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像我們一根手指頭,在蒼蠅的眼睛看來,它是很多根手指頭,為什么?因為蒼蠅牠的眼睛是復眼,牠的眼睛構造是像多面鏡一樣。因此牠所看到的,跟我們看到的不一樣。又如同我們看的是游泳池,但是在餓鬼道的眾生看來是血污池。所以眾生的見解不同,這就是見惑。所以佛門里面修行,首先要先破見惑,你破了見惑以后你才能證初果。所以你證了初果以后,你才是預入圣流,就是初果須陀洹,就是預入圣流,你進入圣人之流了。
所以我們人跟人之間的這種爭執(zhí)啦、矛盾啦、沖突啦,都是因為看法不同。所以金剛經里面后十六品,破你的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前面十六品讓你破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最后四相跟四見都破了,你才有辦法行一切善,離一切相,才能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人跟人之間的爭執(zhí)、矛盾、沖突是因為什么?因為大家都是我見,見解不同,還有因緣不同,還有個人累劫的這種習氣都不同。
所以學佛要怎么樣呢?怎么樣才可以避免見解上的沖突呢?就是這里要講的,六祖大師講的,也是禪宗常常講的「屏息諸緣」,這個很不容易。就是六祖大師跟惠明將軍講的那句話,當時惠明將軍要去追衣缽的時候,六祖大師把衣缽放在石頭上面,當時惠明將軍跟六祖大師說,「我為法來,不為衣來」。他講這句話就表示他已經放下我見了、放下我執(zhí)了。他說,我是想求智慧而來,這句話如果來把它解釋說,「我為法來,不為衣來」就是我不是要奪那個衣缽,我是想要開智慧,請你給我開示?;菝鲗④娋透娲髱熯@樣說,是「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那六祖大師就開示,對惠明將軍開示了,他說,好,你為法來,那么你就怎么樣?「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狗畔履莻€善惡對待就是「屏息諸緣」。我們就是會站在我們的立場,啊,我認為是這樣。那對方說,我認為是這樣。那就會有沖突了,就是會有矛盾跟沖突、跟爭執(zhí)。所以有時候修行就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你要放下這個善惡對待,這就是「屏息諸緣」。但是這個不容易,我們現(xiàn)在只能說,我們靠念佛的功夫,把這個善惡對待伏住,我們也頂多是伏住而已。
我曾經試過,有一天我就念佛,念佛,念佛,大概那一天念了差不多也有一萬聲的佛號。我就碰到一個人跟我講,哎呀,怎么怎么怎么樣。按照我以前的習氣,我一定會生無明的,我一定會跟他反駁說,欸,你這樣不對。你看,我見出來了,那就會有爭執(zhí)了。因為我們那個習氣毛病,我們那個我見,老法師說,四大煩惱常相隨,我貪、我愛、我瞋、我癡就跑出來了。所以很多紛爭的來源,都來自于我見。所以為什么小乘里面,教你先破見惑?要拿掉我見很困難。
那一天我正好念佛念一萬聲,后來我聽到這位同修講這句話,我聽了,剛開始第一念的時候聽得很清楚,第二念就覺得很不舒服,就想跟他反駁。后來很奇怪,就不知不覺里面,我就放下那個執(zhí)著跟那個我瞋,我就放下來。我后來反想的結果說,啊,我今天念一萬聲佛號,真的有用欸,有產生伏住煩惱習氣的定功。這就是我們沒有辦法屏息諸緣,我們只能依老法師敎我們的。老法師在巴黎凈宗學會,就是老法師到法國去參加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的時候。老法師對現(xiàn)場的歐洲的這些凈宗學會的蓮友開示說,你們做不到金剛經里面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但是你們可以用這句佛號,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代替一切所有的無量無邊的妄想、執(zhí)著,這就是屏息諸緣的方法。
所以念佛本身就是自心觀照,念佛本身就是一種觀照,觀照功夫,這樣你才有辦法更上一層樓。所以一定要自己本身,從觀照般若,你才能契入實相般若。我們現(xiàn)在讀誦經典、念佛,就是從文字般若下手。這個是風動旛動。講到涅槃經的時候,我們提一下六祖大師遇到印宗法師的經過。所以六祖大師他是一個不認識字的修行人,但他宿世因緣,天生悟性非常地高。所以他聽到風動旛動這個話題的時候,他馬上告訴他們說,不是風動,不是旛動,是仁者心動。
摘自太上感應篇匯編(第一八四集)黃柏霖警官主講
以上是鹽城放生相關內容,想了解更多鹽城代放生的費用是多少錢,鹽城放生微信群,放生可以給子女祈福嗎,金錢龜適合放生什么地方內容,請關注本站。
代放生怎樣求菩薩,把小金魚放生了好不好,放生生魚代表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