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宗簡介:凈土宗 貳、凈土宗的經(jīng)典論依據(jù)
凈土宗所依據(jù)的主要經(jīng)論為《阿彌陀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及《往生論》,合稱‘三經(jīng)一論’。前三部經(jīng)傳入我國的先后凈序,分別是《無量壽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和《觀無量壽經(jīng)》。今就其譯者、內(nèi)容一一介紹如下:
一、《無量壽經(jīng)》
《無量壽經(jīng)》,又名《雙卷經(jīng)》、《兩卷無量壽經(jīng)》。以其梵文名稱同於《阿彌陀經(jīng)》,所以相對於字?jǐn)?shù)少的《阿彌陀經(jīng)》,又稱為《大無量壽經(jīng)》、《大經(jīng)》。
(一)譯者
本經(jīng)有梵、漢、藏三種譯本。漢譯的異譯本,古本即有‘五存七缺’等十二種譯本的說法,今流行傳誦者,為三國曹魏康僧鎧所譯。大師廣學(xué)群經(jīng),羲暢幽旨,曹魏嘉平四年(西元二五二年)至洛陽,於白馬寺譯出《郁伽長者所問經(jīng)》二卷、《無量壽經(jīng)》二卷、《四分雜羯磨》一卷等。
(二)主要內(nèi)容
本經(jīng)主要是敘述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所發(fā)四十八個成就清凈國土依正莊嚴(yán)、攝受十方念佛眾生的行愿
,及宣說五惡、五痛、五燒的劇苦,勸發(fā)眾生精進(jìn)修行,并載明三輩往生的條件。全經(jīng)內(nèi)容大致可分為五個部分:
說明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觀的形成洲源。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為一國王,因聽聞世自在王如來說法,心懷悅豫而棄位出家為僧,法號法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后又聞世自在王佛為其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的善惡、國土的粗妙,應(yīng)其心愿,悉皆呈現(xiàn)眼前,而發(fā)起無上殊勝四十八大愿,誓愿度化一切眾生至極樂世界。為成就此愿行,歷經(jīng)不可思議長遠(yuǎn)時間,積植菩薩無量德行,而得一切法自在功德,圓滿莊嚴(yán)國土清凈之愿。
?。玻氖嗽傅膬?nèi)容
此四十八愿依阿彌陀佛攝取對象的不同,可略分為三部分:
?。睌z法身愿:即阿陀佛本身要成就法身之愿。如第十二光明無量、第十三壽命無量及第十七諸佛稱揚(yáng)愿等三愿。
?。矓z凈土愿:又稱佛土愿,是阿彌陀佛成就依報莊嚴(yán)之愿。如第三十一國土清凈愿及第三十二國土寶香妙嚴(yán)愿等二愿。
?。硵z生愿:即利益眾生所發(fā)之愿。除上列諸愿外,其馀四十三愿皆屬之。
?。常畯V說凈土依正的莊嚴(yán)
佛陀開示法藏比丘因位的愿行圓滿,於十劫前已成就報土、報身等種種果德相狀。例如宣說阿彌陀佛威神
光明,最尊第一,乃諸佛光明所不能及;壽命無量,百千萬劫不能窮盡,國中聲聞,菩薩數(shù)量難測,神智洞達(dá),威力自在,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相好莊嚴(yán),勝過天帝百千萬億倍;所成就凈土,道場華樹、講堂樓閣、池流蓮華,皆七寶妙飾所成,奇麗殊勝,居十方佛土之冠。
?。矗f示眾生往生的行果
眾生往生凈土,依其愿行的差異,有二種不同程度的瑞相果報,即蓮花化生、邊地胎生。
(1)蓮花化生者: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作諸功德;或只聞名,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國者,即得於七寶健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zhuǎn)地。此中又可分為三輩往生:
①上輩往生:舍家為僧,發(fā)大菩提心,一向?qū)D顭o量壽佛,修諸功德,愿生彼國。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圣眾前來迎接,於七寶華中化生,得不退轉(zhuǎn)、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谥休呁弘m不能行作沙門,不能修大功德,亦當(dāng)發(fā)大菩提心,一向?qū)D顭o量壽佛名號,多少修善,奉持齊戒,起立塔像,供養(yǎng)僧眾,懸繒燃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國。臨命終時,化佛來迎,住不退轉(zhuǎn)地,諸德智慧次如上輩者。
③下輩往生:十方眾生至心愿生彼國者,雖不作諸功德,亦當(dāng)發(fā)菩提心,稱無量壽佛名號,乃至十念;或能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愿生彼國。臨命終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
三輩往生中,行雖有別,辨其正因,必須發(fā)大菩提心,專念阿彌陀佛圣號,修諸福善及回向愿生等四行,方得往生。
(2)邊地胎生:這是指對佛智佛理疑惑不信,但猶信有罪福,能修習(xí)善本,愿生其國的人。這一類人雖能往生極樂世界,但有五百歲住在宮殿中,不能見佛聞法,如處於母胎之中,不見胎外之物,故稱胎生。
?。担议臀鍚核鸬奈逋次鍩?/p>
五惡,指的是種種惡業(yè)。若眾生造作種種惡業(yè),現(xiàn)世受王法治其罪,身遭厄難;於未來世三途受報,無量苦惱,累劫無有出期,譬如大火焚燒人身,痛不可言,稱為五痛燒。所以,佛陀勸導(dǎo)眾生應(yīng)當(dāng)廣持五善,以六波羅度世,是為涅槃?wù)馈?/p>
以上是《無量壽經(jīng)》的梗概介紹。本經(jīng)主要思想,在於阿彌陀佛所發(fā)的四十八愿。由於本愿思想的興起,仗佛他力的思想也因此產(chǎn)生。眾生只要發(fā)愿往生,即使十念,仍可以在自力及仗佛他力之下往生彼佛凈土,這是彌陀凈土受到廣泛信仰的原因之一。
二、《阿彌陀經(jīng)》
《阿彌陀經(jīng)》,又稱《小無量壽經(jīng)》、《小經(jīng)》、《一切諸佛所護(hù)念經(jīng)》。
(一)譯者
本經(jīng)於姚秦弘始四年(西元四O二年),由鳩摩羅什大師譯出。大師龜茲國(新疆疏勒)人。我國四大譯經(jīng)家之一。自幼聰敏,七歲從母入道,游學(xué)天竺,遍參名宿,博聞強(qiáng)記,舉滿五天竺。不晉隆安五年(西元四O一年)至年安,姚興尊奉為國師,居逍遙園,與僧睿、僧肇等俊才從事譯經(jīng)工作,先后譯出《百論》、《中論》、《十二門論》、《維摩經(jīng)》、《般若經(jīng)》、《法華經(jīng)》、《大智度論》等重要經(jīng)論,譯文簡潔曉暢,流通甚廣。
(二)內(nèi)容大意
本經(jīng)主要敘述阿彌陀佛極樂凈土依正莊嚴(yán)的事相,并說明發(fā)愿往生的意羲及方便,贊歡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其內(nèi)容可分為三部分:
?。保枋鰞敉烈勒f嚴(yán)。
2.揭示往生凈土的方法。
3.引六方諸佛同聲贊嘆證明。
由於前述《無量壽經(jīng)》對凈土的依正莊嚴(yán)已有說明,每三點則以贊嘆勸請為主。今就往生凈土的方法約略說明。在《阿彌陀經(jīng)》里,提出‘凈土三資料’--信、愿、行,作為其主要的往生法門。
?。保牛盒庞邪浲臃?、極樂世界及念佛決定往生。
?。玻福夯叵颉l(fā)愿往生彼國。
?。常校孩俨豢梢陨偕聘5乱蚓墸虎趫?zhí)持名號至一心不亂。
此三資料如鼎三足,缺一不可。先有信,才能啟愿;有愿,才能導(dǎo)行;有行,才能往生凈土。
根據(jù)此‘行’的要求,是說往生極樂必須善根、福德諸因緣具足,并且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才能心不顛倒,才能順利往生。此‘一心不亂’的境界,若依蓮池大師《阿彌陀經(jīng)疏鈔》的解釋,是說‘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不以非有無心念’、‘念而無念,是名一心’。
在凈土三經(jīng)中,本經(jīng)流傳持誦最廣。探究其源,除因言簡意賅,以一千多字說盡凈土依正莊嚴(yán)及六方諸佛的印證之外,主要是該經(jīng)中所說持名念佛、往生不退等,使凈土信仰明確而平易,因而行以廣大的流布傳播。宋、明之后,本經(jīng)更成為各大叢林道場早晚課誦必持的功課之一,所以凈土宗能有今日的蓬勃發(fā)展,本經(jīng)居功厥偉。
三、《觀無量壽經(jīng)》
《觀無量壽經(jīng)》,略稱《觀經(jīng)》、《十六觀經(jīng)》。以文中第九觀為‘觀無量壽佛’的真身,故又稱《觀無量壽佛經(jīng)》。此外,依本經(jīng)流通人的記載,又稱《凈除業(yè)障生諸佛前經(jīng)》。
(一)譯者
本經(jīng)由畺良耶舍大師翻譯。大師是西域人,劉宋時代的譯經(jīng)家,博通阿毗曇、律部,尤其精通禪觀,常以三昧正受傳化諸國。劉宋文帝元嘉(西元四二四--四五三年)初年,前往建業(yè),居於鐘山的道林精舍,譯出《觀無量壽經(jīng)》、《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jīng)》。元嘉十九年,西游岷蜀,弘道四方,學(xué)禪者一時之間蜂擁而來。
(二)內(nèi)容大意
本經(jīng)主要說明欲生西方極樂國土的眾生所必修的凈業(yè)正因,并以十六觀法諦觀阿彌陀佛的身相及極樂凈土相,又釋九品往生的因果。
1.本經(jīng)緣起
佛陀時代,王舍城的阿阇世王受提婆達(dá)多惡友的教唆,幽禁父王頻婆娑羅王於七重暗室。王母韋提希夫人每日以酥蜜和麨涂身,於諸瓔珞里裝盛葡萄漿,趁探視國王的時候,偷偷地送給國王食用。后來終於被阿阇世王察覺,怒將夫人閉置深宮。韋提希夫人愁尤憔悴,不樂閻浮提濁惡,號泣遙禮遠(yuǎn)在耆阇崛山中的佛陀,請求佛陀說示無三惡道、無惡聲、無惡人的清凈無尤國土,以及往生的方法。佛陀依其請示,廣說‘三福行’及‘十六觀行’,是為往生凈土的因行。
(1)三福行:是往生極樂凈土行者必修的三種凈業(yè)。
?、偈栏#喉毿B(yǎng)成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
②戒福:須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坌懈#喉毎l(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經(jīng)典,勸進(jìn)行者。
此‘三福’,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諸佛所修凈業(yè)正因,代表福慧雙修、解行并重,故為所有凈土行者修持的根本。
(2)十六觀行:依善導(dǎo)大師的判釋,前十三觀純粹講述觀想方法,故稱‘定善’;第十四觀至第十六觀,是以講述往生行業(yè)成就的等級為主,并未涉及觀想,則稱為‘散善’。其等級的分類,即所謂‘三輩九品’往生。十六觀行如下:
定善十三觀:又分為‘依報觀’及‘正報觀’二種。
?、僖缊笥^:自第一觀至第七觀
第一日想觀:觀此此土日輪即將西下時的懸鼓狀。
第二水想觀:觀凈土一切如水,其水清澈如琉璃。
第三寶地觀:觀凈土內(nèi)外澄凈,映徹如琉璃之地。
第四寶樹觀:觀七寶莊嚴(yán)的妙華行樹。
第五寶池觀:觀八功德水充滿的寶池,有如如意珠王光明微妙。
第六寶樓觀:觀堂皇巍峨的寶樓宮殿。
第七華座觀:觀蓮華寶座的莊嚴(yán)殊妙。
?、谡龍笥^:自第八觀至第十三觀
第八像想觀:觀佛菩薩假正報身像的殊勝。
第九真身觀:觀阿彌陀佛真正報身的真金身。
第十觀音觀:觀阿彌陀佛脅侍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
第十一勢至觀:觀阿彌陀佛脅侍大勢至菩薩的殊妙身相。
第十二普往生觀:觀自身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坐蓮華寶座,開眼見佛菩薩演說妙法。
第十三雜想觀:觀池水上丈六金身的佛菩薩。
散善三觀:自第十四觀至第十六觀。
此三觀說明依行持的不同,於臨終時,諸佛圣眾迎接往生的情景互異;及至往生彼國后,見佛聞法,修持成道的時空也有所差別。初分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又各分上、中、下三生,總為九品往生。
第十四上品生觀:包括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
第十五中品生觀:包括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
第十六下品生觀:包括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
此‘三輩九品’往生,是依據(jù)《無量壽經(jīng)》中的‘三輩往生’擴(kuò)充而來。大約而言,上三品是著重於‘能
解第一羲諦’的修行者,其往生后以證‘無生法忍’為目標(biāo);中三品是‘能持戒,行善法’而遵循人間倫常道德者,往生后以先證得‘阿羅漢果’為目的;下三品是雖曾行惡、犯戒,然因得遇善知識,而聞佛經(jīng)或佛名者,往生后在漸薰?jié)u修下,發(fā)無上菩提之心。故此九品往生,為任何有一念向善的眾生大開方便之門,其中,即使是違犯十惡五逆者,只要至心稱念佛名,具足十念,亦能下品下生。‘觀’,有審慎觀照、諦觀及觀想的意思。依經(jīng)所言,觀乃除惡減罪的方法。如十六觀中的第三、第六至第八、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四及第十六觀中,皆有除減生死罪業(yè)的說法。所以,十六觀的主旨,在於借助觀想,來達(dá)到除惡減罪,往生凈土的目的。
四、《往生論》
全名《無量壽經(jīng)優(yōu)婆提舍愿生偈》,又稱《凈土論》、《無量壽經(jīng)論》、《無量壽經(jīng)優(yōu)婆提舍經(jīng)論》、《愿生偈》。優(yōu)婆提舍,即是‘論’的意思。
(一)作者
本論的作者是世親(又作天親)菩薩,梵名婆藪盤豆,北印度人。初從一切有部出家,盛弘小乘,造五百部小乘論等,常在論中詆毀大乘。兄無著菩薩為他尤心不已,於是以善巧引導(dǎo),使其回小向大,從此研讀大乘
經(jīng)教,撰述《攝大乘論釋》、《十地經(jīng)論》、《大乘成業(yè)論》、《二十唯識論》、《三十唯識論頌》、《大乘百法明門論》等五百部大乘經(jīng)論,有‘千部論師’的美稱。
(二)譯者
本經(jīng)為北魏菩提流支大師翻譯。大師是北天竺人,大乘瑜伽系的行者。資性聰穎,遍曉三藏,精通咒術(shù),夙懷廣弘佛法之志。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西元五O八年)至洛陽,受至宣武帝的敬重,敕住永寧寺譯經(jīng)。計其所譯經(jīng)論有《楞伽經(jīng)》、《十地經(jīng)論釋》、《金剛般若經(jīng)》、《佛名經(jīng)》、《法華經(jīng)論》等三十九部一百二
十七卷。大師由於翻譯《十地經(jīng)論釋》,被中土尊為地論宗祖師。又嘗授本論予曇鸞,鸞依之修習(xí),終獲大悟,作《往生論注》,對凈土的弘揚(yáng)貢獻(xiàn)遠(yuǎn)大。
(三)內(nèi)容組織
本論依《無量壽經(jīng)》作愿意生偈,贊歡極樂凈土的莊嚴(yán),闡說修習(xí)禮拜、贊歡、作愿、觀察、回向等五念門,勸人往生西方。全文是由偈頌揚(yáng)和長行組織而成。其中,偈頌共有二十四頌;偈頌后長行則是以問答論議方式解釋‘偈頌’的內(nèi)容。
五念門,意指往生阿彌陀佛凈土的五種憶念修行門。內(nèi)容概述如下:
?。保Y拜門 身業(yè):一心恭敬禮拜彌陀如來,愿生彼國。
2.贊嘆門 口業(yè):至誠贊嘆如來名號、功德光明智相,如實修行,求生彼國。
?。常髟搁T 意業(yè):心常作愿,一心專念,如實修行奢摩他以止息散亂之心,求生彼國。
?。矗^察門 以智慧、正念觀察彼極樂國土的依正莊嚴(yán),即:①觀察安樂國土十七種功德莊嚴(yán);②觀察彌陀如來八種功德莊嚴(yán);③觀察安樂國中諸菩薩四種功德莊嚴(yán)。如實修毗婆舍那,以觀破昏暗之心,求生彼國。
?。担叵蜷T 將自己所有的功德善根,普皆回向一切眾生,愿同生極樂國,皆共證佛道。
若能如是回向,便可以遠(yuǎn)離三種障菩提法及隨順三種菩提門法。
(1)遠(yuǎn)離三種障菩提法
?、僖乐腔坶T,了知我空法,不求自樂,遠(yuǎn)離我心貪著自身的障菩提法。
?、谝来缺T,拔一切眾生苦,遠(yuǎn)離無安眾生心的障菩提法。
?、垡婪奖汩T,憐憫一切眾生,遠(yuǎn)離恭敬供養(yǎng)自身心的障菩提法。
(2)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
?、贌o染清凈心:以不為自身求諸樂故。
?、诎睬鍍粜模阂园我磺斜娚喙省?/p>
?、蹣非鍍粜模阂粤钜磺斜娚么笃刑?,攝取眾生生彼國故。
此外,依五念門而修,其結(jié)果亦有五門,稱為五功德門:
1.近門:身不再墮入迷界,而能接近佛的悟界。
?。玻髸镩T:加入圣者的行列。
?。常T:以‘一心專念’、‘作愿’生彼國土。此‘修止’--入寂靜三昧成就時,如入彌陀佛的常寂光土,定能往生安樂國宅中。
?。矗蓍T: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yán),由修觀成就,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因其能‘諦觀’極樂依正莊嚴(yán)功德,如已入於屋中見物,一一物相分明現(xiàn)在眼前。
以上四種功德門是入安樂國土門,所以稱為‘成就入功德門’,能入於蓮華藏世界,自受法樂。
?。担畧@林游戲地門:即‘成就出功德門’。菩薩雖常住蓮華藏世界,仍以大慈悲心觀一切苦惱眾生,以本愿力,示應(yīng)化身,回入娑婆的生死園、煩惱林中,游戲神通至教化地,令同生極樂國土,共證菩提佛果,故稱
‘園林游戲地門’。
由上可知,本論乃綜三經(jīng)之羲,而結(jié)成‘五念門’的往生法。前四門的目的在使自己趨入菩提,為‘自利行成就’;第五門以救度他人出離苦海為目的,為‘利他行成就’。如果廣修五門,自利利他,能疾速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放生功德利益太大,經(jīng)常放生,這二十件事讓你如愿_2放生是第一有利的功德,是最快的方式。古語:“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笨梢娋让墓Φ率欠浅V?。
我們救馬上要被殺害的眾生,這個功德太大了。放生是讓眾生解脫,放生就是解冤、放生就是改命,放生就是消災(zāi)延壽。放生還具足三施:財布施、無畏布施、法布施。一、改運(yùn)
二、財運(yùn)
三、人緣
四、健康
五、消災(zāi)
六、壽命
七、智慧
八、功德
九、安寧
十、面相
十一、富貴
十二、善緣
十三、心態(tài)
十四、夢境
十五、環(huán)境
十六、家庭
十七、朋友
十八、厚德
十九、眷屬
二十、子女
放生讓生命延續(xù),我們也會得以延續(xù)生命的機(jī)會。而放生讓眾生得到喜悅,得到自在解脫,得到重獲生命的快樂。
我們也會有機(jī)會得到聽話的子女,快樂的子女,有智慧福德的子女,也會家庭和睦。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