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fā)大心
2022年放生時間學佛首要在發(fā)心,這個心要發(fā)得無邊之大、無量之大。心量越大,得到佛法的利益越多,不發(fā)大心,就得不到真正的利益。古人所謂;“量大福也大,越貪越?jīng)]有。”發(fā)心要正,不發(fā)正心,則得不到實果。發(fā)心是因地,因地不正,果遭紆曲。佛經(jīng)上說:諸佛如來因眾生而起大悲,因大悲而發(fā)菩提心,由菩提心而成正覺。佛法是講因果的,發(fā)成佛之心,才能得成佛之果。古人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其中必得其下?!敝袊且粋€有著數(shù)千年文明的國土,在佛教未傳入我國的兩千年前,就有了儒家文化,指出了許多非常好的為人處世的方法,比如:“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也是把“正心”擺在了第一位,說明了發(fā)心要正的重要性,所謂“正而不邪”。省庵祖師曾經(jīng)寫過一本名叫勸發(fā)菩提心文的書,專門介紹了八種發(fā)心的差別,即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也就是說:我們學佛以發(fā)心最為首要,發(fā)心宜正不宜邪,要真不要偽,宜大不宜小,要圓不要偏。只有發(fā)了真正的圓滿廣大之心,才具備了學佛修行的資本。否則的話,漏囊渡海,無有是處!所以,發(fā)心以及發(fā)什么樣的心,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必須知道,檢討自己。還沒有發(fā)起大心的同志,請您不要錯過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就從現(xiàn)在開始發(fā)起。有了這個基礎,我們就可以去探索第二步學佛修行的道路了。
放生的魚類二、定宗旨
放生魚回頭說明什么學佛宗旨,首在開智慧,自覺覺他,廣度眾生,出六道苦海,了二種生死。不受世出世間一切苦厄。所謂成佛,即是成大智慧,梵語般若波羅密。因為般若方可度登彼岸,所以開智慧,乃成佛唯一法門,舍此別無二法。
學佛貴在自求自修、自除煩惱、自開智慧、自成佛道。求佛只如問路求醫(yī),走路吃藥,還在自己。所以佛學考據(jù),只如地圖和藥方,與本病并不相干。學佛是學習與佛無二無別,同一沒有煩惱,清凈自在,不是變一個佛。
學佛目的在斷一切苦,得究竟樂。而欲得究竟樂,就在開智慧,求智慧在定,得定在于修法。目標宗旨既定,中途方不疑退,學得方法之后,一門深入,此生必可成就,不管你修凈土禪宗密法,都要同此目的,同此宗旨。
三、明修義
修行修什么?眾生本來是佛,本來不用修,因冤枉而起無明之病,要恢復本來面目,所以叫做修。否則叫做建造,不叫修理。
修心與修理物品不同,修理物品需要工具,而修心還是靠自心,以妄心修復妄心,至心不可得,光明自在,起一切妙用為止。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于一切行住坐臥之時,檢點觀照自己,在佛堂打坐,或者誦經(jīng)、念佛、禮拜,都只是一時的,而修行卻是在于時時。
以般若觀照自己,觀世間一切皆平等,此即是大心,觀自己本體與佛不二,此即是正修。
無論何宗皆以凈土為歸,或念阿彌陀佛以凈其土,或參禪修密以凈其土,明心見性后,方入正修。否則勞而無功,畢竟退轉(zhuǎn)。所以在未明心見性之前,都是走的冤枉路,但是,這個冤枉路跑多了,腳跟就硬了,等到開悟之后,去除習氣就更加容易了,因此,這個冤枉路還是要走的,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四、求正法
佛陀說法都是應機施教,以去除眾生的執(zhí)著為目的,教法如藥沒有好壞之差別,能治病者為良藥,若反而執(zhí)著教法,這就難免錯誤了,如金剛經(jīng)云:“如來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不可不知。
欲求正法,先得求師。求師不可人情用事,比如藥不對癥,即當變換,千萬不可勉強。如果參禪多年,不見功效,可以改修凈土,念佛到一心不亂后,自可明心見性,得大受用;或修凈土多年,不見功效,即可改修密宗,至證三昧后,回頭再修凈土,則定有把握。若方法不對,還死執(zhí)要修,便難得利益。此事決擇在師,當老師的應該具備這種能力。所以,廣論說:“親近善知識,就是親近諸佛?!惫湃苏f:“有佛出世龍?zhí)煜?,無僧說法鬼神憂。”此法即是正法: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
五、示要訣
凡夫與佛,本體不二,只是不明因果,未達果覺之位,才叫凡夫。然此自性與佛毫無區(qū)別。只要一覺,就是彼岸。為何不覺呢?就是我們起心動念都在妄想執(zhí)著。地藏經(jīng)云:“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非是業(yè)、無非是罪?!彼?,我們不起妄想、不起心動念的當下,不生執(zhí)著而又清清楚楚的,這就是沒有業(yè)、沒有罪的當下。常常作這種自我覺醒,今日有這樣的因,將來必定會得這樣的果。久久純熟,功夫才能上路。照見五蘊皆空,心凈無染,自然法喜充滿。
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只是隨緣應付,善惡分明而不起我見,常與自己脾氣奮斗。我見就是執(zhí)著有一個永不變的實我存在,我見不除生死難了,斷我見破見思惑,才能夠了脫分段生死,證阿羅漢果。所以佛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情為我愛,轉(zhuǎn)而疏之;見為我執(zhí),解而空之。時間一長,自得自在。
觀察世間無論千萬種大事,都抵不過一個死;千萬個死,還抵不過我一修;而千萬個修,又抵不過我一覺。覺則心空,此是最上福德。當知眾苦只因不覺,極樂無過明心。心經(jīng)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庇衷疲骸澳艹磺锌啵鎸嵅惶?。”照即是覺照之意。
但是,我們習慣于流浪、習慣于妄想執(zhí)著,有時仍然會忘記觀照自己,或者雖然記起而又力不能轉(zhuǎn),這需要一個過程,一個從生到熟,熟能生巧的過程,直到隨緣不變,不變又能隨緣,方為究竟。
六、防諸病
1、勿苦修,凡是毀壞身體不知用心的,都不是佛法,佛以得大自在為主,若心不能自在,而又破壞身體,這是決對錯誤的。
2、勿怨修,修之本意在解脫得自在,如因怨而修,則嗔根難拔,故當解釋,使之得定開慧解空,入歡喜地。
3、勿盲修,盲修瞎煉世人最多,得一正法如理如量地修下去,直到明心見性,方不盲修。
4、勿壓修,也就是不要硬求死定,壓住妄念不起,如石壓草,石開草長,雖得定于一時,但流弊于日后。
5、勿貪修,這是說不可以見法即求,見師就拜。如果得一正法,應當一門深入,不可朝三暮四,見異思遷。
以上所提的幾個學佛先決條件,如果都具備了,那是再好不過了,現(xiàn)在就可以上路修行了。如果還不能具備,那么,也不要太難過,就從現(xiàn)在開始,也并不算晚。
放生有三大忌諱鯉魚,放生時可以念心經(jīng)嗎,蜈蚣是要放生還是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