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不義有六重:第一辨大意,第二明三種中道,第三論智慧中道,第四雜問,第五論單復(fù)諸句,第六明不有有?!苯又凇半s問難”中舉例說:
“問:八不,明中假二諦,自心所作,有出處耶?答:有文有理,文則八不,處處經(jīng)論散出,但“菩薩瓔珞本業(yè)經(jīng)’下卷云:‘二諦義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斷,不來亦不去,不生亦不滅也?!执蠼?jīng)二十五師子吼品云:‘十二因緣,不生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不二,不來不去,非因非果?!c‘中論’次第小異而意同也。理則二諦是教,故假生假滅等是世諦,假不生假不滅是真諦,故具明中假義也。”
大師將佛說緣起論離開八個極端,也郎從八個方面來體會緣起性空的意義: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由于事物沒有自性,所以是不生,既然是不生,也就不滅。既然不生不滅,也就沒有斷常、一異、來去。他還進一步認為佛教的出世間涅槃境界也是因緣所生,是空的。
三、中道觀。大師在“三論玄義”中又寫道:
“問:‘中論四諦品》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無,亦是假名,亦是中道?!瘎t是三義云何耶?答:明此偈多種勢,今以一義釋之。此一偈有三句,郎勝八不,八不正是一中道句三百因緣昕生者,是因緣所生之生減法,此所生之生滅,既從因緣而生,故無可為生,無可謂滅,只是空生空滅。所生既空,能生此生滅之因緣亦空,能生所生既并無,故言我所即是無也。故‘中論觀法品蘭石:‘生時空生,滅時空滅也。’“涅槃?wù)摗吩疲骸鯇m生,生而不起;雙林滅,滅而不無也?!嗍羌倜?,即是第三句。以假故,有能生之因緣。以假故,有所生之生滅。假生不名生,假滅不名滅也。以假生滅不名生滅,故即是第三句不生不滅中道,故云亦是中道義也?!?
大師以“八不”結(jié)合“二諦”來講“中道”?!爸械馈笔请x開二邊、不二的意思。例如,從“俗諦中道”講是非生滅,從“真諦中道”講是非不生不滅,二者不離,把二方面合起來,非生滅非不生滅,就是“二諦合明中道。”其他斷常、一異、來去也是這樣。他認為這種不作肯定、不落二邊,才是合乎“中道”,也是對世界一切現(xiàn)象最高解釋。
拙作“鳩摩羅什大師與三論宗”中曾指出:三論宗的傳法體系雖為龍樹(提婆)—羅什—僧肇(或道生)—曇濟—僧朗—僧詮—法朗—吉藏。但事實上,龍樹、提婆是印度大乘空宗的奠基人,除思想淵源外,和中國三論宗并無直接的師承關(guān)系。羅什雖傳譯二二論”,但未直接建立宗派。以后諸師都只能說不同程度上傳播了“三論”思想,也沒有建立宗派。至于道生雖也列羅什門下學(xué)過“三論”,但俊來自成一家,提倡“頓悟戍佛”的“佛性論”,不應(yīng)列入三論宗傳承系統(tǒng)內(nèi),而吉藏則是名符其實的“三論宗”創(chuàng)立者。
唐高祖武德六年五月,吉藏大師上表給朝廷說:“藏年高病積,德薄人微,曲蒙神散尋得除愈,但風(fēng)氣暴增,命在旦夕,悲戀之至,遺表奉辭,伏愿久住世間,絹寧家國,慈濟四生,興隆三竇?!彼谇宄俊八鳒逶?,著新凈衣,侍者燒香,令稱佛號,師咖坐儼思有喜色,齋時將及,奄然而化。春秋七十有五,遺命露骸,而色愈鮮白,時屬炎熱,坐于繩床,尸不摧臭,跏趺不散。弟子慧朗樹續(xù)風(fēng)聲,收其余骨,鑿石瘞于北巖,就而碑德?!?/p>
“續(xù)高僧傳”還記載大師臨終前寫了“死不怖論”:
“夫死由生來,宜畏于生,吾若不生,何由百死?見其初生,即知終死,宜應(yīng)泣生,不應(yīng)怖死!”
有來有去。說明大師是將“八不”思想貫徹于生活實踐的。“中論”“觀涅槃品”說:“有尚非涅槃,何況于無耶?涅槃無有有,何處當(dāng)有無!”盤涅也是空的,而且“若當(dāng)有法勝涅槃?wù)撸艺f亦復(fù)如幻、如夢!”生死不過是一期業(yè)報表現(xiàn)而已。
摘自《內(nèi)明》第1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