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人有這樣的習慣,不屬于自己的,始終不愿意幫助,只要是屬于自己,絕對不能傷害,即使人已經(jīng)死了,也要盡量去饒益?,F(xiàn)在菜市場里賣的肉比較多,如果人人像大乘佛教所講的那樣,對眾生有一種父母之感,那肯定不敢吃它的肉。畢竟這是母親的肉,不管前生或是來世,它都當過我的母親,吃母親的肉,真的特別特別可怕。
可惜的是,無數(shù)眾生并不知道這一點,一旦知道的話,決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廣仁錄》中有一個故事說,在四川蓬溪有一個人,原來在那里當縣官,后來辭職回鄉(xiāng)?;厝サ耐局?,在朋友秦先生家里借住一宿。當晚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婦女對他哭訴說:“我是秦先生的妻子,生前曾謀殺我先生的姨太太,因而死后墮落為母羊,現(xiàn)于羊欄中。明天秦先生要殺我來招待你,我死不足惜,可是我腹中的小羊,若因我被殺而同死,那么我的罪過更加重了?!?/p>
那人早上醒來,天都已經(jīng)亮了(就像現(xiàn)在有些學佛的人一樣,特別愛睡懶覺),他把夜間的夢告訴秦先生。
可是不巧得很,那只母羊剛已宰殺。秦先生大為悲慟,抱著母羊的尸體失聲痛哭。(以前上師如意寶在許多地方勸大家不要殺生時,也說:“我們附近的很多旁生,以及自己家里的寵物,很可能是前世或今生親人的轉(zhuǎn)世。”)后來他們?nèi)液湍莻€客人,再也不忍吃那羊肉,就把死羊連同胎中小羊,一同葬在曠野。所以,我們?nèi)糁乐車呐陨?,前世今生跟自己是什么關(guān)系,根本不敢吃它的肉。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為有我執(zhí)和我所執(zhí)。其實我執(zhí)和我所執(zhí)并非實有,圣天論師說:“我若實有性,不應(yīng)思無我?!比绻拔摇庇姓鎸嵉淖孕?,那修行人沒有必要去觀無我。但眾生由于俱生我執(zhí)在作怪,本來“我”不存在,反而執(zhí)著有“我”,“我所”也不存在,反而執(zhí)著有“我所”。有了我和我所之后,自然就有了他和他所,于是便如《入中論》所言,最初將五蘊妄執(zhí)為我,進而依之產(chǎn)生我所,顛倒執(zhí)著諸法為實有,以致漂泊在輪回中,始終無有自在注:論云:“最初說我而執(zhí)我,次言我所則著法,如水車轉(zhuǎn)無自在?!?。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菩提心很難生得起來。因為菩提心的范圍相當廣,她普及的是一切眾生,并不局限于我和我所。有了菩提心的話,凡是有生命的眾生,一定都會幫助,但在世間上,縱是舉世聞名的慈善家,所做的善事也有一定的限度——對自己的家鄉(xiāng)或有關(guān)系的人,就愿意去幫助,而其他眾生,則不輕易伸出援助之手。
現(xiàn)在也有一部分人,當旁生遇到生命威脅時,讓他花錢來放生,他不愿意;而把錢捐給學校或慈善機構(gòu)做一些善事,他很愿意。盡管他的我所范圍稍微擴大了,愿意把錢捐給社會,但這只包括在人類群體中,并沒有把天邊無際的眾生作為我所。
我們每個人從無始以來,一直都是這樣串習,即生中若沒有受過大乘教育,執(zhí)著“我”的習氣很難改變。作為大乘佛教徒,每天應(yīng)該觀察自己,看在一天當中,不管是發(fā)心也好,做事情也好,為自己考慮了多少,為眾生考慮了多少?這樣一統(tǒng)計下來,我們的過失會暴露無遺。我們凡夫人真的很壞,如果認真觀察,幾乎天天都在想著自己,為眾生的寥寥無幾、屈指可數(shù)。
吃素也是放生佛教經(jīng)典和歷代祖師都主張為佛弟子要戒殺素食,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培養(yǎng)慈悲心的需要,同時吃素也是放生,避免自己造作殺業(yè)。
素食之說在中國最早并不是來源于佛教,而是來源于中國的古圣先哲,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孔孟思想”的影響。換句話說就是由于儒家“仁慈”與“孝道”思想的影響,如《孟子》梁惠王上曰:“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边@是表示仁慈。根據(jù)儒家的孝道,當父親或母親去世后,子女要服喪。服喪期間斷一切肉,素食布衣,以表孝道。
佛教從漢代初年傳入中國時,所傳來的經(jīng)典大都是小乘經(jīng)典,由于戒律里并沒有明文規(guī)定不許僧人食肉,而且由于在印度的僧人就不以素食為主,來到中國弘法的印度高僧大德自然也是非素食者。所以起初中國的僧人與他們來自印度的師父一樣,也是非素食者。但是由于儒家“仁慈”與“孝道”的影響,這時在中國僧人當中也有不少是素食者。如道安、慧遠等高僧都是素食者的代表。他們主要是出自個人的自愿,并且他們把素食看成是一種苦行。
后來,以菩薩思想“慈悲為本”之大乘佛教經(jīng)典傳入增多,如《涅槃經(jīng)》、《楞伽阿跋多羅寶經(jīng)》、《央掘魔羅經(jīng)》等,還有《梵網(wǎng)經(jīng)》與《首楞嚴經(jīng)》等。這些經(jīng)典當中都明文指出不得食一切眾生肉?!赌鶚劷?jīng)》中迦葉菩薩問佛“云何如來不聽食肉?”佛言“夫食肉者,斷大慈種?!卞热~又問佛:“何故先食三凈肉乃至九凈肉?”佛告迦葉:“是因事漸次而制,當知即是現(xiàn)斷肉義。迦葉,我從今日,制諸弟子不得食一切肉也?!薄惰缶W(wǎng)經(jīng)》云:“若佛子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佛種子,一切眾生見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薄洞蟪巳肜阗そ?jīng)》更進一步從因果輪回的理論上闡明了食肉的過失。經(jīng)中指出,眾生從無量劫以來,流轉(zhuǎn)于六道輪回,生生死死,輪轉(zhuǎn)不息,曾經(jīng)都是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戚,如何忍心取食而之。
我國大乘佛教的傳統(tǒng),特別重視不殺生與素食。不殺生是佛教的根本五戒之一。根本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佛教的不殺生,包括一切眾生——有情識的生命。為甚么呢?因為佛教的基本觀念,是眾生平等,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既然眾生平等,眾生皆具佛性,如何能殺害同類呢?
我國的孔子最重恕道,他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狈鹜釉凇端牟粔膬舫删徒?jīng)》中說:“若有欲殺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戒?!?/p>
在《十善業(yè)道經(jīng)》中,佛陀說不殺生有十種利益:“一者于諸眾生,普施無畏。二者常于眾生,起大悲心。三者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四者身常無病。五者壽命長遠。六者恒為非人之所守護。七者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者滅除怨結(jié),眾怨自解。九者無惡道怖。十者命終生天?!?/p>
佛教傳入我國,和我國文化相結(jié)合。我國儒家文化以仁愛為本,對于動物,所謂:“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并且我國出家人不托缽乞食,在寺院中自炊自食,所以“戒殺素食、培養(yǎng)慈悲心”的佛教素食觀念就逐漸在佛門中形成了。
不殺生這一觀念,在我國大乘佛教的傳統(tǒng)中,更為重視。佛教以為不同空間的眾生,都在六道中生死輪回。人道與畜生道,同是六道之一,畜生并不永遠為畜生,人也并不永遠為人。基于此一認知,多生多劫以來,人與畜生之間,難免沒有父母妻子眷屬的關(guān)系。在這種情況下,人若殺害各種生命,往往有可能殺害前世的六親眷屬。再者,我今生為人,殺害畜生——飛禽、魚蝦、雞鴨豬羊,未來生中我如墮入畜生道,別人——包括畜生道惡報受盡轉(zhuǎn)生為人的,也照樣會殺我。愿云禪師有詩云:“千百年來碗里羹,怨深如海恨難平,欲知世間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惡業(yè)招感,世界上連年戰(zhàn)爭不斷,社會上的殺人、放火、勒索、撕票,都是人類共業(yè)的后果所致。
近代高僧印光大師則認為,食用眾生之肉的人,雖然沒有直接殺生,但是因為你的吃肉助長了他人的殺生,這其實是間接的殺生。印光法師在《普勸愛惜物命同用清明素皂以減殺業(yè)說》一文中說:“而諸惡業(yè)中,唯殺最重。普天之下,殆無不造殺業(yè)之人。即畢生不曾殺生,而日日食肉,即日日殺生。以非殺決無有肉故,以屠者獵者漁者,皆為供給食肉者之所需,而代為之殺?!?/p>
印光法師認為,殺業(yè)是各種惡業(yè)中最重的惡業(yè)。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少有人能不造殺業(yè)。法師認為,即便是你自己能夠做到不親手殺生,但如果你天天食肉,就是在天天殺生。因為如果沒人殺生就不會有肉,那些屠夫、獵人、漁人都是為了滿足食肉之人的需要,代替食肉者殺生而已。所以,印光法師認為,當一個人助長了別人造作了殺業(yè),他的行為就是殺生。
印光法師認為,食肉與吃素是一個人超升或墮落的根源。如果一個人想愛惜自身及普天人民,想長壽安樂,不遭受意外災(zāi)禍,就應(yīng)當戒殺吃素,也是為挽回天災(zāi)人禍的第一種妙法。印光法師在《普勸愛惜物命同用清明素皂以減殺業(yè)說》一文中又說:
“然則食肉吃素一關(guān),實為吾人升沉,天下治亂之本,非細故也。其有自愛其身,兼愛普天人民,欲令長壽安樂,不罹意外災(zāi)禍者,當以戒殺吃素,為挽回天災(zāi)人禍之第一妙法?!?/p>
印光法師指出,一個人雖不殺生,但他吃肉助長了人的殺業(yè),其實是犯了殺戒。只有當一個人不親自殺生,堅持吃素的時候,他不僅不造作惡業(yè),還能夠免除各種苦報,他的這種行為其實就是放生之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