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稱名: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念三遍)
2、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在佛前求懺悔。(念三遍)
3、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傍生。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念三遍)
4、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念數(shù)遍)
5、放生:希望你們,被放以后,獲盡天年。臨命終時,乘佛愿力,往生極樂。(念三遍)
6、回向: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fā)菩提心。往生安樂國。(念三遍)(結(jié)束)
佛教慈悲為懷、戒殺護生、眾生平等的理念在藏區(qū)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宣說,放生、護生的思想不僅被藏族信眾認(rèn)可與接受,同時這一佛教思想也逐漸成為藏族人日常生活中踐行與遵守的行為理念。
2月15日,農(nóng)歷正月初八,拉卜楞寺舉行一年一度的"放生節(jié)"佛事活動。放生在藏語中稱為"策太爾",即:將牧畜放生祭獻給財神之意(所以這天也叫"財神節(jié))。佛教提倡不殺生,但在雪域高原,由于海拔和氣候,人們無法種植以農(nóng)為生。而只能主要靠牛羊馬為生,要做到徹底不殺生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常常有選擇性的將牛、馬、羊等牲畜放生。
放生節(jié)是拉卜楞寺"毛蘭木"佛事活動的內(nèi)容之一,是各種行善活動中的一種。"毛蘭木"即祈愿和向往,是對幸福、江北、健康的渴望。這是僧俗共同的心愿。它表達了僧俗眾生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的追求,對理想世界的憧憬,反映出藏族群眾的人生觀、宇宙觀、價值觀。
早晨,"圖丹佛殿(宮)"院(放生院)里熙熙攘攘,人來人往,僧人供起巨幅財寶天王唐卡,供僧俗朝拜。接著將事先準(zhǔn)備好的牲畜牽出,由主持者莊重地將凈水灑在它們身上,脖頸上系上象征放生的五色幡條,再把它們放出大門,以后任其自由轉(zhuǎn)游于山間草野,自生自滅。人們見其不僅不加害,反而無不對其表示親近和保護。隨后,童僧們跳起法舞,著名的"道德爾"樂隊進行演奏。整個活動莊重而祥和,周邊群眾身穿節(jié)日盛裝參加活動,外地游客也紛至沓來。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