬起來,往遠處一看,佛一直在關(guān)注著你,用光照著你!一看到光就把那些好奇的事情忘了,一放下,一下就回去了!回到佛心里去了!”
老師:“現(xiàn)在有信心了嗎?”
陳瑾:“人人都有光!都有佛性!沒有什么喜歡不喜歡、恨不恨!都是假的!他的光一發(fā)出來!你的光一發(fā)出來!光和光就交融了,和佛交融了。西方極樂世界和兜率天是一不是二!彌勒佛也在笑!彌勒佛長得不是我們看到的那樣!但是他很開朗!”
遠離分別執(zhí)著才是修行◎ 慧 律有一位在家居士去拜訪廣欽老和尚。老和尚問他說:“你有沒有在修行???”
居士回答:“有啊!我每天早上拜佛一個鐘頭,晚上也拜一個鐘頭,每天要拜佛好幾百拜,念佛好幾百聲?!?/p>
廣欽老和尚為了破他的執(zhí)著,就告訴他:“你在跟佛祖算賬??!”
修行用功不只是一種形式,而是要以放下、不執(zhí)著的角度來實行。
就像我自必須了解,吃素不代表修行,而只是修行的助緣而已。如果吃素是修行,牛也吃草,甚至它吃得遠比人類更清凈,那么,它也在修行嗎?
修行是在修我們的心。但錯誤的方法,不當?shù)木M,就不是在用功了,反而成了一種執(zhí)著。我們?nèi)魏我粋€人,要往生西方極樂凈土,也是這個心,要造業(yè)下地獄也是這個心,苦、樂、善、惡、主觀、客觀、煩惱、菩提、有為、無為皆是這個心。如果我們慈悲喜舍,就是佛菩薩;相反的,造業(yè)、執(zhí)著,就成了畜牲種、地獄客。所以,學佛要進步,就必須從心地上下功夫。
心,也可以是個模糊、不確定的名詞。加一個善就是善心;加一個惡就是惡心:加上菩提就是菩提心;加上煩惱,又成了煩惱心。另外,在《楞嚴經(jīng)》中,心所指的是如來藏;在唯識里是八識;在我們世間是指靈魂;以心理學的看法即成潛意識。
心,加上不同的名詞,就成不同的心。
我們也常聽到人們?nèi)绱苏f:“善、惡在一念間?!币婪鸱ǖ木烤沽x來說,一切萬法唯心所造。因此,修行不在外表與事相上而已;一定要開發(fā)自己本性內(nèi)在的般若智慧,遠離分別執(zhí)著,也才談得上“修行”。
摘自《慧律法師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