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華法師:
佛教愛好和平,所以提倡戒殺生。如果和平受到迫害,為了爭取和平,它會不惜血本。佛陀的戒律是:“屏蔽”和“開放”。屏蔽就是“屏蔽”,禁止我們殺生,開放就是“開諾”,允許我們殺生。揭開面紗的條件是從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出發(fā)決定的。如果符合開篇承諾,不殺也是錯誤的。佛教雖然熱愛和平,但并不是絕對反對戰(zhàn)爭。為了維護和平,我們應(yīng)該奮起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以免違背佛教的教義。因為不防則亡,廣大人民群眾深受其害,這是完全違背佛教教義的。所以一個國家一旦被外國勢力入侵,你就得反擊。為和平而戰(zhàn),這就是“許下諾言”的教義,不僅無罪,而且有功。釋迦牟尼佛在走菩薩道的時候,為了保護很多人的利益,曾經(jīng)不顧個人安危,殺了惡人。佛教戒律的開、蓋、持、違,完全是有原則的,有意義的,合理的,利己的,利他的!
關(guān)于印度過去的亡國,我們必須打開世界史才能說清楚。不能因為佛教起源于印度,就錯誤地把印度亡國歸罪于佛教。我們知道,印度過去的亡國是在佛教長期衰落和婆羅門教復(fù)興之后。印度的婆羅門教比佛教有更早的歷史。在佛陀唐尼傳入印度大約一千年后,佛教在印度衰落了。衰落的原因是僧人沒有完全遵守六合規(guī)約,意見不一,解決方法不同。九世紀,荀嘉王朝時期,皇帝崇奉婆羅門教,用政治權(quán)力摧毀佛教。那個時代的佛教徒,曾經(jīng)流過很多珍貴的血。熏王之后的幾任國王都不信佛,所以漸漸地佛教在印度幾乎消失了。十世紀后,波斯邊境的穆斯林入侵印度,經(jīng)常與婆羅門發(fā)生沖突。讓印度的國家狀況一天比一天糟糕。十七世紀,英國耶穌會士再次傳入,印度此時變得更加弱小。1876年,它終于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歷史表明,印度亡國的記述不能以佛教的名義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