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樸初 惟我大師,乘愿再來,凈土法門,應(yīng)機宏開。 五部九卷,妙宣深蘊,能于難信,廣生正信。 龍門大像,曠古神工,賴公檢校,人天永崇。 行愿既圓,隨緣示寂,千三百年,塔留香積。 寂而常照,星曜東方,法然繼起,宗風(fēng)丕揚。 四色之蓮,七寶之樹,法音宣流,甘露普注。 善信億萬,同具至誠,六時佛號,千載祖庭。 爰結(jié)勝因,爰興盛會,憶念師恩,永矢弗墜。 伽藍斯辟,塔波斯修,海潮迎像,天風(fēng)送舟。 兩邦云仍,俱會一處,永敦夙好,同遵祖武。 我作此偈,贊古贊今,南山東海,長耀明燈。 公元一千九百八十年四月十四日 趙樸初頂禮敬撰并書 載1980年5月中國佛教協(xié)會編《善導(dǎo)大師圓寂一千三百年紀念集》 |
中國佛教史概說:第十四章 遼金的佛教 第十節(jié) 金代佛教的特色
金佛教在內(nèi)典的研究方面,著重華嚴;實踐方面,則以禪為主體。燕京的禪宗寺院很多,尤其出了一位萬松行秀(西元一一六六─一二四六年),禪宗的教勢,更為隆盛。行秀是曹洞青原下二十三世的法嗣,他一面立足于華嚴的教義,吸取儒者的諸子百家之說,以佛教為基調(diào),抱持三教融合的思想,著有《從容錄》;門下出有從倫、福裕、李純甫、耶律楚材等,成名于金末元初佛教界及思想界的人物很多。
李純甫,號屏山,初攻儒學(xué),后信佛教,特別優(yōu)于華嚴之研究,亦以佛教為中心,論述三教融合的思想,在其所著《鳴道集說》中,明確地表現(xiàn)他的這種主張;那也是一部論破宋儒的排佛思想,宣揚佛法和啟導(dǎo)人心的著作。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