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
釋教把觀世音形象塑造得很肅靜,既崇高,又慈愛,給人以可敬可親的感到。據(jù)《丹青普門品》中刻畫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三身”,以白衣觀音的形象,最使人畢恭畢敬。這尊像別名“大白衣”、“白處觀音”。因其身穿白衣,又在白蓮當(dāng)中,因此就其服飾名為“白衣”,就其住處名為“白處”。白衣顯現(xiàn)圣潔、淳凈的菩提之心?!洞笕战?jīng)疏》說:“半拏啰嚩悉寧,譯云`白處`,以此尊常在白蓮花中,故以為名……白者,便是菩提之心。住此菩提之心,便是白住處還。”
《觀世音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jīng)》也是有如許的說法:"若造像觀音,坐華屋,著五色衣,胡跪合掌,面向佛看,聽佛說。下作毗陀,天女互跪坐,手奉花冠,著白衣,上向菩薩?!贝┌滓露牱鹫f法,用以示意聽眾心腸純潔天真和對佛的愛崇。
《咸淳臨安志》紀(jì)錄:“晉天福四年,得奇木刻觀音大士像。錢忠懿王夢白衣人求治其居,王感悟,即其地建天竺看經(jīng)院。白衣本毗天陀女,而俗人名為白衣觀音?!边@位托夢于錢忠懿王的觀音菩薩,就是身穿白衣。洪皓正在《松漠紀(jì)聞》中,還說到觀音菩薩穿白衣,并說長白山是白衣觀音的居處。雖然有些生拖死拽,但說了然釋教信徒的一種心理:以為觀世音菩薩及其服飾、住處全是圣潔無瑕的。
因為佛教徒對白衣觀音的愛崇和敬佩,所以人們塑造了大批的白衣觀音像,民間還用絲線正在織物上刺繡觀世音像。唐朝的刺繡工藝高度發(fā)達,并遍及應(yīng)用于繡佛像和佛經(jīng)。正在《白樂天集》中,記有繡佛三事:一繡謝天謝地,金身螺髻,玉毫紺目;一繡救苦觀音菩薩,長五尺二寸,寬一尺八寸,白衣飄忽,精神抖擻;也有一幅還是繡謝天謝地,武藝加倍成熟,臻于化境。武則天當(dāng)權(quán)時,曾命令建造織成錦及刺繡佛像、觀音菩薩像四百余幅,分送各個寺院及鄰國??梢娖鋾r由官方到民間,由空門到世俗,對佛和觀音菩薩是若何崇敬,還可見觀音白衣形象的傳播是多么遍及。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