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眾:師父,在家人如果也有出離心,這條路該怎樣走?您說念佛法門也好,求生極樂世界也好,修佛法的唯一的目的就是想成佛,想成佛然后就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該怎么修,才能達到這個目標?
師父:這里面有幾個常識,就是把平常修持過程當中可能掌握不住的疑難問題的難點,再根據(jù)你的提問,我給你剖析一下:出離心有沒有,發(fā)不發(fā),和身份沒關系,出了家沒發(fā)出離心的人也有。因為現(xiàn)在佛教的形象多樣化了,多元化了,商業(yè)化了,網(wǎng)絡化了,出家人的目的不同,發(fā)心不同,在家人由于種種世俗因緣纏繞,可能他沒有機會出家,但是他那種想成就、想了脫、想修行的心念也是非常強烈,而且他能認知到輪回是痛苦的,這個了脫也好還是往生也好,是他的歸宿,他這個心念很強烈的話,出離心是有一部分的,愿意出離,他就發(fā)起出離心來,這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出家有出家的修學環(huán)境,在家有在家的修學環(huán)境,現(xiàn)在來講,在家修行的修學環(huán)境和出家修學的環(huán)境相差無幾。說句實話,有一部分出家人真不如有的在家人那種修學的動力大,那種出離心強一些。所以說有沒有出離心,是看發(fā)心不發(fā)心,不在于你的身份,這是第一。
第二呢,能不能發(fā)起出離心來,有很多因緣,比方說某人過去世就是個修行人,這一生遇到佛法了,他還想修行,非常強烈的心,即使是在家人,他也算具備出離心。
還有一種是世間生活困難,種種違緣和不順,造成他自己對家庭的厭惡,對自己人生的厭惡,也愿意了脫,那也算是出離心的一種,所以說出離心的發(fā)起與否,不關乎他的身份,這個要搞清楚了。
我的意思是即使你們是在家人,只要知道輪回是痛苦的,知道了脫是可貴的,知道人身是難得的,在佛法原理的指導下,去發(fā)起一種了脫之心,求生西方之心,這也是出離心的一種表現(xiàn)。
至于下一步如何去修,那也是非常多樣化的,雖然說佛教歷史上產(chǎn)生過很多宗派,現(xiàn)在能經(jīng)常接觸到的無非是兩三種宗派。凈土宗是一個大的宗派,密宗算是一個大的宗派,比方說禪宗和律宗,現(xiàn)在也有修持者,比較少一些,雖然有屈指可數(shù)的宗派之分,但是在不同的宗派當中,人的修持方法,又有千差萬別,即使同一個人,在修持過程當中的不同時間段,他會有不同的心得體會和方法調(diào)整,這也是很正常的。
更多請搜“仁清法師”
容通法師:學佛居士如何合理安排時間生活、修行?居士問:
師父,請問居士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安排時間才算合理?比如:生活,工作,學習,護法,修法。請師父給些好的建議!
這個問題也是我們學佛居士日常之中所要面臨的一個具體問題,一個生活和修學的計劃,這個問題提得也很好。當然了我們在世間的在家的居士,肯定必須是以生活、工作、學習(當然是指世間的學習),作為我們主要的這個內(nèi)容,作為非??赡苷加玫臅r間是最多的這么一種內(nèi)容。
至于護法、修法,這是從我們學習佛法方面、護持佛法或者三寶方面所做的一些內(nèi)容。那么在這些方面實際每個人都有自己每個人不同的情況,如果家里條件各方面比較寬松的,家人比較支持你的,那你可以能夠花更多的時間去自己修法,乃至包括去發(fā)心做護法的義工護持佛法、護持佛教。
一般來說如果生活各方面比較緊張,家里各方面經(jīng)濟壓力也不小,包括家人又不是特別支持的話,那你這方面就要做出可能更好的、更加適宜的一種安排,要把更多的重心用在生活、工作和世間的種種學習,乃至于同家人的種種關系之中。先把這些事情做個非常好的處理,然后其他的時間才用來去修法和護法,起碼要能讓身邊的家里人能夠感到什么呢?不反對、不厭煩、不反感,而且能夠比較支持最好。
用這么一種比重來說的話,當然按我的理解,
生活跟工作、學習肯定起碼得占到2/3、3/4,甚至是4/5
的這么一種比例,而
修法、護法最多能有1/3
,即使是有1/5,只要能夠保質(zhì)保量的話我覺得已經(jīng)也很不錯了。
所以這些地方,
每個人情況不盡相同,希望大家都能根據(jù)自己的各方面的學佛的因緣、世間的因緣,做出比較恰當?shù)囊粋€安排和處理
。阿彌陀佛!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