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所穿的袈裟
“袈裟”是梵語,到了晉朝葛洪撰寫字苑,才把它改成“袈裟”了?!棒卖摹庇纸凶觥棒卖囊啊?、或“迦羅沙曳”,義譯是“濁、壞色、不正色、赤色”或“染色”之義。
哪些甲魚不能放生“袈裟”是僧尼們的“法衣”,它是從衣的“色”而立名的;所以也可以把它叫做“壞色衣”或“染污衣”。又因為“袈裟”的縫制方法,必須先把布料剪成一些碎塊,然后縫合起來;所以又可以把它叫做“雜碎衣”或“割截衣”。又據(jù)四分律第四十和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說:“袈裟”是由阿難尊者奉佛指點,模擬水田的阡陌形狀縫制而成。世田種糧,以養(yǎng)形命。法衣之田,長養(yǎng)法身慧命,堪為世間福田;所以又叫做“田相衣”、“福田衣”。
“袈裟”的制式,也有它的一些原因和含義的。第一:印度地點處于熱帶,人們多著白衣。佛教為了僧俗有別,所以規(guī)定衣服染色。第二:白色俗裝,比較亮麗;法衣壞色,不求美艷。第三:割截縫制,能以杜防典賣,且無法移作他用。第四:染污雜碎,能除愛美心理。第五:割截染壞,可息盜賊奪衣之念。
放生烏龜圖片真實“袈裟”雖然是以“色”立名,但是它的顏色如何,卻是異說紛紜,莫衷一是?,F(xiàn)在我們且把其中的基本的、主要的說法,介紹于下:
四分律第十六說:有三種壞色:或青、或黑、或木蘭色,可隨意染。十誦律第十五說:或青、或泥、或茜,三種壞色。
另據(jù)五分律第九、摩訶僧只律第十八、毗尼母經(jīng)第八、薩婆多毗尼毗婆沙第八、有部毗奈耶第三十九、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第九等典籍,也都說是三種壞色。三種色是:青色、黑色(或作“泥色、皂色”)、木蘭色(或作“茜色、棧色、赤色、乾陀色、不均色”)。這三種色,是“袈裟”的如法之色。
所謂“壞色”,有一種解釋說:“青、黑、木蘭”皆屬“壞色”。比丘著其任何一色,都算是“如法、如律”。又有一種解釋說:必須把“青、黑、木蘭”混濁一起,才能算是“壞色”。更有一種解釋說:必須把“青”等五色混合一起,才算是“壞色”。如法藏大師梵綱經(jīng)菩薩戒本疏說:““袈裟”此云“不正色”。謂將青等五色,相互混合,染成不正之色,名為“壞色””。
另據(jù)毗尼母經(jīng)第八說:“諸比丘衣色脫褪,佛聽用十種色染:一者泥、二者陀婆樹皮、三者婆陀樹皮、四者非草、五者乾陀、六者胡桃根、七者阿摩勒果、八者法陀樹皮、九者施設(shè)婆樹皮、十者種種雜和之色”。
關(guān)于“袈裟”的顏色問題,還有一些闡述,不過一時無法作更多的介紹了??偠灾悍鹬啤棒卖摹比旧?,主要用意在于“毀其形好,僧俗有別”。如梵綱經(jīng)卷下說:“無論在何國土,比丘服飾,必須與其國人俗服有別”。
裁制“袈裟”用的材料,叫做“衣體”或“衣材”。關(guān)于這一項,佛制也有一些規(guī)定。據(jù)善見律毗婆沙第十四所舉示的。有“驅(qū)磨、古貝、句奈耶、欽婆羅、娑那、婆興伽”等六種材料。十住毗婆沙論第十六所舉示的,有“劫貝、芻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