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入中國已經(jīng)兩千多年了,而且持續(xù)時間很長,所以很多人都在修習(xí)佛教。原因是今天修行佛法的人有福了,所以他們不容易跌倒,上一層樓就好了。即使因緣很深,也可以轉(zhuǎn)福為福,至少可以逆來順受。圓滿的佛法,使命運有波折的人得到一種加持,使貧窮卑賤的人得到一種尊嚴的證書,可以克服一切苦難,可以拯救苦惱的眾生脫離苦難。
所以佛教是解決命運不好的最好辦法。如何破解:
一:培養(yǎng)幸福感。
大渡口供養(yǎng)孝順的父母、老師或姻親,照顧他們的妻子和孩子或尊重他們的丈夫,使所有用品不可或缺。好讓我們改變運氣,證明天倫之樂的命運。
(2)捐錢捐物給急需和貧困的人,讓我們改變不富裕的命運。
(3)為有迫切需要和貧困的病人捐款捐物,或有能力照顧他們。以便我們能夠改變慢性病和不健康狀況的命運。
(4)修橋、修路、建亭、造塔、建廟,凡是我們的親人、朋友乃至大眾所要求的,只要是合法的,都給予幫助,使我們能改變運氣,得到各種祝福。
(5)如果貧窮難以給予,可以參考《貧窮的人有七種布施》,這樣可以改變貧窮的命運。
(6)要盡力做好一切善事,要遠離一切惡事,這樣才能改變一切不如意的命運。
(7)宣傳為他人做好事的好處,學(xué)習(xí)善法的妙用,更快改變命運。
二:培養(yǎng)智慧。
(1)深入學(xué)習(xí)佛經(jīng),使我們擁有日常生活的智慧和智慧,從而從智慧和智慧中改變工作的無序,改變命運。
(2)念、誦、印、制大乘經(jīng)典,使我們得功德,從無量功德中改變命運。
三:固定外觀和聲音。
(1)在我們的世界里,眾生都執(zhí)著于名利。好看的長相,好聽的聲音,讓每個人都開心,每個人都愿意親近,都愿意支持。父母出生的現(xiàn)階段是由于過去的業(yè)力。但是你可以通過修煉改變氣質(zhì),從好的氣質(zhì)改變命運。
(2)對所有人都要坦蕩,坦蕩的心是因,挺拔的身材是果。看到我們很有氣度,大家都愿意親近支持。我們從廣闊的頭腦中改變我們的命運。
(3)要有耐心,要溫柔。包容和溫柔是因,美麗的外表是果??吹轿覀冃愿窈?,大家都愿意親近支持。我們從良好的性格中改變命運。
(4)要用聲音贊美別人的長處,關(guān)心別人而不告訴別人我有什么不好,要經(jīng)常說好話,這樣才能得到好的報應(yīng)。人們常說,一句好話是因,一副好嗓子是果。大家看到我們關(guān)心別人,經(jīng)常說好話,都愿意親近和支持。我們通過建立良好的關(guān)系來改變命運。
多念經(jīng)、抄經(jīng)、誦經(jīng)、念佛、供僧、印經(jīng)、放人、布施、修廟、侍奉父母、打坐、在道場做義工,都可以提升加持。念佛名和大悲咒,念誦大乘經(jīng)《心經(jīng)》《金剛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地藏經(jīng)》010-《普門品》33000《藥師經(jīng)》《法華經(jīng)》
放生說法:將心比心放生說法:將心比心
生命對人類只有一次,對所有有情眾生也僅有一次,可見,生命對眾生是何等的重要。有生,必然有死,死雖必然,但,貪生怕死卻是凡夫眾生的基本心理表現(xiàn)。
在我們共同賴以生存的地球,人類似乎操縱著其他眾生的生殺大權(quán),我們可以隨意對一個生命宣布死亡,不管對方是否愿意,我們又足夠的理由和手段將其置于死地,而且沒有憐憫、沒有同情……假如這個世界存在著比人類更強大的生命,對人類也可以亂捕亂殺,那么,可以想想,我們就真的該死嗎?我們可以找出一萬個不該死的理由。
人類對鬼神的敬畏,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對死亡的恐懼與無奈,中國是雜信民族,對眾多被賦予神秘面紗的鬼怪神仙的信奉中,“免死”總是第一位的。對大自然的敬畏,也是源于大自然賜予人類災(zāi)難死亡的無助。民間就流行著“好死不如賴活著”。
佛教基于慈悲的理念,這一理念是貫穿所有眾生的,并不是人類所獨享,戒殺放生則是慈悲理念最直接的體現(xiàn),我們說自己有慈悲心,反映在我們行動上就是戒殺放生,否則,我們的慈悲心是個什么樣子呢?
放生的方式有很多,誤區(qū)也不少,其實,將人類之心去比其他眾生之心,誤區(qū)原本是不存在的。有人認為,我們放生,又會被其他人捕獲。那么,我們可以想想,我們患病時,為什么要積極救治?反正總要病的,就不要治了。再者,死得其所總是令眾生滿足的。也有人認為,環(huán)境污染很重,放生的生命也無法存活。那么,我們可以想想,我們同樣生活在這污濁的世界,有人想盡早結(jié)束生命嗎?再者,有機會回歸自然去死,總比被綁縛著遭刀砍斧剁令眾生欣慰。放生當(dāng)中的許多“誤區(qū)”,其實是一種借口,有一點可以肯定:人不去殺生,不會馬上死;不去吃肉,不會馬上死。放生是我們慈悲的心愿,我們把即將赴死的生命救度下來,哪怕只給它們一絲生的希望,哪怕只給它們很短暫的生的日子,最起碼使生命避免了被扒皮剝鱗、絞成肉末、油煎火燒的厄運,避免了被屠殺時面對劊子手的恐懼。當(dāng)我們患病時,懇求大夫,不惜花費巨資來延續(xù)我們的生命,盡管變成植物人,也同樣盡量去延續(xù)生命。
其實,人類不希望的,一樣是眾生所不希望的;人類所希望的,也一樣是眾生所希望的,而對生的渴求,對死的恐懼,完全是一樣的。生命的形式不盡相同,生命的價值卻是極其相同的。
我亦凡夫,人都說:凡事將心比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在戒殺放生上,一樣如此。我常見離水之魚的無助掙扎,我也常見得水之魚的騰躍歡欣,就放它們一條生路吧!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