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任何一個有性命的個別,均好生怕逝世,自有其求生的本能。損傷的牲口還是性命,放於田野自有其求生之道,若沒有幸逝世亡,還逝世於大自然中,遠勝於被宰殺煎烤而逝世吧!再換一個角度想,假如您今天是受傷殘廢的物類,有些人想救您,但卻一旁有些人阻止說救還未必會活,您痛恨沒有痛恨?說這類話的人要謹慎,阻止人們放生就等於殺生,勸君萬萬沒有要無端指責,阻止他人放生的善舉。
《阿彌陀經》
問:阿彌陀經是一部如何的典范?
答:阿彌陀經,乃統(tǒng)統(tǒng)圣凡是同建之道。亦決于現生了脫之法。文雖顯略,義極宏深。古德欲人皆建習,以故列為日課。
諸大乘經,皆以實相為體。所說諦理,了無軒輊。若論機宜,則于無軒輊中,大有軒輊。以統(tǒng)統(tǒng)諸經所說秘訣,皆須自力修習。以致斷惑證真,方有了存亡分。凈土三經所說,則博地凡是夫,以堅信愿,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兼以諸惡莫作,眾善推行。雖具惑業(yè),亦可仗佛慈力,帶業(yè)往生。此則統(tǒng)統(tǒng)諸經之所未有,乃如來普令統(tǒng)統(tǒng)若圣若凡是,同于現生,得出六趣輪回之大秘訣還。而阿彌陀經,文略義豐,普透群機。其為好處,窮災難宣。以故自佛說此秘訣以來,往圣先哲,大家趣向。千經萬論,到處指回。有緣逢者,祈勿錯過,則幸甚。(三編卷四阿彌陀經文言表明題辭)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