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港哪里代放生魚最安全
1、二十世紀(jì)初在臺灣一個叫金包里的地方,有個慈善家林老爺,林老爺在街上經(jīng)營著益源號雜貨店及布莊,平素交易公平,童叟無欺,心地仁愛,慈善為懷,對于公益事業(yè)不遺余力。有一天當(dāng)?shù)貪O民捕獲一只巨龜,約重五百斤,漁民想宰殺巨龜賣龜肉,當(dāng)天林老爺偶然見到還未宰殺的巨龜,使勁昂著脖子叩首,雙淚交流,好象求救的樣子,林老爺很不忍心,就不惜巨資買下了此龜,雇工人運到海邊,在甲背上雕刻益源號放生五個大字,以防止它再被捕獲時被殺掉。
2、完后放入大海,觀看的人很多,巨龜竟然隨波浪起起浮浮,昂頭向林老爺再三叩首,然后轉(zhuǎn)身隨波游去,圍觀的漁民受林老爺慈悲心和巨龜靈性的感動,都發(fā)誓約定以后見到這只巨龜不捕、不宰、不食,至今這口號還長留在漁村民眾的心中。事隔十六年之后的抗日時代,林老爺?shù)拇巫恿智屐骺忌狭伺_北商業(yè)學(xué)校,寄宿在臺北市的朋友家。由基隆至金包里的這段路程,都是航運交通,當(dāng)時有日本輪船大福丸號來往行駛于其間。媽祖賽會期間,星期天放假,林清棋回鄉(xiāng)省親,乘坐該輪船在開到野柳龜頭海面時不幸觸礁沉沒。
3、在沉船之初,滿船乘客慘呼救命之聲震耳欲聾,最后紛紛墮海隨波浪飄逝了,變成魚鱉的腹中之食。林清棋入水之后膽戰(zhàn)心驚,因驚慌失措很快就被巨浪卷沉,但一會又浮上水面,感到身體被巨物托起,仔細一看,看到自己正仰臥在龜背上,龜身大似圓桌,口大如盆,頭大如斗,林清棋怕極了而大叫起來,自己認(rèn)為不葬身魚腹,也一定會被巨龜吞掉。于是急忙翻身入水,此時意識已近昏迷無力掙扎,只好聽天由命了。
4、過了一會稍感到清醒,恢復(fù)了神志張眼四顧,才覺得身體又浮出水面,仔細看身子仍仰臥在龜背上,翻身起來瞥見龜背雕刻著益源號放生的字跡,才記起他父親放生龜?shù)墓适拢D時由悲懼轉(zhuǎn)為喜慰。自信龜是來救他的,絕不會吃掉他,精神為之一振,雙手緊抱甲背任它游動??谥姓b念佛號,祈求天地神靈保佑。靈龜悠然鼓動四足,好象在劃槳,抵抗著狂風(fēng)駭浪,時間不長就到達了淺灘,清棋一躍上了淺灘。三五步就到了無水的地方,回頭看靈龜還浮在水面上,于是急忙合掌拜謝其救命之恩。而靈龜也好象了解人意,竟伸長脖子叩首好似回應(yīng)答禮的樣子,口開足擺,喝喝有聲,好象表示喜極的意思。然后轉(zhuǎn)眼間游到碧波深處去了,而不見其形影。
5、后有劃漁船的撈起了十來個未沉沒者,查各個被救的人,都屬于孝子賢婦,和行善積德的好人,可見天佑善人。最后乘客一百多人,被大海淹死的九十多人。很快報紙就用了很大的標(biāo)題來刊載此事,成為了當(dāng)時很是駭人聽聞的事。
6、從此林氏家族行善更加賣力,鄉(xiāng)親們多受感化也都行善積德。先是林老爺被星相家算出將成為鄉(xiāng)里的壽星,最后竟到八十八歲高壽無病善終,后代子孫昌盛,現(xiàn)在是當(dāng)?shù)氐拇蠹易?,有到那里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dāng)?shù)氐母咐现两襁€津津樂道這件事。海龜是水族中的動物,竟能知到知恩圖報,人為萬物之靈,若有人不知行善,不曉報恩,就還不及動物,多愿世
7、如一九七四年越南淪陷于共產(chǎn)政權(quán)之后,向外流亡的難民一波接著一波,其遭遇有幸與不幸。有的未及逃出越南境內(nèi),又被抓了回去;有的在海上漂流,葬身魚腹;有的雖然逃出越南,但無收容之所,甚至被遣送回去。不過,根據(jù)逃亡成功的難民所述的經(jīng)驗,如果達不成逃出越南的目的,可以請國外親戚或難民自己買鳥或魚類放生,只要一次或兩次就會見效,順利成行。
8、在《雜寶藏經(jīng)》卷四記載:有一沙彌的師父見他七日之內(nèi)壽命將終,要沙彌返回俗家,七天之后再來,但沒有說明原因。他在返家的路上,看到一處池塘缺口,池水灌入池邊的蟻巢,眾蟻慌張奪路逃生。但是螞蟻逃生的速度那有池塘缺堤那么快速?眼看無數(shù)螞蟻即將淹死,沙彌就用自己的袈裟包上土,把池塘缺口堵住,救活了所有的螞蟻。過了七天,沙彌在俗家玩得無聊,又回到他師父跟前。師父一見,覺得驚奇,問他這幾天之中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沙彌以為師父說他犯了戒做了壞事,非??謶郑鹫f什么也沒做。師父是羅漢,即用天眼觀察,知他是做了一件小小的好事,那就是救起被淹的螞蟻。后來這位沙彌轉(zhuǎn)夭為壽,得以長命終老。
9、放生的根據(jù),最為佛教徒所熟悉的,有兩部經(jīng)。一是《梵網(wǎng)菩薩戒經(jīng)》,其中提到:“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yè),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是故六道眾生皆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fēng),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世人見殺畜牲時,應(yīng)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
10、另一部《金光明經(jīng)》卷四〈流水長者子品〉,也提到有關(guān)釋迦世尊往昔行菩薩道的一段記載:當(dāng)時世尊名叫流水長者子,有一天他經(jīng)過一個很大的池沼,時逢天旱,而且有人為了捕魚,把上游懸崖處的水源堵塞,使得池中水位急速下降。長者子眼見上萬大小魚類瀕臨死亡邊緣,又無法從其上游決堤引水,于是為了救活魚群,不得已向當(dāng)時國王請求派二十只大象,用皮囊盛水運到池中,直到池水滿足,并且飼以食料,方才救活這些魚群。
二、代放生以后怎么回向
1、《梵網(wǎng)戒經(jīng)》是放生的理論依據(jù),《金光明經(jīng)》則是開設(shè)放生池的依據(jù),其他大乘經(jīng)如《六度集經(jīng)》卷有贖虌的放生記載,而另外玄奘三藏《大唐西域記》卷也講到雁塔的故事。如傳說在中印度摩揭陀國有一個小乘的寺院,住著若干小乘比丘,他們本來不禁三種凈肉;所謂三種凈肉,是指不見為己殺、不聞為己殺、不疑為己殺的肉類。有一天,一位比丘沒有得到肉,正好有一群雁從天空飛過,他就向雁群禱告說:“今日有僧缺供,大菩薩你應(yīng)該知道時間了。”雁群應(yīng)聲自動墜地而死。比丘本來不信大乘,不相信雁是菩薩,所以用戲言來調(diào)侃大乘,想不到那一群雁就是菩薩顯現(xiàn)而來感化他們的。小乘比丘慚愧不已,互相傳告:“這是菩薩,何人敢吃?從今以后,應(yīng)依大乘,不再食三種凈肉?!辈⑶医ㄋI葬雁體。
2、可見,放生是從戒殺而衍生的,也可以說,戒殺的進一步必定是放生。戒殺僅是止惡,是消極的善行,放生救生才是積極的善行;如果僅僅止惡而不行善,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因此在中國,從北齊蕭梁以來,便提倡斷肉食、不殺生;且放生的風(fēng)氣也從此漸漸展開,從朝廷以至民間,由僧眾而至俗人,都以素食為尚。而歷代政府為了表示推行仁政,年有數(shù)日也定期禁屠;而從中央以至地方,或者為了祈雨禳災(zāi),也都有放生禁屠之舉。如梁武帝就曾下詔禁止屠殺生命以祭祀宗廟;梁代慧集比丘,自燃兩臂游歷諸州,以乞化所得贖生放生;隨天臺智顗大師發(fā)起開筑放生池,為被放的魚類講《金光明經(jīng)》和《法華經(jīng)》,又購買各類糧食飼予魚牻;陳宣帝時,□國子祭酒徐孝克撰寫〈天臺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放生碑文〉,這是中國有放生池及放生會記載的開始。此后由唐至宋及明,無不盛行放生。如唐肅宗時,刺史顏真卿撰有〈天下放生池碑銘并序〉。宋朝的遵式及知禮兩位大師,也極力提倡放生。
3、明末蓮池大師云棲袾宏是歷代高僧之中提倡放生最積極的一位。他在《竹窗隨筆》中有〈如來不救殺業(yè)〉、〈食肉〉、〈齋素〉等文;又在《竹窗二筆》中,寫有〈衣帛食肉〉、〈戒殺延壽〉、〈放生池〉、〈醫(yī)戒殺生〉、〈因病食肉〉等篇;在《竹窗三筆》中,也有〈殺生人世大惡〉、〈殺生非人所為〉、〈人不宜食眾生肉〉等文,鼓勵戒殺放生。除了素食的文字之外,他也寫了〈放生儀〉及〈戒殺放生文〉,以備大眾于放生時,對所用儀式有所依準(zhǔn)。在現(xiàn)代人中,有弘一大師書、豐子愷畫的《護生畫集》計六冊;另有一位蔡念生運辰居士,一生提倡戒殺放生,他編集了歷代有關(guān)動物也有靈性和感應(yīng)的故事,成為一書,名為《物猶如是》。
4、不過,現(xiàn)代社會科技進步,人口密度膨脹,生活空間縮小,要想求得一個絕對安全可靠的放生池和放生區(qū)域,是相當(dāng)困難的。其難處除了漁、獵的網(wǎng)捕射殺與打撈之外,也有自然環(huán)境的限制。如今日的臺灣與美國,只有野生動物保護區(qū)。此外,有人基于愛心或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立場,勸導(dǎo)社會大眾不要亂捕濫殺,以免破壞生物互相生克的自然協(xié)調(diào),也是為了挽救稀珍動物瀕于滅種的危機,這些跟佛教放生的本意雖相應(yīng)但不相同。如果我們僅把要放生的生物無限制地流放在自然景觀動物保護區(qū),到了飽和程度,也會有人以控制繁殖和適量的捕殺等方式來調(diào)節(jié)其生活空間的。
5、因此,我們到那兒放生?如果是魚,有人用鉤釣、網(wǎng)撈;如果是鳥,有人用槍射、網(wǎng)捕。而且今日的魚市場和鳥店,所售的商品很少是野生的,多半是來自人工繁殖的魚池和鳥園。那些動些,根本沒有適應(yīng)自然環(huán)境而自求生存的能力,放生,也等于殺生。放小的,被大的吃掉;放大的,就進入餐館的廚灶。而且,鳥類,尤其是魚類,都有它們生存的習(xí)性。一定的魚類必須生存于一定的水質(zhì)、水深和水流的環(huán)境中;買淡水魚放于大海,買海魚放于淡水,都是大問題。如果是鳥園繁殖的鳥類,它們不曾在自然界覓食,便可能甚至不知草叢樹林間的草種樹果等也可以作為食物;如果放之于原野,不是饑餓而死就是被其他動物或鳥類捕食而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否還需要放生?是否還應(yīng)該放生?
6、答:南na無mo阿ā彌mí哆duō婆pó夜yè哆duō他tuo伽qié多duō夜yè
7、哆duō地dì夜yè他tuo阿ā彌mí利lì都dōu婆pó毗lí
8、阿ā彌mí利lì多duō悉xī耽dān婆pó毗pí
9、阿ā彌mí利lì哆duō毗pí迦jiā蘭lán帝dì
10、阿ā彌mí利lì哆duō毗pí迦jiā蘭lán多du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