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尊者回答:“不與結使煩惱相隨而不自知的人,以為不需勤修方便,就會得到清凈解脫自在,所以遇到境界生起了欲心,也不知檢討反省,更不求方便法門以對治欲心,于是不斷地增長貪欲、瞋恚、癡心等煩惱直到命終。猶如有人到市場上買了銅器,銅器后來沾染塵垢,此人卻不隨時加以洗滌清理,放任塵垢污染,結果銅器上的污垢隨日漸增,最后極為不凈。就像雖然不與結使煩惱相隨,卻不覺不自知的人,沒有觀照檢討,而放任欲心隨境增長,欲心不除,以至于讓貪欲、瞋恚、愚癡隨之增長,一直到命終。
不與結使煩惱相隨而且如實自知的人,即使現(xiàn)在沒有煩惱,遇到境界時也不放任欲心生起,勤求方便法門,戒慎恐懼始終不讓結使煩惱生起,如此精進直到命終。猶如有人到市場上買了銅器,銅器本身沒有塵垢極為潔凈,此人不因為銅器無垢就放任不理,始終勤勞隨時加以洗滌修治,不讓塵垢污染銅器,所以這銅器買來日久,益發(fā)明凈。就像不與結使煩惱相隨且自知的人,不讓欲心有機會生起,因此隨順覺性,勤求方便法門,貪欲、瞋恚、愚癡始終無法造作,保持清凈心,一直到身壞命終。
目犍連尊者!這就是同樣不與結使煩惱相隨的人,一種人為下,另一種人為殊妙的因緣”。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jīng)·卷第十七·四諦品第二十五》》
省思:
佛法有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修行成就的關鍵在于能否自覺觀照,勤求方便隨時對治煩惱。所以雖有煩惱,但不自甘墮落,隨時覺察覺照,反省檢討,老實精進,再重的煩惱都能滅盡,成就自在解脫。相反地,雖然現(xiàn)在煩惱輕薄,可惜沒有繼續(xù)保任,放任不覺,煩惱逐日深重,仍舊與解脫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