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己放生。個人依止正確的愿力,善用其心,努力放生。
二、加持品放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放生者可以用上師加持過的種種圣物(如甘露丸、解脫丸等),到所知的水域(或合適的地方)進行加持放生。這樣既使眾生被再次捕獲且被非放生者購買,死后亦有超拔的可能。
三、勸人放生。一個人能力再大,也是有限度的,而同時勸他人放生,卻能使更多的眾生得到更多的利益。單從放生者角度來講,被勸者放生的功德中,亦有勸人者的成份。所以勸他人放生,既可自己功德無量,又可使他人種下解脫與成就的種子,比自己放生的功德,利益更大。
四、共修放生。如果一個人每天堅持放一萬個生命,那么就得需要三十年的時間才能夠放生一個億。假若有一萬同修依照共修回向發(fā)愿一起共修的話,那么只要每人每年至少放一萬個,就都相當于放了一個億的生命。
戒殺放生,凡有所求,無不如愿以償中國佛教放生網(wǎng)_放生儀規(guī)放生感應放生功德放生心得放生愈病-云端佛學宋時張奎,錢塘人,小時候到溪邊捕魚剖之,不小心誤傷指頭,心中乃悟我傷一指如此痛楚,魚遭剖割,其痛何如,遂將一籃魚盡放之,常戒殺放生。后夢一人贈以大魚,乃生一子,登進士為松原太守,累世富厚。若人欲求子,或求子秀孫賢者,力行放生,必能遂意。
明朝吳文英平生好勸人放生為善,日久每今人厭煩。朋友譏之曰;‘你勸人為善;究竟善在于別人,又不在于你,何苦令人如此生厭’。后來聽雪禪師告之曰:‘我聞經(jīng)中說一人勸一人,作福兩平分’。于是吳文英勸人更加賣力,終其一生,沒有災厄坎坷之憂。大凡前世或少時殺業(yè)過重之人,不走癡呆多災,就走勞碌多苦,所以有些虔誠修道者,雖力加修行,仍遭橫事多來忤身,可多放生消罪業(yè),若走無錢放生,亦可勸人放生,所得功德亦走相同。
袁柳莊善于觀人相貌,判斷吉兇禍福,非常靈驗。朝廷某官,攜帶一幼子來求相命,袁柳莊仔細觀察,判斷小孩,決定夭折,某官為甚為憂慮。
后來遇見一位道人,對某官說:“大人何必憂慮?世間惟有廣作陰德,可以挽回定數(shù),但作陰德的機緣也不易得不如放生,因為放生,隨時地皆可去作。”于是某官,便立愿放生。力行數(shù)年,又遇道人說:“如此作法,善業(yè)不廣,尚不足以改造命運?!蹦彻俸舐牶?,更盡力救放物命,只要有益于生靈的種種善舉,無不捐款推廣流通,由此保救物命,不可計數(shù)。后來其子,竟然松原無恙,袁柳莊得知,也感到驚奇,因此晚年相命,每勸人行善,得以改造命數(shù)。
自古以來,由于放生轉(zhuǎn)短命為松原者,不勝枚舉,因為能施于物命,獲得生全者,上天必以賜以壽命,這是自然的道理。不僅如此,倘若人能時時以慈心推及物類,自已做到戒殺放生,又廣勸他人也能戒殺放生,便能求子得子,求富貴得富貴,推及而說,凡有所求,無不如愿以償,正如太上感應篇所說的“吉神佑之,福祿隨之?!币踩缢稍劬庲s文所說的“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賜汝以福?!?/p>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