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顯然是從佛教之對人類的利益的角度出發(fā),而強調(diào)“人間佛教”的。其在“談人世與佛學”一文中說:“真正的佛學研究者,要有深徹的反省的勇氣,探求佛法的真實而求所以適應,使佛法有利于人類,永為眾生作依怙?!?/p>
對于“人間佛教”這一口號的依據(jù),印順則從佛教思想的演化中來探求:“從印度佛教的興起、發(fā)展、衰落而滅亡,我譬喻為:‘正如人的一生,自童真、少壯而衰老。童真充滿活力,是可稱贊的,但童真而進入壯年,不是更有意義嗎?壯年而不知珍攝,轉(zhuǎn)眼衰老了。老年經(jīng)驗多,知識豐富,表示成熟嗎?也可能表示接近死亡?!嬖谟谑篱g的,都不出‘諸行無?!?,我以這樣的看法,而推重‘佛法’與‘初期大乘’的。童真到壯年,一般是生命力強,重事實,極端的成為唯物論,唯心論是少有的:由壯年而人老年,內(nèi)心越來越空虛(所以老年的多信神教),思想也接近唯心(唯我、唯神)論。是唯心論者,而更多為自己著想。為自己身體的健在著想,長生不老的信行,大抵來自早衰與漸老的。老年更貪著財物,自覺年紀漸老了(‘人生不滿百,常有干歲憂’),多為未來的生活著想。所以孔子說:老年‘戒之在得’。印度‘后期佛教’與‘秘密大乘’,非常契合于老年心態(tài)。唯心思想的大發(fā)展,是一。觀自身是佛,進而在身體上修風、修脈、修明點,要在大歡喜中即身成佛,是二。后期的中觀派,瑜伽行派,都有圓熟的嚴密思想體系,知識經(jīng)驗豐富,是三。我在這樣的抉擇下,推重人間的佛陀,人間的佛教?!?/p>
這里,我們暫且不論印順法師的依據(jù)之合理性,但他繼承太虛大師“人生佛教”而倡導的“人間佛教”之理念,顯然已經(jīng)在當代佛教中占據(jù)了主導地位。海峽兩岸均不約而同地奉行“人間佛教”即是明證。
二、“人間佛教”的主旨
“人間佛教”的核心,乃涉及到整個佛教對人類和生態(tài)的關懷。對于人類的關懷,體現(xiàn)在凈土思想的終極關懷,而此關懷是與傳統(tǒng)佛教張揚的死后往生凈土有異,著重的是身前之當下的人間凈土。此一凈土是靠人們自己的力量創(chuàng)造出來的凈土,強調(diào)的是發(fā)揮主體作用去“莊嚴凈土”的理念,而非仰賴阿彌陀佛之力。印順法師說:“中國凈土宗,發(fā)展得非常特別。但知發(fā)愿往生,求生凈土……而不知阿彌陀佛,并不是發(fā)愿往生而得凈土的。大乘經(jīng)中,處處都說莊嚴凈土,即菩薩……修無量功德,去莊嚴國土……現(xiàn)在只聽說往生凈土,而不聽說莊嚴凈土,豈非是偏向了?!薄?/p>
從這個“莊嚴凈土”流衍出來的便是其“人菩薩行”的理論。而此理論也同樣是太虛“人生佛教”的濫觴。太虛指出:“今人生佛教,側(cè)重于人生之改善,特出者即能依之發(fā)菩提心而趣于大乘之佛果。即于此上,消極的則對治佛法向來之流弊;積極的則依眾生之改善而發(fā)菩提心,行菩提道。此中自亦含攝后世勝進與生死解脫,故第二第三,亦即融攝其中。故人生佛教云者,即綜合全部佛法而適應時面之佛教也。”“今倡人生佛教,旨在從現(xiàn)實人生為基礎,改善之,凈化之,以實踐人乘行果,而圓解佛法真理,引發(fā)大菩提心,學修菩薩勝行,而隱攝天乘二乘在菩薩中,直達法界圓明之極果。即人即菩薩而進至于成佛,是人生佛教之不共行果也?!?/p>
太虛和印順的這一于人間行菩薩道,以莊嚴凈土的宗旨也在大陸佛教界得到了積極的回應。趙樸初在中國佛教協(xié)會四屆二次理事會上作的《中國佛教協(xié)會三十年》的報告中,提出了中國佛教應向何處去的問題,認為“在我們信奉的教義中應提倡人間佛教思想”,“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凈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自覺地以實現(xiàn)人間凈土為己任,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光和熱”。這概括起來,不外乎“自利”和“利他”,也就是凈化自己和利益人群?!白岳傅氖欠钚腥颂臁拔褰洹啤?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袄眲t指廣修菩薩行之“四攝”、“六度”(四攝,即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六度,即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禪定度、般若度。)。
印順法師的人菩薩行,是依人乘而行學菩薩法,也就是以人類的正常道德為基礎,發(fā)心直趣大乘。由人菩薩而天菩薩,由天菩薩而二乘菩薩。人菩薩重慈悲,二乘菩薩重智慧,天菩薩重信仰。由于人菩薩之重慈悲,而對一切人類起同情心,進而施設種種利濟的事業(yè)。印順視此人菩薩行為究竟解脫道,因為人菩薩行即是行無我的解脫道,由此而獲得忘我為人的最高道德。印順陳述人菩薩行的內(nèi)容:“人而進修菩薩行的,正信正見以外,一定要力行十善利他事業(yè),以護法利生?!薄皬V學一切,只是為了利益眾生。不為自己利益著想,以悲心而學而行,那所作世間的正業(yè),就是菩薩行。”
由自利利他的宗旨,踐行人間佛教的當代佛教在現(xiàn)代社會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印順總結(jié)人間佛教的意義,乃體現(xiàn)在其為改造人間之佛教,救濟人間之佛教,解決人間問題之佛教,超出人間之佛教。由人間佛教而圓滿成無上菩提,由圓成無上菩提而究竟人間佛教。
三、真禪法師對“人間佛教”的詮釋和實踐
在當代佛教界中,真禪法師對于“人間佛教”的思想和內(nèi)容的充實和實踐作出了自己的貢獻。真禪法師對太虛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和“人間凈土”思想有其獨到的體悟,并進行了詮釋。以下從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1、首先,他對大師“人間佛教”的思想內(nèi)容作出詮釋:“一個人覺悟了佛法原理,把佛教作為思想信仰的中心,并以此為出發(fā)點,去實行救世救人,建設人類的新道德和新秩序,從而使國家富強,人民安樂,這就是人間佛教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p>
2、其次,他將“人間佛教”與“人間凈土”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對太虛大師倡導的創(chuàng)造人間凈土之說作出了詮釋,認為“人間佛教”就是要積極地投身世間,去改造世界,并進而建設一個新的世界:“作為一個佛教徒,不應厭棄現(xiàn)實世界,而是要用自己的一片清凈之心,去改造和建設現(xiàn)實世界,使之變成凈土世界。”
3、真禪法師以禪學思想和華嚴思想豐富了人間佛教的內(nèi)容,認為禪學思想就是人間佛教思想,弘揚禪法就是弘揚人間佛教。這是因為禪法“存在于人間,而且要利益人間。如果離開了人間,就不會有禪法,也就談不上修禪”。
禪的可貴就在于其實踐的精神,真實的修持。真禪法師主張:“真正的禪學實踐,真正的參禪,還應該繼承禪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嚴格遵照禪宗祖師所制定的禪門清規(guī)進行修持。也就是說,要嚴格遵守戒規(guī),嚴肅道風。我們每一位僧人,在寺院中必須堅持早晚課誦、過堂用齋、修禪參禪、半月誦戒、夏季安居、冬季打七以及在佛教傳統(tǒng)節(jié)日舉行***等?!薄巴ㄟ^這些修持,使我們每一位僧人都具足正信。因此,從廣義上講,這些日常的修持,也就是參禪?!?/p>
另外,真禪法師認為,學禪,除了真實修持以外,也要學習佛教經(jīng)典,即注重佛學思想研究,把它看成是禪學實踐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引用其恩師震華法師的論述來說明他自己是如何秉承教誨,運用禪學思想,以指導自己的修行實踐的:“修禪的人,一定要把禪的精神貫徹到學習、研究、工作和待人接物的各個方面,貫徹到日常威儀和自我修持的生活之中。這樣,就能將禪與我、我與禪融為一體,達到我空、法空的境界。”
作為“自利”之凈化自己的主要內(nèi)容,真禪法師以為不僅只是奉行五戒、十善,在理解上范圍應該更寬廣一些。所謂五戒、十善,實際上應該包括禪宗祖師們所制訂的一切戒規(guī)和所樹立的一切道風。它除了要求每個禪僧都嚴格遵守所有的戒律和各種禪門規(guī)定外,還應該堅持早晚課誦、過堂用齋、修禪學禪、講經(jīng)說法、半月誦戒、夏季安居、冬季打七以及在佛教傳統(tǒng)節(jié)日舉行***等。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凈化自己,具足正信,成為一個真正的禪僧,一個名副其實的佛教徒。
對于“利他”的人菩薩行之四攝、六度,真禪法師認為,從廣義上講,包括了利益人群的一切善事、好事。諸如歷代禪宗祖師所踐行的植樹造林、造橋修路、保護文物以及救濟貧病等慈善事業(yè);近代高僧大德所推行的扶助傷殘、救濟災荒、敬老慈幼、施舍醫(yī)藥等等偉業(yè)。都應該屬于四攝、六度的范圍之內(nèi)。只有這樣,才是實踐佛陀遺教,真正地利益人群,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禪僧,一個名副其實的佛教徒。
對于“利他”的內(nèi)容,真禪法師不僅用禪法來概括,還用普賢精神來發(fā)揚。認為“利他”的精髓就體現(xiàn)在“恒順眾生”這一行愿上,因為“這也就是利樂有情、普利人群的意思”。作為近代華嚴宗大德應慈法師的人室弟子,真禪法師以弘揚《華嚴》、發(fā)揚普賢精神為自己的職責,每年在上海玉佛寺和靜安寺等處開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一至二遍,有時還應各地之請,到一些寺院講演。聽過他講演《普賢行愿品》的僧俗弟子及善信,不計其數(shù)。
同時,真禪法師還將普賢十大行愿的精神落實到實踐中。把“恒順眾生”即普利人群的這一宏大誓愿,化作為關心和贊助社會福利事業(yè)和公益事業(yè)方面,不遺余力地捐款資助殘疾人基金會、兒童福利院、賑濟災民等等。
4、真禪法師資生福利的事業(yè)是他實踐人間佛教思想的具體產(chǎn)物。他反復強調(diào)資生福利事業(yè)的重要性,認為是自利利他理念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途徑。“資生福利事業(yè),不僅直接利樂眾生,而且有助于道德的提高和完善。我們佛教徒救濟傷殘、衰老、孤兒、寡母等不幸者的義舉,不僅是佛教慈悲情懷的流露,也體現(xiàn)出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和舍己為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展現(xiàn)了人性的美好與尊嚴。所以,資生福利事業(yè),是內(nèi)益于己、外益于人、生益于時、死益于后的偉大事業(yè)。它既體現(xiàn)了佛法的根本精神,也適應了新時代的道德要求。因為,通過這一利生實踐,有助于形成有難共當、有苦共擔的社會風尚,有助于創(chuàng)造和樂共處、相親相愛的社會氛圍,可以引導人們向善、向上,從而使整個社會變得更文明、更美好”。
5、除了熱心社會公益事業(yè)外,真禪法師還非常注重佛教本身的素質(zhì)和內(nèi)涵,他認為,“佛教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們要講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應該把佛教文化也包括在內(nèi)”。(u在文中,他從兩大方面論證了佛教之為文化現(xiàn)象:首先是佛典的翻譯、佛教藝術(shù)、繪畫、音樂等方面,其次是佛教教義反映出來的佛教哲學思想和佛教道德觀念等方面。并澄清了佛教信徒去寺院燒香磕頭祈禱等現(xiàn)象,乃屬于較低層次的佛教表面現(xiàn)象的一個側(cè)面,不能將之看成就是整個佛教。換言之,高層次的佛教應該是在文化內(nèi)涵上來提升自己,以使佛教流傳千古,即“不僅僅是開放寺廟,供信徒瞻禮和供游客游覽。主要還是要繼承和發(fā)揚佛教文化,要撰寫佛學著作,整理佛教經(jīng)典,發(fā)揮佛教義理”。因為,“只有撰寫一些佛學著述,可以傳之后世,代表著這一時期佛教發(fā)展的水平”。e
6、“人間佛教”的核心顯然是佛法與人生的緊密聯(lián)系,真禪法師對此深有體會,并在《佛法與人生》一文中詳加論證,顯示了他對“人間佛教”思想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使傳統(tǒng)的佛教教義以“人間佛教”的思想而得到了新的詮釋。“首先,佛法要求我們正確地對待自己的國家,正確地對待人民群眾,因而提出了‘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基本教義。其次,佛法要求我們正確地對待自己,正確地對待人民群眾,因而提出了‘奉行五戒、十善以凈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的教義。第三,佛法要求我們以自己的努力,去創(chuàng)造人間樂土,因而提出了‘農(nóng)禪并重’的教義。第四,佛法要求我們發(fā)揚大乘佛教慈悲眾生的精神,因而提出了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教義。第五,佛法要求我們廣作資生福利事業(yè),因而提出了‘上報四重恩,下濟三涂苦’的教義”。
四、真禪法師對當代佛教的影響
真禪法師對人間佛教的詮釋和實踐,對當代佛教具有相當?shù)挠绊?。這從玉佛寺佛教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即可見一斑。覺醒大和尚繼承了真禪法師的遺志,堅持“內(nèi)抓素質(zhì),外樹形象”的治寺方針,以創(chuàng)建“模范叢林”為寺院的發(fā)展方向,對發(fā)揚佛教文化極為重視,大力開展各類佛教文化活動,頗多創(chuàng)新的理念。這包括整理佛教文化遺產(chǎn),研究佛學理論,舉辦佛學研討會等等。正如覺醒大和尚所言,玉佛寺基本形成了音聲佛事與佛法講演緊密結(jié)合、僧伽教育與居士培訓互為補充、通俗弘法與專門研究齊頭并進的良性發(fā)展的文化態(tài)勢。玉佛寺的各類文化活動包括《覺群》雜志、弘一圖書館、星期佛學講座、梵樂團、覺群學院、玉佛寺網(wǎng)站、覺群編譯館、覺群沙龍、以及最近剛剛成立的首家佛教書店“覺群慈善書店”等弘法文化教育形式,并通過選送多位法師到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習四年來培養(yǎng)高層次人才。這些文化活動和創(chuàng)舉,使玉佛寺充滿了生氣,生機勃勃地活躍于當代佛教界。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開始的一年一期的《覺群·學術(shù)論文集》,廣集高質(zhì)量的佛學研究論文,每年定期出版,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在國內(nèi)寺院主辦的學術(shù)期刊中堪稱魁首,聲譽日隆。另外,《覺群·學術(shù)論文集》中,不但有英文目錄,而且自始至終都有每一篇文章的英文論文提要,為國際佛教學者了解中國佛學研究的現(xiàn)狀提供了方便。每篇論文皆配以英文提要這一做法,在國內(nèi)學術(shù)雜志中也是鶴立雞群的,顯示了覺醒大和尚國際性的眼光和氣魄。相信玉佛寺一定會在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不斷地為當代佛教界樹立與時俱進的楷模。
慈心不殺有好報,腎臟破裂能復原中國佛教放生網(wǎng)_放生儀規(guī)放生感應放生功德放生心得放生愈病-云端佛學大約是一九九三年,也就是我三十九歲那一年的某一天,我雙踩在桌子上工作,一不小心,桌面傾斜,我不但摔了下來,而且還被傾倒的桌面重擊胸部,因而血流不止,緊急送往林口長庚醫(yī)院治療。醫(yī)生說:“石先生,你的右腎臟破裂,除非奇跡出現(xiàn),否則要把它摘除?!?/p>
醫(yī)生為我做緊急處理后,送進加護病房。一位護士為我送藥時,喃喃自語:“是哪個醫(yī)師開的藥,怎么用那么好的藥?”事后我才知道,主治醫(yī)師在第一時間用了最好的藥為我止血。
我與主治醫(yī)師素昧平生,他卻盡力救我,不免讓我想到哥哥心定和尚在佛光山出家,追隨星云大師的步代,四處弘法利生,為人服務,真是“一子出家,九族升天”,冥冥之中,我托定和尚的福而受到特別的照顧。
住院四十多天,多虧太太秀惠和岳母郭黃金藝女士細心照料,身體慢慢好轉(zhuǎn),終于出院。這一年我完全無法工作。在家休養(yǎng)。調(diào)養(yǎng)期間,曾經(jīng)有一位軍醫(yī)好意為我介紹偏方,他說:“石先生!建議你用蚯蚓泡藥來喝,腎臟會復原得比較快?!?/p>
我當時聽了很訝異,可念頭一轉(zhuǎn):“不!即使腎臟壞了,我也不要傷害眾生?!焙髞硪晃恢嗅t(yī)教我用冬歸、枸杞調(diào)理身體,體力因此逐日增長,復原神速,長庚的醫(yī)師說:“你的腎破裂而能復原,可以說是奇跡。我行醫(yī)這么多年,還沒見過呢?!?/p>
至今十多年了,我的身體健康,生活正常,也沒有任何不適的后遺癥。
佛陀說:凡是愛惜自己生命的人,就不應該殺生。不殺生必能獲得無量善法、無量福報。世間上有五種大布施,其中不殺生是最大的布施。所有的功德中,也以不殺生為第一,因為世間一切眾生以惜命為第一。不殺生有什么好處呢?不殺生的人不傷害眾生生命,眾生也不會傷害他,自然無所畏懼,身心安樂,即便單行獨游,也無所畏難。好殺生的人即使位極人王,卻整日生活在不安恐懼之中。又好殺生的人,眾生不喜歡見到他;反之,一切眾生都喜歡親近依附,云端佛學,人緣自然不同,福德因緣也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