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佛經(jīng),叫六方禮經(jīng),其中提到釋迦牟尼佛時代的印度,有一種宗教信仰,教人專門拜方位。如有一次佛看到一位叫尸迦羅越的青年,正非常虔誠地禮拜六個方位,便問他拜的是什么。那位青年說不出所以然,只回答這是父親的意思,父親在世時拜方位,他去世之后兒子也應(yīng)照著拜。佛陀告訴他,佛教也拜六方,如其以孝順父母為東方,恭敬師長為南方,夫婦互相體諒為西方,愛護親友為北方,體恤仆從部屬為下方,尊敬出家修行人為上方;同時并說明了父母對兒女、師長對弟子、部屬傭人對主人以及修道的沙門對俗人,各別所應(yīng)具有的態(tài)度和責任。像這些都屬于感情的范圍,是人間的倫理關(guān)系。能夠善于處理感情問題而過正當?shù)母星樯?,就是修行佛法的開始。
維摩詰所說經(jīng)的〈佛道品〉中,記載普現(xiàn)色身菩薩與維摩詰的一段問話。
菩薩問維摩詰說:‘你有父母妻子,也有親戚等眷屬,還有部屬和朋友,這不是很累贅嗎?’言下之意是你既是一位大菩薩,卻又拖家?guī)Ь?,怎會自在呢?維摩詰答道:‘我的母親是智慧,父親是度眾生的方法,妻子是從修行得到的法喜,女兒代表慈悲心,兒子代表善心和誠實;我有家,但它代表畢竟空;我的弟子就是一切眾生,我的朋友就是各種不同的修行法門,在我周圍獻藝的美女就是四種 化眾生的方便?!?/p>
這一品涵蓋了在家人生活環(huán)境中的種種人事物,維摩詰不但不因有這些累贅而不自在,反以大智慧來運用大慈悲。他雖然過著與一般人相同的感情生活,但是自有其解脫自在的內(nèi)心世界。
可見,佛教徒并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來指導感性;以感性來融合理性。能夠以理性的智慧來指導感性的情感,生活一定過得非常豐富、順利、左右逢源,而且自利利他。
所謂佛法的指導和智慧的原則,是教我們?nèi)绾翁幚砀星閱栴},而不是要我們放棄、排斥或厭惡感情。如果用情不當,會帶來困擾;用情沒有節(jié)制,也會造成災(zāi)難。例如:父母對子女固然要愛護,但是溺愛,反而害了子女;男女之間應(yīng)該相愛,可是婚外情或婚前復雜的感情生活,不僅會惹來家變的麻煩,也會給社會制造糾紛。另外,對親戚朋友以及師生之間、主仆之間等等關(guān)系,也都要基于理性而付出感情,否則徒生困擾。佛法,并非反對感情生活,而是要指導我們?nèi)绾芜^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
為您代放生鯽魚、鯉魚、甲魚、泥鰍、黃鱔、螺絲,放生結(jié)束一對一發(fā)送放生視頻,如親臨現(xiàn)場,敬請放心。武漢放生儀軌步驟,天天放生的微信群,想要孩子放生管用嗎,錢塘江甲魚是放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