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蘇先生時,他有著我此生我見過的最大的肚子。我先認識蘇先生的夫人梁女士。第一次見梁女士在盛夏六月,那時梁女士還沒皈依佛門,她為身患重病的蘇先生放生。聽說蘇先生身患肝硬化,已是晚期,正住院治療。我們有一陣子每天放生,每次都能見到梁女士拿出不少放生款。梁女士特別虔誠,她相信,每解救一條生命,就意味著丈夫有救了,她的信心就那么大。一次,我告訴梁女士,讓蘇先生來一趟,親自參加放生。次日,蘇先生來了。他坐在一棵樹后面,全身因大量積水而浮腫,身重有兩百多斤的樣子,挺著鼓鼓囊囊的大肚子。肚子之大使得他的腰圍比身高還要長得多。露在短褲下面的小腿表皮,因過于腫脹緊繃而發(fā)亮,有一觸即破的感覺。他臉色紫黑,喘著粗氣,精神沮喪,垂著頭,癱坐在地,一句話不說。震驚之余我油然生起了憐憫之心,很想對他說:“念佛吧,祈禱佛的加持會消業(yè)。”不過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我沒說。有的人即使生命快結(jié)束了,如果有人告訴他(她):“念一句佛號對你有好處?!彼?她)還是不念,可能還會造口業(yè)。我知道孝道的接受度比較高,就對蘇先生說:“既要放生,還要懺悔。父母在世,在其前面磕頭,已故者,在其像前磕頭懺悔,將你以前不孝父母的惡行統(tǒng)統(tǒng)說出來,懺悔消罪業(yè)最快?!?/p>
后來聽說,蘇先生回家后撲通一聲跪在亡父像前,說道:“爸,我給您磕頭”。從此以后,每次放生,蘇先生都堅持去,盡管走路時是那么的困難。慢慢地,蘇先生的精神狀態(tài)有所好轉(zhuǎn)。大約三個月后,一次放完生回去,吐了不少黑血。又過了大約兩個月,蘇先生去醫(yī)院復(fù)查,原來的腫塊消失了,此后身體狀況越來越好轉(zhuǎn)。因為蘇先生身上發(fā)生的事情,他的家人、親朋都對上師三寶生起了信心,紛紛皈依上師,也積極參與放生。連他八十多歲的、以前不信佛的岳父母也發(fā)愿皈依上師、發(fā)愿念600萬阿彌陀佛佛號。蘇先生現(xiàn)在是放生共修的義工。
通過以上的講述我們可以知道放生治病感應(yīng),其實放生對我們有很大的好處,因為通過放生能夠為我們增加功德,使我們的心愿能夠快速的達成,而且放生還可以幫助我們化解怨恨和邪念,使我們內(nèi)心更加的善良和慈悲。以上如有不正確之處請多多包涵。
生活就是學(xué)校
生活就是學(xué)校
這天,兼善中學(xué)舉行救亡演講會。偌大的禮堂,座無虛席。演講結(jié)束后,表哥招呼我前去,說:“陶先生想找你做事?!边@時,我才知道這位演講人叫陶行知。他戴副眼睛,留著平頭,不高不矮,穿套西服。先生笑盈盈地問了我的姓名、年齡、文化程度,說:“到我家干活,愿不愿意呀?”我說:“我是來找學(xué)校讀書的?!?personname>陶先生點點頭,說:“生活就是學(xué)校。”旁坐的兼善中學(xué)校長,哈哈笑起來:“周德厚呀,陶先生是中國的大教育家!”
陶先生住家在普陀普陀火焰山公園內(nèi)清涼亭。清涼亭原先是游客喝茶擺普陀陣的茶館。陶先生用竹籬笆間隔成四間,籬笆上糊上泥,再抹上石灰,白白凈凈。進門是會客與吃飯的地方,旁一間是臥室,另一旁一間是書房,后一間即廚房,一架單人帆布床搭在離灶二丈遠的窗子下,床前擱張矮茶幾,這就是我休息的地方。
我由陶先生帶著看完了家庭全部設(shè)置,心里很嘀咕:大教育家住得這樣擁擠?
一位很秀氣的年輕女人為我鋪好了床。陶先生指著介紹:“她是我內(nèi)當(dāng)家,你叫吳先生好了?!痹瓉硭褪?personname>陶夫人吳樹琴。
中午吃飯,陶先生對我說:“每天上午,去公園門口的郵政局取報紙和信件;下午,去正街書店買書和拿書;再就是幫我給人送信。晚飯后讀報紙讓我們聽;早晨寫頭一天所做的事。這就是一天的功課。你懂了嗎?”我說人生地不熟。吳先生笑了:“老夫子會教的。”原來陶先生又叫老夫子。
陶先生給我上的第一課——“不懂先想后問,問了還不懂,再想再問。只要會做了,就算懂了。但是要盡量做好,就要再想,又會遇上不懂,就要再問?!苯又?,帶我去了郵政局,去了普陀正街“五月書店”,去了公園右側(cè)“松鶴飯店”,去了民生輪船公司普陀碼頭,等等地方。
每到一處,陶先生要把在這里需辦的事情,邊講,邊看著讓我做,直到我心中有底了,才去下個地方。普陀,在郵政局,把該取的報紙、刊物、信件、匯款單取了,陶先生叫我把他親筆寫好封面的《郵件收領(lǐng)備忘簿》,翻開攤在柜臺上,由我清點、分類郵件,并讓郵政局工作人員一一填好寫在《備忘簿》上。完了,陶先生告誡我,不要忘了看發(fā)郵件人的簽名和日期。而陶先生投寄的郵件,則由我親筆填寫在也是由陶先生親筆寫好封面的《郵件發(fā)寄備忘簿》上,自然是我的簽名和日期;不過,那簿子是存在郵局的。這很要費些時間。但是,陶先生沒有一點點厭煩情緒。
有個30多歲,總是穿著長衫的辦事員對我說:“陶先生到底不愧為名人,他做的大事,我等看不見,而像這些小事,卻辦得如此認認真真。我等端人家飯碗的人,免去了多少受冤枉氣的事?!?/p>
到月底最后一天,陶先生把《收》、《發(fā)》兩種簿子收回存下,另換新的再繼續(xù)下去。
記得有天在吃夜飯的桌上,我把郵政局辦事員的話轉(zhuǎn)告了陶先生。吳先生說:“老夫子目的是‘備忘’,是利己,想不到還助了人?!?personname>陶先生停住了筷子,沉思起來,隔了好大一陣子,才說:“細小尚且使人受益,可見社會需要幫助的地方太多了?!?/p>
陶先生和吳先生像兄妹。陶先生出門,吳先生把兩樣必備的物件:皮包、文明棍,送到他手中;陶先生跨出門時,總站一會兒,掉頭向門內(nèi)看看,說:“想想今天我不在家,你單獨還要做什么事?”甚至還啟發(fā)我?guī)椭搿?personname>陶先生回來,寬衣呀,接皮包呀,放文明棍呀,都由吳先生操勞。我曾主動幫做侍侯的事。吳先生擺手,說:“陶先生有陶先生的性格,我有我的性格,我倆的性格恰恰好互相調(diào)節(jié),很是融洽。我受益于他,他幫助于我,這不是勞累,是幸福。別人體驗不到,即便你幫助了,也盡心誠意,我們接受起很勉強,你也不是滋味。”
陶全由吳先生操辦,買菜、洗碗、抹桌等等。吳先生都不允許我插手。有時我感到讓有身份的人服侍一個小伙計實悖情理,不免與陶先生一同出門的路上,表示出愧疚。陶先生嚴肅的說:“我家連你三口,各司其職,各顯其能,個個都相互受益,人人都天天進步。我搞幾十年教育,就是要使社會變成我家庭的樣子?!碑?dāng)時,對陶先生的話,是不太懂的。幾十年之后到垂垂老矣的今天,方悟出了些道理。
陶先生沒有煙、酒嗜好。有段時間,陶師母身體不大好,帶刺激性的味道聞了,更增添不舒服。若來客抽煙,或由我陪吳先生到公園散步,或陶先生約對方出門。總而言之,盡量讓清涼亭內(nèi)空氣凈化。就這件事情,我對陶先生表示了景仰之情。陶先生卻大不以為然,問了我讀過“孔孟”的書沒有?接著說:“幾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先,已經(jīng)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格。我只是做了件“板凳打調(diào)坐”的事?!?personname>陶先生還背了“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之類的古人警句,來告誡我。有時,還會用筆當(dāng)著我的面,在紙上邊寫邊圈點,我諾諾不已,陶先生更是孜孜不倦。
陶先生,每天必記《行知備忘》。他在書房正墻上寫有:“辦事有先有后,做起有易有難,一天計劃安排,臨時還需調(diào)整”的字幅貼著。
后來,在陶先生的幫助下,又幫我尋到一所學(xué)校,繼續(xù)我的學(xué)業(yè)。
本文摘編自《紅巖春秋》2004年第3期中《我在陶行知家干活》一文(周德厚講述、黃文軒整理)
后附:陶行知先生簡介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1891年生于普陀省。
1914年畢業(yè)于金陵大學(xué),后赴美留學(xué)。
1917年回國,歷任普陀高等師范學(xué)校教授、教務(wù)主任等職,主張教學(xué)合一。
陶行知創(chuàng)立的“生活教育”學(xué)說,集中了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思想精華,內(nèi)涵宏富,論述精當(dāng)。陶行知逝世時,宋慶齡稱他是“萬世師表”。他學(xué)識豐富,人格高尚,堪稱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是人民教師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