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之事向未理會」,他念佛的功夫都沒有,他不能夠體會,也就是說沒有功夫成片,「亦不得力」,也沒有功夫啊?!鸽m有多人為彼助念,而自己已胡里胡涂,不省人事」,應(yīng)該是顯蔭法師當(dāng)時是昏迷了,才說是胡里胡涂,不省人事。「此可為年輕之聰明人一大警策」,這個可以做為年輕又聰明的人一個警策。「良由顯蔭天資雖高,氣量過小」,他心胸不夠?qū)埓?,「無韜晦涵養(yǎng)之真修」,就這里講的「韜晦涵養(yǎng)」,他沒有韜晦涵養(yǎng)的真修的真功夫?!赣旭鎻埧渎吨晷浴?,沒有定功,「躁性」就是很浮動,他坐不住,他定不下來。
像今天是假日,我就在樓上備課,我就可以泡一壺茶,我就可以弄一天。也沒有電話,也沒有報紙,也沒有電視可以看。我們就在學(xué)習(xí)印祖講的「韜晦涵養(yǎng)」。雖然我們不能夠達到真修的境界,但是怎么樣?可以把那個矜張夸露的躁性,把它降下來,假以時日,你的定功就會現(xiàn)前。印光大師在這個函,這一封信里面,他指出一般人不能夠接受認真長時間念佛的辛苦,有很多人就說這樣,在那邊蹲一天、兩天,打一個佛七,太辛苦了。長時間念佛之辛苦,印祖年譜怎么說呢?他說,「其實此本非苦」,他說,這個念佛不苦啊,「以一向不慣」,因為你不習(xí)慣,所以以為苦。
但是印光大師說,「然此苦乃出苦之苦」,你能夠忍受這個苦,才離開人身三界輪回的苦?!赋隹嘀唷故鞘裁?你要怎么離苦得樂呢?你現(xiàn)在煩惱很重,你現(xiàn)在人生不如意,你現(xiàn)在有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有八苦。你怎么離開這個苦呢?「出苦」,后面那個才是大苦,輪回才是大苦,眼前這個是花報。你現(xiàn)在八苦這里面,求不得、愛別離,這個是你看得到的,現(xiàn)在感受的苦,五陰煩惱苦,三界還在輪回,你這個苦受完,還有下一個苦在等你。這個就這里講的,你能夠忍受念佛的這個苦,但是因為什么你覺得念佛是苦呢?因為你還沒有怎么樣呢?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你生死心不夠切,你不了解苦、空、無常、無我,你不了解大般若經(jīng)里面講的,一切法,畢竟空,不可得,無所有,你不了解金剛經(jīng)里面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你還沒有看到無常來,等到無常來的時候,你身體也沒有了,你修行的機會也沒有了,你所有的錢財都帶不走,你所有的房子都帶不走,你所有的妻眷都帶不走,那個時候要后悔都來不及了,那才是大苦。所以印祖說,若不能忍受此苦,「則將來之苦,蓋有說不能盡者意味深雋」。
后來印光大師在文鈔里面提到,他說,看顯蔭法師的死,「遠不如愚夫愚婦」。顯蔭也許他的佛學(xué)知見不錯,顯蔭所知,「非愚夫愚婦所能企及」,可能愚夫愚婦說不出來,但是愚夫愚婦所修持的功夫,真修的功夫,又不是顯蔭法師所能跟得上的,「所能企及」就是所能跟得上,為什么會這樣呢?印光大師說,「性水澄清,由分別而昏動。識波奔涌,因佛號以停凝。故致上智不如下愚」,弄巧成大拙。我們這個自性,因為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本來是清凈,非常澄澈的,性水澄澈,本來本自清凈的。但是因為我們有妄想、分別、執(zhí)著,因分別而昏動,住相生心,所以從一念無明生三細以后,有能見相、所見相,就有六粗了,那就「識波奔涌」了。但是因為我們這個煩惱雖然這么多、這么重,但是因為這句佛號,六字洪名,「因佛號以停凝」,而停止了。所以修持到后來,「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也」。印光大師用顯蔭法師跟愚夫愚婦做對比,這一段我們特別引用顯蔭法師,還有印祖的開示,來闡述「韜晦涵養(yǎng)」要怎么去做,那么各位就很清楚了。
太上感應(yīng)篇匯編(第一百一十集)
文字稿來源【太上感應(yīng)篇共修網(wǎng)】
八月十五放生的魚,云南寺廟哪里可以放生,放生鱉的時間有什么講究
云南怎么看待放生行為,1月份放生放什么最好,放生田螺的果報有哪些的內(nèi)容,請繼續(xù)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