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時張奎,錢塘人,小時候到溪邊捕魚剖之,不小心誤傷指頭,心中乃悟我傷一指如此痛楚,魚遭剖割,其痛何如,遂將一籃魚盡放之,常戒殺放生。后夢一人贈以大魚,乃生一子,登進士為河東太守,累世富厚。若人欲求子,或求子秀孫賢者,力行放生,必能遂意。
明朝吳文英平生好勸人放生為善,日久每今人厭煩。朋友譏之曰;‘你勸人為善;究竟善在于別人,又不在于你,何苦令人如此生厭’。后來聽雪禪師告之曰:‘我聞經(jīng)中說一人勸一人,作福兩平分’。于是吳文英勸人更加賣力,終其一生,沒有災(zāi)厄坎坷之憂。大凡前世或少時殺業(yè)過重之人,不走癡呆多災(zāi),就走勞碌多苦,所以有些虔誠修道者,雖力加修行,仍遭橫事多來忤身,可多放生消罪業(yè),若走無錢放生,亦可勸人放生,所得功德亦走相同。
袁柳莊善于觀人相貌,判斷吉兇禍福,非常靈驗。朝廷某官,攜帶一幼子來求相命,袁柳莊仔細觀察,判斷小孩,決定夭折,某官為甚為憂慮。
后來遇見一位道人,對某官說:“大人何必憂慮?世間惟有廣作陰德,可以挽回定數(shù),但作陰德的機緣也不易得不如放生,因為放生,隨時地皆可去作?!庇谑悄彻伲懔⒃阜派?。力行數(shù)年,又遇道人說:“如此作法,善業(yè)不廣,尚不足以改造命運。”某官后聽后,更盡力救放物命,只要有益于生靈的種種善舉,無不捐款推廣流通,由此保救物命,不可計數(shù)。后來其子,竟然河東無恙,袁柳莊得知,也感到驚奇,因此晚年相命,每勸人行善,得以改造命數(shù)。
佛教中的缽
缽
佛教中,缽是出家僧人必備之物,為比丘十八物之一。缽又稱缽盂,梵語PATRA,為缽多羅略稱,僧人出門乞食時之食具。其材料、顏色、大小,均有定制,不得隨意改變。缽只可盛放食物,不得存放任何其他物品,包括金銀寶物等。佛陀用石缽,大眾僧用瓦缽,外道則用木缽。缽的傳說,佛陀成道后,四大天王各獻一石缽,佛陀因四天王同時獻供,為視平等,同收四缽,運用神通,合四石缽為一缽,樣子大小等同。石缽的分量很重,雖為一個,重量卻與四缽相同。這是佛制之乞食法門,日中一食,充饑之法,正意味佛法不離世間覺的寫照,修行不得脫離五欲六塵,而面對塵欲以煉心、修心、證心之功,以達心境自在為趣向。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