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說來,堅持放生的人(盡心放生、舍得拿出資金放生),有三類感應:
第一類:感應迅速。這些人,有兩種情況:一是上一世或父母積累許多功德,所以一放生,就會產(chǎn)生神奇感應。二是放生的時候,恰好放生的是龍王的兒子、蛇仙的兒子、烏龜仙的子孫等,因為是放生了神仙的后代,所以會得到神奇感應。我國著名神仙醫(yī)生孫思邈,就是因為救了一條小蛇,而改變的命運。他放生的這條小蛇恰恰是龍王的兒子的化身,結果,被龍王接到龍宮,龍王讓他挑選寶貝,孫思邈只挑選了救助世人醫(yī)書,所以,孫思邈成了醫(yī)圣。放生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奇作用。很多朋友,因為放生,人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二類:感應中速。這類人,主要是上一世或父母積累一些功德,也做了一些惡事,可以說是善惡都有,所以,放生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不快不慢的感覺。這種情況怎么辦?佛菩薩很公平,讓他先還“債務”,后來好運氣。所以他放生的時候,產(chǎn)生的功德,先要抵消自己上一世的罪惡,把這些罪惡消除之后,就會產(chǎn)生新的吉祥感應。
請大家記?。?/p>好走,是一個人最后的尊嚴與幸福
好走,是一個人最后的尊嚴與幸福。
我開始想象在他生命終了前一日,慢慢抬起頭,意識清楚地對探望的好友說:"你來了,啊,我的眼睛睜不開……"的心情。
我試著體會他獨自面對死亡時,回憶自己短暫的一生與眷戀的人事,說不定像關在黑小房間觀賞一部紀錄片,看著看著,覺得那是別人的故事跟自己無關,看完了,把片匣還回去,還的時間就是死亡時刻吧!
說不定在讀秒過程,他連給自己一個結論的念頭都沒有,一切都在放散狀態(tài),母親的聲音、妻子的臉、兒女調皮的樣子,這些熟悉得深入肌理的人事,也逐一模糊、消散。他只覺得很累很累,渴望沉沉睡去而已。如果能夠這樣,也算走得很輕盈了。好走,是一個人最后的尊嚴與幸福。
像他那樣,始終在人生路途憑著兩肩義氣獨力挑擔,不愿帶給家人朋友太多麻煩的人,其實生前即已決定面對死亡時的明快作風。他早就心里有數(shù),癌癥末期等于是冥府下了戰(zhàn)帖,但他卻對大部分朋友隱瞞實情。只有少數(shù)人能夠超越人的普遍懦弱去跟死神單挑,他擅長快刀斬亂麻,該決斗就決斗,該走就走,不必啰嗦。這種人無法忍受在生命終段拖泥帶水、哭哭啼啼的樣子吧!
所以選擇海葬也是必然,如果要消泯證物,先交給火,再交給海,便不留痕跡了。一碑一墓,太像苦口婆心留下證物,對陌生路人證明曾經(jīng)存在;他徹徹底底消滅自己,生命乃一場戰(zhàn)斗故事,從隨州來,回隨州去。
思念是生者的事,愿意記得的,會在紅塵的某個角落回憶屬于他們的甜美時光,在心里清出一個空位靜靜與他對話。不愿記得的,選擇遺忘。
如我們所知,記憶他的人,最后也會被其他人遺忘。(文/簡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