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場很主張大家做幾件事:第一件事多放生;第二件事多聞法,聞正法,聞了正法你才有智慧,有智慧你才會超出生死輪回。通過多放生可以得到我們想求的財富自在、智慧、健康長壽。所以我們不妨多一點放生,這個是非常好的事。為什么呢?我們放生要拿錢出來買,這個是財布施。財布施是因,財富自在就是果。
放生一定要對著眾生念《放生儀軌》,這就種了一個解脫的種子在里面。眾生聞了法之后它第二世就有機會轉(zhuǎn)人身,得到解脫,很重要。這是法布施,法布施是因,智慧就是果。
你千萬不可以說:哪個法師說我身體不好,我要放三十萬條生命,趕快去菜市場買,倒下河就算了,這樣就搞錯了。一定要對著它念《放生儀軌》,而且要如法地念,不可以法師在大殿念《放生儀軌》,那些放生的東西擺在很遠的地方,這個作用就差很遠了。一定要給眾生聞到佛法,這樣才是。你不要以為畜生道它不懂,你給它八識田種下種子,它就有機會解脫。
有一位法師他出家之后,《妙法蓮華經(jīng)》前半部他看一遍就可以背得出來,后半部他讀了三年都背不到。他就問他的師父:怎么會這樣呢?
他師父入定觀察告訴他:你前世是一頭牛,住在這間寺院的山腳下。有一天,農(nóng)歷的六月六,法師就將藏經(jīng)閣的經(jīng)書全部拿出來曬太陽,怕給蟲蛀了。剛好那頭牛沖進這間寺院,它看到好多經(jīng)書,就聞經(jīng)書,那頭牛剛好聞的是《妙法蓮華經(jīng)》。而且很巧剛好有一陣風吹過來,書一頁頁地翻過去,剛剛翻了一半,它就聞到一半,主人來將那頭牛拉走了。
那頭牛以此福德因緣就死了,脫離了畜生道以后它就投胎為人,而且有這個機緣,今生他就出家。而且他前生用牛鼻聞了一下前半部分,今生他看一遍就可以背出來,后半部分他就讀來讀去都不記得。所以這個是很重要的,你種小小的因就有很大的果報。所以放生的時候幫它們種這個小小的因,一定要祈求:希望它們快速地脫離畜生道,可以快速地得人身,聞正法,得解脫。這樣對著它們念就好了。這是法布施。
一定要買那些如果我們不買來放,別人就拿來殺的眾生,這樣放生是最有效果的。因為貪生畏死,一切眾生都是這樣的,如果它差不多要死,我們將它買來放了,這個是無畏布施。無畏布施是因,健康長壽就是果,所以要如法放生。但是一定要注意,如法放生很重要的。
道場不太主大家放鳥,為什么?現(xiàn)在的人為了賺錢,做生意不顧一切,那些鳥從哪里來的?有兩種來源:一種是人工養(yǎng)的,這些放出去就死了,你不是放生而是放死。一種是去到湖南、廣西那些地方,拿一個很大的網(wǎng),到晚上罩住整片樹林,然后拿著手電筒周圍照,那些鳥都很驚慌,飛飛飛,一網(wǎng)就打盡了。之后就運回廣州,廣州又送回東莞,在路途中間,為了你放一只它就死了三只,這樣就沒那么好了。因此不太主張別人放鳥,除非你見到別人剛好抓到一只鳥,馬上把它買來放掉,這樣就好,所以不要注重表面形式上的東西。
而且放生一定要放有活力的東西,那條魚快要死了你都買來放生,不用你放它都會死了,所以買一些有活力的放。而且最好沒有什么分別心,你去到市場,見到什么就買什么,這樣就比較如法。
另外一個方面,要放在一定是適合它生存的環(huán)境。如果將淡水魚倒進海里它就會死;將山龜放進水里它也會死;水龜放在山里它也會死。烏龜很怕蚊子咬,蚊子和龜是天敵,蚊子咬龜一口,這個龜馬上就會死;同樣龜死后磨成粉,你拿火柴點燃一點點,那些蚊子就全部跑光了。所以一定要放在適應它生存的環(huán)境。
好像東莞的東江河,全都是用石頭砌起來,砌得很整齊,你買一點黃鱔魚去放,好不好呢?這個東江河的河底很深,邊邊全部都看不到底泥,它不可能鉆得很深,放下去它就會死了。這樣就不好了,一定要河兩邊有土,它可以有地方鉆,這樣就好,適應它生存的環(huán)境。
說這些,就是提醒地藏道場的道友,地藏法門是心地法門,我們要改運,要成佛,都要靠地藏菩薩的加持力,也就是他力。而惡道眾生得解脫,也要靠他力,這個他力,不僅是諸佛菩薩的救度,還要靠佛弟子們布施的福德因緣。
南無本尊地藏王菩薩摩訶薩!
放生還是放死:提倡以護生和素食代替放生近兩年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在佛菩薩圣誕日到來之前總會在《聯(lián)合早報》等報章媒體上刊登廣告,提醒大家“以護生代替放生”、“以素食代替放生”。一段時間下來,得到很多信眾的理解和支持。
當然,對于我們的倡議不以為然者亦有之,持懷疑態(tài)度者亦有之,反對者亦有之。對于一項行之千百年的傳統(tǒng)行為的改變,人們總會有這樣那樣的意見和看法,這都很正常。在此,我認為有必要對目前的“放生市場”和放生行為進行分析,并理性、客觀地告訴大家,在當今社會環(huán)境下、在新加坡我們提倡以護生和素食代替放生的原因。
佛家自古都有好生之德,佛教徒在佛菩薩圣誕日舉行放生儀式是兩千多年來佛教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之一,并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放生”行為本身也凸顯了一種積極的生態(tài)觀、自然觀,有著注重動物權益、維護動物福利的積極道德意義。但是,隨著放生隊伍的不斷壯大、放生人數(shù)的大量增加、放生頻率的日益密集,量變引發(fā)了質(zhì)變,堪稱“道德”行為的放生,卻產(chǎn)生了事與愿違的“不道德”的“殺生”后果,“好心干壞事”,著實是一件令人尷尬又值得深思的事。
為什么要放生
說到放生,人們總以為是佛教特有的傳統(tǒng),大多數(shù)人的觀念中,佛家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最根本的一條便是不殺生,并且還要放生,而“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佛教俗語更是家喻戶曉。佛教的《梵網(wǎng)經(jīng)》中也可讀到“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yè)”這樣的經(jīng)文,這其實是告訴我們,不殺生、放生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我們的慈悲心。
其實,道家的重要典籍《列子·說符篇》中也有放生的記載:邯鄲的老百姓在正月初一向簡子獻上斑鳩,簡子很高興,豐厚地獎賞他們。幕僚問他為什么這樣做,簡子說:“正月初一放生,顯示對動物的恩澤?!?br/>
盡管佛道兩家的放生行為建立的理論基礎不同,但是同樣都表達出一種對生命的尊重,對養(yǎng)育人類的自然的感激之情,也對人類自身道德行為提出規(guī)范和要求,尤其是漢傳大乘佛教已經(jīng)把放生設定在體現(xiàn)戒律精神和慈悲心、菩薩行的高度上。當然,在西方文明中,也不乏類似的思想。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ImmanuelKant)曾說:“人類如果不想窒息自己的情感,則人必須要以仁心對待動物,因為對動物殘忍的人對人也會變得殘忍。我們可以從人對待動物的態(tài)度上來判斷他的心。”
放生的現(xiàn)狀
放生本來是一樁功德無量的好事,但是在缺乏指導、缺乏對動物基本生存條件的認知、缺乏科學的放生知識的情況下,一味地追求形式、追求功德、甚至追求熱鬧,我們很多人的放生反而變成殺生。而與此同時,放生市場不斷擴大和放生活動的規(guī)律化也直接催生了放生行為的商業(yè)化。
任何一個市場的關系如果簡單地說,其實是供與求的關系,有人需要鳥來放生,便有人使盡一切手段去捉鳥。由放生而捕捉,再放生而再捕捉導致的惡性循環(huán),使得今天的放生活動百病叢生,積弊難除。其實,這種情形在《列子·說符篇》中記載的那個小故事中也早已提到了。簡子說正月初一放生是尊重生命,示以恩德。但他的幕僚卻說:“老百姓知道你要放生,所以爭著捕捉它們,因捕捉而殺死的動物就更多了。你如果想要它們存活,不如禁止老百姓捕獵。捕捉來了再放生,好處還不如壞處多呢!”
在今天,由于大規(guī)模的放生活動日益增多,放生這種本來神圣的行為便不可避免地和商業(yè)行為搭上了關系。
在新加坡,尤其是在衛(wèi)塞節(jié)及佛菩薩圣誕日前后,全國上下各個寺院庵堂幾乎都有規(guī)模不小的放生活動,大批量的放生需要大批量的購買,大批量的購買需要大批量的供應,大批量的供應需要大批量的捕撈,奇貨可居,甚至此時各種水產(chǎn)動物的價格也隨之上漲。于是有些團體甚至在衛(wèi)塞節(jié)前半月,甚至前一個月就給水產(chǎn)類或鳥類供應商預定了要放生的禽鳥魚鱉等動物,任由他們再下訂單或雇人去捕撈,只等佛菩薩圣誕日時舉行“放生”儀式。我想問問諸位,這樣的放生活動還有意義嗎?
當放生的弊端逐漸暴露后,有人把矛頭指向商人,責備他們唯利是圖、不擇手段。但是,商人逐利,何錯之有?反躬自問,難道我們自身,尤其是喜好“放生一族”的佛教徒自己難道沒有錯誤嗎?
除了放生活動的日益商業(yè)化外,更讓人詬病的是對所放動物生活習性、生活環(huán)境以及生活能力的漠視。常常出現(xiàn)的情形是:放生時敲敲打打、熱熱鬧鬧,放生后不久便尸橫遍野或尸橫遍江河湖海。
不久前,我們坐漁船去海上撒骨灰,當船家得知我們是居士林的修行者時,便對著我大發(fā)牢騷。他非常贊同居士林提倡的“新放生主義”,沒別的原因,他說跑海上幾十年,看了太多放生變殺生的悲劇。尤其是近幾年來有些人經(jīng)常帶領信徒舉行放生活動,而他們經(jīng)常把淡水魚放進大海里,把淺水處生活的螺螄丟進深海里,把沼澤龜和山龜也放進海里,每次告訴放生的帶領人這樣做不對,他們卻置若罔聞,而他們的放生隊伍一離開,海面上便白花花地飄著一大片死魚。老人家最后說,他現(xiàn)在懶得說了,“就讓他們造業(y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