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智即般若生
念佛三年自在往生的好榜樣。在雞足山報恩寺念佛堂外,弟子見到了黃忠昌居士和另一位老菩薩的照片。向館長介紹說,這是道場成立之初最早往生的菩薩。
從二00一年信德圖書館成立之后,有多位菩薩往生西方,瑞相稀有。二00四年,七十五歲的吳振峰居士預(yù)知時至,自在往生;二00五年,五十九歲的吳粉玲居士于念佛聲中,微笑往生;二00六年,三十八歲的黃忠昌居士閉關(guān)兩年零十個月,舍報往生。他們生前都是每日六小時專聽上凈下空老法師所宣講的《無量壽經(jīng)》,十一小時精進念佛不懈。吳振峰與黃忠昌居士更是止語用功,絕無閑岔。
恩師老法師在講經(jīng)時常常說,在《往生傳》、《凈土圣賢錄》之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從接觸凈土法門直至往生,三年就成功了。黃忠昌居士聽說念佛三年可以往生,于是閉關(guān)念佛,決志求生凈土,向小莉館長護持。
據(jù)黃忠昌居士的生平簡歷記載:黃忠昌居士,一九六八年出生于廣東省惠州。二00一年于深圳信德圖書館成立時,至道場做義工。二00三年中秋,發(fā)心止語念佛,立志為大眾做念佛三年決定往生的典范。精進好學(xué),每天念佛十一小時,專聽老法師講《無量壽經(jīng)》六小時,從無間斷。全經(jīng)反復(fù)聽了五次。黃居士修行最大的長處是能每天認真懺悔、反省改過,聽經(jīng)聞法后即徹底放下,依教奉行。自發(fā)心精進念佛起,生病發(fā)燒,即斷絕飲食,一心念佛,從不吃藥,安然度過。二00六年六月八日黃居士晚上發(fā)燒,不僅拒絕醫(yī)藥,一反常態(tài)的,連滴水也不沾。六月九日上午,圖書館負責人征得黃居士本人同意,送醫(yī)治療。檢查結(jié)果是肺部嚴重感染,有生命危險。醫(yī)生說,黃居士從進醫(yī)院開始,神智始終清楚,口中不停念著阿彌陀佛,從無間斷。六月八日晚上,圖書館負責人曾于夢中見到一男子要走,請為他安排時間,希望不超過九日下午五點,因他第一站要到香港,在老法師講經(jīng)時謝恩。果然,黃居士于六月九日下午四時五十分往生。足以證明古大德于往生傳記所記載,真信切愿,三年念佛決定往生之語,真實不虛。
老法師于講席中說,黃忠昌居士在關(guān)房中讀誦《無量壽經(jīng)》,念阿彌陀佛,真正放下萬緣,兩年十個月預(yù)知時至,自在往生。他信愿堅定,厭離娑婆,念佛三年功夫成就,舍棄壽命,蒙佛接引,自在往生,證明彌陀大愿真實不虛。
黃忠昌居士為后人留下“發(fā)愿文”以及“止語的好處”。凈業(yè)學(xué)人,可資借鏡,獲益良多,摘錄其要,以饗學(xué)人:
“止語的好處”:一、真正做到“善護口業(yè),不譏他過”,使自己能盡最大的努力修好十善業(yè),積累往生的福德資糧。(注:亦防止損福,避免災(zāi)禍。)二、能夠避免犯破六和敬,破壞正法道場的重罪。(注:《易經(jīng)》云“吉人寡語”,雜心閑話緣于貪瞋癡慢,多言者心不在道,未真正生起了生死出三界之心。)如果是真正的修道人,心里常存慚愧,一定會珍惜光陰,把精力用在聽經(jīng)、講經(jīng)、看書、念佛、拜佛。三、能夠提升自己的忍辱功夫。(注:止語可練就自己樣樣忍耐,克服煩惱,慢慢做到不見他人過,只見自己過,不為外境所轉(zhuǎn)。)四、能夠提升自己的誠敬心,能夠得到佛菩薩更大的加持。誠敬心多一分則多消一分罪,多增一分?;郏嗟梅鹌兴_的一分加持。五、能夠提升自己的警覺心。(注:止語能幫助察覺自己煩惱習(xí)氣、毛病過失,并加以控制和改正。)六、能夠比較有效的保護自己的清凈心。(注:避免雜心閑話,幫助精進修行,心??侦`,愈加清凈,愈有智慧。)七、能夠更好的學(xué)習(xí)隨緣度日。(注:更加老實,沒有意見,隨緣度日,心平氣和,伏住煩惱。)八、能夠放下種種恩怨。(注:保持平等心,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一切人。)九、能夠增長謙卑、恭敬的心。(注:放下貢高我慢、自以為是,感到自己微不足道,增長謙敬之心。)十、不提供機會讓人與自己談話,也減少了別人造業(yè)的機會。(注:亦防止他人煩惱現(xiàn)行,障礙自己正常修學(xué)。)十一、止語其實是在享清福。止語久了的人,會覺得說話是很麻煩、很辛苦的事,請他說話他會感到很不愿意,也很不自然。
黃忠昌居士留給世人的這篇“止語的好處”,正是《無量壽經(jīng)》經(jīng)文“善護口業(yè),不譏他過”的最佳注解,深值我等凈業(yè)學(xué)人效法學(xué)習(xí)。
最為感人至深的,是黃忠昌居士的身教。胡小林老師曾經(jīng)在印光大師十念法之問題討論中,回憶起向館長所講述的兩則故事。在念佛的過程中,有一位天津的女居士誣告黃忠昌對她非禮,向館長明辨是非,沒有聽信謠言。不料有一次,在念佛出班后,這位女居士當著眾人的面,來到黃忠昌面前啪啪搧了他兩耳光子。當時向館長站在旁邊,看到黃忠昌不為所動,眼皮垂簾,還在那兒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像沒有被打一樣。聽聞此事,胡小林老師感動的說,這就是往生的樣子!
在信德圖書館用齋是自助餐的形式,同時播放老法師宣講的《無量壽經(jīng)》。有一次,黃忠昌居士用餐盤打好飯后,就坐著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突然這位女眾走過來,嘩啦一下,就把黃忠昌的盤子從桌上掀到地下,還破口大罵。黃忠昌二話不說,拿著掃桌子的掃帚,把飯掃起來,連菜帶飯又掃到托盤里,起來以后一邊吃,一邊觀看老法師講經(jīng),如同什么事情都沒有發(fā)生一樣。胡小林老師說,這種身心清凈,如如不動的功夫,就是我們學(xué)習(xí)的榜樣和標準!
黃忠昌居士所說的和他所做的,是完全相符的,其忍辱功夫和上海下賢老和尚如出一轍。多年前,電工無理強行收費,還打了賢公兩個耳光,賢公說:“忍忍算了,能忍就心里安生。他打了算是給我抓癢哩,唾沫吐到臉上當是洗臉啦。跟人不爭高論低,就沒煩惱,忍者自安!”此言如今讀起,仍令人感動至極?!?br/>
老法師:開吉法師這篇報告寫得好,都是事實。凈土法門最難得的,是觀音、勢至二大菩薩為我們表法作證。我們讀經(jīng)文,看到這些感應(yīng),深深能體會得到,是給我們在現(xiàn)前這個世界動亂局面當中,如何學(xué)凈土、如何求往生,做了最好的榜樣。觀音菩薩的慈悲,特別是示現(xiàn)在忍辱波羅蜜當中,何以他們能忍,我們一般人不能忍,原因在哪里?他們是真信切愿,一心求生凈土,對外面的緣,無論是環(huán)境,順境、逆境;人事,無論是善緣、惡緣,全放下了,才能做到忍辱波羅蜜。海賢老和尚要是沒有放下,能饒恕這電工嗎?黃忠昌給我們示現(xiàn)同樣的境界,他要沒有放下,能饒恕這些惡作的人嗎?
這是我們要明了的、我們要學(xué)習(xí)的,這些毀謗的人、侮辱的人、動手打人罵人的人,在學(xué)佛人的心中,全都是善知識。就像忍辱仙人(釋迦佛的前身),遭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不但沒有怨恨,而且還發(fā)愿告訴他,我將來成佛一定第一個來度你。釋迦成佛了,第一個得度的?陳如尊者,他就是過去那一位歌利王。佛說話算話,沒有妄語,一定兌現(xiàn)的。不但沒有怨恨,心里面還感恩,為什么?這是來考試的。你不是修忍辱嗎?看你能不能忍。關(guān)關(guān)都能通過,說明你真修行。為什么要實驗?不實驗可不可以?可以。實驗更好,為什么?示現(xiàn)是表法給那些道心不堅固的人,還沒有完全回頭的人,提醒他們,警惕他們,幫助他們向上提升。于是這是作證轉(zhuǎn),三轉(zhuǎn)法輪當中最妙的方法,表演給你看,確實沒有起心、沒動念。
我們在學(xué)習(xí)課堂里,常常提醒同學(xué),也提醒自己,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總不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就全包括了。能在這個境界里面不執(zhí)著,這就是阿羅漢;不分別,這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功夫圓滿了,達到佛的境界了。所以順境好事、逆境好事、善緣好事,惡緣也是好事。好事是什么?平等。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zhí)著,這是好事。不接觸,不接觸不算數(shù),為什么?沒有通過檢驗。接觸是通過檢驗,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從早到晚遇到的一切人、一切事,能不能像海賢老和尚,能不能像黃忠昌。黃忠昌這個表演好,一盤飯菜打到地上了,掃起來之后還把它吃掉,不是去丟掉,吃掉,這就是忍辱波羅蜜。我們設(shè)身處地想一想,我們遇到了能不能做到?他心里若無其事,人家罵他,一句話不回,打他不還手,這樣的行持別人看在心里,真正修行人能不佩服嗎?能不感動嗎?他在那里表演自行化他,自行,忍辱波羅蜜達到什么境界;化他,令人聽到、看到感動,回過頭來反省自己,這叫真懺悔,佛菩薩攝受,佛菩薩贊嘆,這是我們應(yīng)當學(xué)習(xí)的。
菩提道上觀音、勢至沒有離開我們,時時刻刻在照顧,我們自己要有信心,不能因為小小贊嘆,得意忘形,貢高我慢,受了一點委屈冤枉就灰心了,這錯了,那禁不起考驗的。希望我們要了解,認真學(xué)習(xí)。
古語有云:“正旦放生,示有恩也”。說到放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再后來,放生逐步演變?yōu)榉鸾痰囊环N積累功德的善舉。時至今日,人道主義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旋律,為求生存宰殺其他生物無可厚非,這是萬物生存的至高法則,但作為被稱為萬物靈長的人類,也已逐漸開始尊重世間生命的可貴,放生也開始變成一種較為平常的從善行為。
放生,本意是好,但結(jié)果卻不常常盡人意。無獨有偶,曾有相關(guān)漁政部門放生極具殺傷力的巴西龜,險些對其他物種造成威脅;還有海南三亞某文化旅游區(qū)內(nèi)以放生點作為撈金利器,對各種國家保護動物明碼標價。這些不考慮后果的無知之舉和借善心大發(fā)橫財?shù)牟涣x之舉都已經(jīng)讓放生這項充滿了人性和大愛的舉動變了味。
不是所有的動物都適合重歸自然,看似簡單的放生行為更需要縝密嚴謹?shù)那昂笏紤]。否則,你的善舉,可能把它們送進另一條死胡同,因此放生并不像看起來那么簡單。放生應(yīng)該具備嚴格的條件,不僅要求放生者具備寬厚的仁慈心,能夠選取合適的放生地,對被放生的動物更是有嚴格的要求,它們要足夠健康,更重要的是野外生存的能力。
有的動物本就屬于家養(yǎng)動物,卻被當做行善的工具放歸野外,任由放生者的一廂情愿讓其回歸自然,結(jié)果便是禽獸把它們送進了墳?zāi)?。還有一部分動物淪為賺錢工具,反而是“二次”傷害。中國平均每年放生2億只小動物,據(jù)外媒不完全統(tǒng)計,有超過五成的動物屬于“二次以上放生”,這樣就是說,有多半的動物在你送歸自然后有鬼使神差般地回到了動物供應(yīng)商的手里,放生被演變成了赤裸裸的形式。
一切的善舉皆應(yīng)建立在和諧共處的基礎(chǔ)上,我們?yōu)榈氖蔷S持生態(tài)平衡、物種平衡,而不是心血來潮的“大赦天下”,否則本是造福生靈的善舉就會被演繹得變了味兒!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