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你的陰德積累到一定程度,所得的福報也必然有余。
這種福澤和福報是“有余”的。
不僅在當(dāng)世,甚至福澤你的子孫。我們看孔子的家族、范仲淹的家族都是這樣。
一個人如果主動宣揚自己的善行,其實就已經(jīng)是動機不純了。
如果做了點善事便大肆宣揚、沽名釣譽,使名譽超過了實得而浪得虛名,那么這種“陽善”,非但得不到福報,反而多遭橫禍。
積德和消罪,是一個道理。
善行不欲人知,意思是真正的德行,要暗地里積累和增長。而自己的罪惡要懺悔。
佛經(jīng)里講懺悔消業(yè)障,罪惡發(fā)漏出來,誠信懺悔改過,罪惡不但不會積累,反而會減輕,甚至慢慢消除。
罪行就是要讓別人知道,越多人知道越好。罪如霜露,太陽一出,什么罪業(yè)都消融。
曾國藩:“為善最樂,是不求人知。為惡最苦,是惟恐人知?!?/p>
曾國藩認為,做了好事不讓人知道,這是最大的快樂。這種快樂能升起人體的陽氣。
而一旦懷抱一顆功利心去做好事,做點好事就要別人知道、稱贊,這種人不是真正的善人,他的內(nèi)心也得不到真正的快樂。
何不發(fā)給朋友看看?
你若喜歡,給我點個好看唄
寧德哪里可以放生,寧德放生組織聯(lián)系方式,自己買魚放生算功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