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再看下面問題,弟子總感覺在修學路上很孤獨,因為身旁沒有朋友學佛,弟子沒有智慧,現(xiàn)在有以下困擾,請師父幫忙開導。每天上班時同事閒談的話題,已經(jīng)不感什么興趣,反而覺得他們很無聊很膚淺,他們覺得反到日子過得很滋潤很踏實,自己卻在一旁生煩惱??墒侨绻患尤胍话闳嗽掝}或休閒娛樂,怎么維持人際關(guān)係?請開示,該用什么樣的姿態(tài)來面對這些人事物和人們眼光?你以前是怎么過日子的?還有人常問我,即便是吃素,吃的這些蔬菜也是有生命的,每次都被問倒了,請問該怎么回答這個問題?
定弘法師答:學了佛了,確實我們的生活會起了變化,我們的興趣愛好跟往日也就不同了,這一開始確實覺得有點跟現(xiàn)在社會一般人,似乎有一點格格不入,這也是一個自然的現(xiàn)象。別人也會看到你與眾不同,人家都搞貪瞋癡慢,談的都是殺盜淫妄,你開口閉口都是講要修善、要積德、要念佛,他就覺得你是另類。這樣好不好?我覺得也是好事,可以讓現(xiàn)在社會大眾看看善良本分的人的樣子,否則現(xiàn)在人連這些樣子都看不到了。學佛人就是一個善良人,就是個本分人、老實人,不干殺盜淫妄,對這些殺盜淫妄不感興趣了,不再想追求名聞利養(yǎng)、五欲六塵享受了,要求道了,這是儒家講的君子。大家從來沒見過君子的形象,全都是小人,讓他突然看見有一點像君子的人,他會覺得這個人另類。但是,因為人性本善,雖然他們覺得你跟他不一樣,由衷里他是會佩服你,可能他表面上還故意嘲笑你,這是他們面子問題??墒?,私下里他自己可能回心一想,你也是個不錯的人。
只要你能堅持,認真的修學,給世間人做好榜樣,你慢慢就能夠度化別人。度化必須先要感動他們。譬如說別人都爭利,你不爭,你能讓利,你對每個人都和藹可親,都恭敬,誰不喜歡這樣的人?千萬不可以用傲慢的姿態(tài),跟人關(guān)係處理不好,多半是因為自己傲慢,對人瞧不起,輕視別人。學了佛了,看到人人都造業(yè),對每個人都看不起。那當然,你看不起別人,人家就看不起你,人家就嘲笑,以牙還牙。所以你真想跟別人處理好關(guān)係,不在乎你是不是跟他談一個話題,你也不必去勉強的曲從附會,這樣反而不自然。你應該用真誠心,對人都恭敬有禮,常常的想到要照顧別人,要幫助別人,替別人著想,你心好,人家就自然會喜歡你,這是處理好關(guān)係的關(guān)鍵。你是老實本分、從來沒有害人的思想,人家不會覺得要防范你。一開始可能他覺得你這個人老實,老實人他想欺負一下,時間久了,他發(fā)現(xiàn)你很可愛。像劉素云老師過去就是這樣的人,她也上班,她在省政府工作,當處長的,她就是很老實,對人很真誠,單位里的人個個都喜歡她、都尊敬她。
關(guān)於吃素的問題,像您提的這個問題是很多人提過,蔬菜也是生命,為什么要吃菜不能吃動物的肉?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決。蔬菜本身是屬於無情生命,無情眾生,它不像動物,動物是有情眾生,你殺害牠,你割牠的肉,牠會痛苦,牠會憤怒,牠會掙脫、逃避。你砍那個雞,你拿著刀抓那個雞的時候,那雞是到處跑,那蔬菜不會。也就是說,動物牠有一種執(zhí)著,對自己身體特別執(zhí)著。所以你就要尊重牠,要恆順牠,眾生都貪生怕死。你呢?你是不是也貪生怕死?有人拿刀來割你的肉,你是不是很歡喜把肉割給別人?如果你是的話,你就差不多要成佛了。釋迦牟尼佛因地上割肉餵鷹,捨身餵虎。你沒做到,你沒做到為什么你要去割人家的肉,吃人家的肉?蔬菜就比肉要好很多。當然你說蔬菜有沒有靈?它也有。但是這種靈,它是歡喜這個蔬菜供養(yǎng),而不是像動物那樣牠不歡喜,不歡喜供養(yǎng)自己的肉。
就好比是問同樣的問題,你為什么要吃動物的肉?為什么你不吃人的肉?都是肉。假如真的大災難來了,一個非佛教徒,你讓他選擇,一邊是動物的肉,一面是父母的肉,你讓他選擇吃哪一個?他當然肯定是選擇吃動物的肉。吃那個動物的肉,那造的罪業(yè),就沒有吃父母的肉罪業(yè)深。你人要吃飯,當然你就吃蔬菜就會比吃肉要好,同樣的邏輯。所以我們吃素的時候,也應該是懷著感恩的心。這蔬菜,這些靈,植物也有神靈在,就好像剛才講的,樹有樹神,他們以這個植物做為他們的居所,他歡喜把這個居所讓給你,他換一個地方,你也應該生感恩心。
大安法師:佛偏憐罪苦眾生是否是“惡人當機”居士:請教法師,我聽人說凈土法門惡人當機,佛又偏憐罪苦眾生。是不是越惡越光榮,越惡越容易往生呢?
法師:這有點奇談怪論了。首先凈土法門是平等普攝一切眾生的,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所以上中下三種根性的眾生都是凈土法門的當機者,不是偏在哪一種。“惡人當機”這句話,說得有點偏了。佛大慈大悲對那些罪惡的眾生,對他們更增加了一分憐憫,這是事實。這是善導大師的一個思想,也符合道理的。就好象一個母親,她生養(yǎng)了七個孩子,如果其中的六個長得都很健康、聰明、有能力,在社會上能夠站穩(wěn)腳跟,那么這個母親就對六個小孩都很放心。唯獨一個孩子從小就生病,又六根不全,生活不能自立,在這種情況下,這個母親可能會更多地牽掛沒有能力在社會上獨立的人,可能會為他準備更多的錢,有吃的、穿的東西要多想到他,就是這么一個道理。這是符合慈悲心的。但這不意味著,另外六個小孩,這個母親就不管他們,實際上她也是在關(guān)照他們的。善導大師有個比喻,就是在水里面即將遭到滅頂之災的人,要趕緊救他,否則他馬上淹死,而另外幾個在岸上行走的人,可以暫時放心。但在岸上行走也不是究竟,這位母親希望把他們都送到一個非常莊嚴的目的地去,但是她首先要救度即將滅頂?shù)娜?,而對岸上行走的人暫時放放心,應該這樣理解。不應該認為越惡越光榮,我越在水里即將淹死,我就越好,那就理解錯了。
佛在《觀經(jīng)》里講凈業(yè)三福,凈業(yè)三福就是要讓我們做一個善人,第一福要做一個世間的善人,第二福要做一個小乘行法的持戒精嚴的修道人,第三福要讓我們做一個有大乘菩提心的,具有菩薩行持的人,這是佛對我們的要求,并沒有要我們越惡越好。
凈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同時佛悲憫罪苦眾生,偏憐他們,這是符合正常的道理的,因此認為只能惡人往生,越善還越不能往生,這就是邪見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