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是佛教的一分支流派。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盛唐時中土化,稱為禪宗。禪宗的中國始祖是菩提達摩,禪宗第五代衣缽傳人是弘忍。弘忍之后,禪宗有了南宗和北宗之分。南宗慧能繼承了弘忍的衣缽,是中國化的禪宗;神秀自立了北宗,是印度化的禪宗。南北宗的區(qū)別在于:南宗強調頓悟,認為理念的瞬間改變是悟的關鍵;北宗堅持漸悟,認為悟要經歷逐漸修煉的過程。
相傳禪宗五祖弘忍在選擇自己的衣缽傳人時,曾讓弟子神秀和慧能各自作一副偈語,以傳達自己悟性的深淺。神秀的偈語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焙肴陶J為神秀悟的還不夠。慧能看了神秀偈語后也作了一副偈語,即“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弘忍看了大為贊賞,于是就將衣缽傳給了慧能。神秀不服,于是又自立了一派,于是有了南北宗之分。
其實神秀和慧能的兩則偈語分別蘊含了兩派漸悟和頓悟的理念。相比較而言,筆者是贊同后者的理念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崩斫膺@副偈語,首先要理解其中的意象?!捌刑帷痹阼笳Z中是覺悟的意思,“明鏡”暗指佛的境界,“塵?!笨梢越鉃槿松臒?。其次,結合佛教萬物皆空的思想,可整體理解為“菩提”、“明鏡”都只是概念,概念會產生區(qū)別,區(qū)別是為了比較,比較就會產生煩惱,而“菩提”和“明鏡”本質上無差別的,所以也就不會產生所謂的煩惱。
“菩提本無樹”其實就是在說,萬般事物從本源上講都是沒有差別的。之所以后來有了差別,是因為人為了區(qū)別事物而創(chuàng)造了無窮無盡的概念。有了概念就有了區(qū)別,有了區(qū)別就產生了比較,而有了比較就會生出不盡的人生煩惱。悟是一種超脫,而超脫需要擺脫煩惱,想要擺脫煩惱,就必須學會無差別的看待事物,而做到這一點,僅僅需要理念的瞬間改變,即看清萬物本源相同的真相。從這個意義上講,每個人一出生,就是一個超脫的人,一個覺悟的人,只不過隨著認知能力的提高,我們的悟性逐漸泯滅而已。
武漢孩子學業(yè)不順放生,養(yǎng)殖的甲魚放生好嗎,家養(yǎng)的鴨突然放生好嗎的內容,請繼續(xù)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