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产aⅴs精品无码,国产a集黄色视频,国产精品无码A∨精品,国产精品高清色

崇明代放生的魚去哪買
分類: 城市分站 熱度:831 ℃

  新搜集的十六篇王陽明佚詩文考釋

  作者:錢明

  1、《象棋詩》(成化十五年)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yán)親一旦丟。兵卒墮河皆不救,將士溺水一齊休。車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流。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

  原載清褚人獲《堅瓠首集》卷一《棋落水》,由諸煥燦先生提供。諸氏《心學(xué)大師王陽明》(中國文學(xué)出版社2004年版)一書題為《哭象棋詩》,后改今名。諸氏還把此詩的寫作年代,定在陽明八、九歲時,據(jù)此,此詩當(dāng)是目前所知的陽明最早之詩篇。

  2、蘭亭次秦行人韻(弘治十五年)

  十里紅塵踏淺沙,蘭亭何處是吾家?茂林有竹啼殘鳥,曲水無觴見落花。野老逢人談往事,山僧留客薦新茶。臨風(fēng)無限斯文感,回首天章隔紫霞。

  錄自吳艷玲《一代心學(xué)大師的思想起點和精神歸宿——解讀〈王陽明全集〉失收詩二首》(《廣州大學(xué)學(xué)報》2004年第7期,頁31)。據(jù)吳氏說,該詩系《歷代詩人詠蘭亭》(新華出版社2002年,頁62)的編者之一鄒志方先生從天津圖書館所藏的清代紹興人沈復(fù)燦的《山陰道上集》(三十四冊,不分卷,清嘉慶間稿本)中抄錄的,而《山陰道上集》則引自陽明的再傳弟子張元忭的《蘭亭遺墨》(按:《蘭亭遺墨》現(xiàn)已失傳)。王陽明另有《尋春》一首,作于弘治十五年,詩云:“十里湖光放小舟,謾尋春事及西疇。江鷗意到忽飛去,野老情深只自留。日暮草香含雨氣,九峰晴色散溪流。吾儕是處皆行樂,何必蘭亭說舊游?!?(《王陽明全集》,頁663)從內(nèi)容及意境上看,兩詩當(dāng)作于同時,即弘治十五年春。然據(jù)《陽明年譜》載,弘治十五年八月,陽明疏請告,“遂告病歸越,筑室陽明洞中,行導(dǎo)引術(shù),久之遂先知?!髂晁煲萍插X塘西湖,復(fù)思用世”(同上,頁1225—1226)?!赌曜V》將陽明告病歸越的時間定在弘治十五年八月,恐有誤。這兩首詩都與蘭亭有關(guān),從中似能體會到陽明生前自尋墓地于蘭亭鮮蝦山的悠悠情思。

  3、《西湖詩》(弘治十五年)

  畫舫西湖載酒行,藕花風(fēng)渡管弦聲。余情未盡歸來晚,楊柳池臺月又生。

  錄自《王陽明謫黔遺跡》(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5頁)?!顿F陽陽明祠·陽明洞碑刻拓片集》將該詩篇名稱作“自書詩”( 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7頁)。陽明一生撰有數(shù)首有關(guān)西湖的詩詞,如《西湖醉中漫書二首》(《全集》第665頁)、《寄西湖友》(同上第673頁)、《南屏》、《移居靜慈寫懷》、《移居勝果寺二首》(同上第683頁)、《秋日飲月嚴(yán)巖新構(gòu)別王侍御》(同上第793頁)、《西湖醉中謾書》(同上第1067頁)、《四時望江南詞》、《西湖詩》(拙作《王陽明散佚詩匯編及考釋》,《浙江學(xué)刊》2002年第6期)等,其中撰于弘治十五年的《西湖醉中漫書二首》所敘景象和心境與本詩極為相近,故推知本詩亦當(dāng)撰于弘治十五年。

  4、《清風(fēng)樓》(弘治十五年)

  遠(yuǎn)看秋鶴下云皋,壓帽青天礙眼高。石底蟠蟂吹錦霧,海門孤月送銀濤。酒經(jīng)殘雪渾無力,詩倚新春欲放豪。勌賦登樓聊短述,清風(fēng)曾不媿吾曹。

  錄自《太平府志》卷三十九《藝文五》,康熙十二年刻本,光緒二十九年重印。該詩《太平府志》明嘉靖九年刻本及清乾隆十八年刻本均未收。據(jù)《陽明年譜》記載,陽明一生曾兩次赴蕪湖,一次是弘治十四年,奉命審錄江北,次年至蕪湖,賦詩《登蟂磯次草泉心劉石門韻》二首,錢德洪注曰:“二詩壬戍年(弘治十五年)作,誤入此(指正德十四年至十五年所作的《江西詩》)。”(《全集》第760頁)其中之第一首詩,康熙本《太平府志》錄于本詩之后。另一次是正德十五年正月,陽明赴召次蕪湖,滯留半月。比較《登蟂磯》詩,可推知本詩作于同一時期的可能性較大。

  5、《過靖興寺》(正德二年):

  隔水不見寺,但聞清磐來。已指峰頭路,始瞻云外臺。洞天藏日月,潭窟隱風(fēng)雷。欲詢興廢跡,荒碣滿蒿萊。

  錄自《祿江書院志》卷二《藝文》(見《中國歷代書院志》第5冊,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645頁)。據(jù)《祿江書院志》卷二《雜志》載:陽明“于正德間,以謫貶貴陽龍場驛,過醴陵,丙子(按:丙子為正德十一年,陽明離開龍場應(yīng)是正德四年秋,故此處有誤)秋返,寓靖興、泗洲二寺,講良知之學(xué),一時醴人士爭師事之”(同上第660頁)。醴陵、祿江(即淥水)、泗洲寺等地名,陽明詩中均有記錄(參見《全集》第690、718頁)。祿江書院原在湖南醴陵縣“城東,即今考棚朱子祠之右、訓(xùn)導(dǎo)署之左。背山面河,為宋、元、明學(xué)宮故址。乾隆初移建學(xué)宮。十八年,知縣管樂將學(xué)宮故址倡建為祿江書院”(《中國歷代書院志》第5冊第613頁)?!熬概d寺原在今書院東齋,建自有唐”,清道光九年,縣令陳心炳“移建書院,拓寺址為齋舍,徙寺于書院前左阜,名仍舊”(同上第614頁)。

  6、《游靖興寺》(正德二年):

  老樹千年惟鶴住,深潭百尺有龍蟠。僧居卻在云深處,別作人間境界看。

  錄自《祿江書院志》卷二《藝文》(見《中國歷代書院志》第5冊,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650頁)。鄒守益曾為此詩而作《和王伯安先生靖興寺原韻》(同上)。另外《祿江書院志》還錄有羅洪先的《游靖興寺》二首(同上第652頁),可資參考。

  7、《始得東洞遂改為陽明小洞天》(正德三年)

  群峭會龍場,戟雉四環(huán)集。邇覯有遺觀,遠(yuǎn)覽頗未給。尋溪涉深林,陟巘下層隰。東峰叢石秀,獨往凌日夕。崖穹洞蘿偃,苔骨經(jīng)路澀。月照石門開,風(fēng)飄客衣入。仰窺嵌竇玄,俯聆暗泉急。愜意戀清夜,會景忘旅邑。熠熠巖鶻翻,凄凄草蟲泣。點詠懷沂朋,孔嘆阻陳楫。躊躇且歸休,毋使霜露及。

  錄自《居夷集》卷二(嘉靖三年丘養(yǎng)浩敘刊,韓柱、徐珊③校訂)。上海圖書館所藏《居夷集》卷末載有馬紹基跋文,馬文最后記曰:“乾隆四十九年正月望后元和后學(xué)香谷馬紹基校于南寧府平塘分暑?!痹摃硎浊痧B(yǎng)浩《敘居夷集》文末還記有“甲寅十二月孫毓修謹(jǐn)注”十字。孫毓修于光緒三十二年前后任商務(wù)印書館高級編輯,1922年去世,故知甲寅即光緒十六年。說明《居夷集》上海圖書館藏本曾被馬紹基、孫毓修所珍藏。馬紹基不僅在跋文仲介紹了王陽明的生平,而且撰有詳細(xì)的較注,并分別根據(jù)《王陽明全集》和《陽明年譜》補錄了《赴謫詩》四首(《居夷集》附卷三,葉十)與《游金山寺》、《蔽月山》二首(同上卷二,葉二十四)。更重要的是馬紹基還校對出未被《王陽明全集》收錄的陽明佚詩一首(同上卷二,葉四)。經(jīng)核對,《全集》所錄《始得東洞遂改為陽明小洞天三首》(第695頁),《居夷集》題為“移居陽明小洞天”;《全集》不僅遺漏了本詩,而且還遺漏了“移居陽明小洞天”之詩題。永富青地認(rèn)為:這是由于錢德洪在編纂文集時,不小心把本詩的內(nèi)容與次首詩的題目一起脫落之故,以至使“始得東洞遂改為陽明小洞天”之詩題與“移居陽明小洞天”之詩文合為一體,導(dǎo)致張冠李戴的錯誤。從本詩的內(nèi)容來看,錢德洪有意刪除的可能性極小(《現(xiàn)存最古の王守仁の詩文集——北京上海兩圖書館藏の〈居夷集〉について》,《東洋の思想と宗教》2002年第19號)。此說甚是。

  8、《寄滁陽諸生》第一首(正德十一年)

  一別滁山便兩年,夢魂常是到山前。依稀山路還如舊,只奈迷茫草樹煙。

  原載嘉靖三十六年孟津序刊本《良知同然錄》上冊,現(xiàn)據(jù)永富青地《關(guān)于王守仁〈良知同然錄〉的初步研究》(《明清浙東學(xué)術(shù)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4年)移錄。據(jù)《陽明年譜》記載,王陽明從正德八年十月至翌年四月在滁陽,正德十一年在南京,九月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等處(《全集》第1236—1238頁),故按詩中“一別滁山便兩年”句推測,本詩當(dāng)作于正德十一年?!蛾柮髂曜V》在“至滁州”條下所記之孟源,乃孟津之兄。孟源字伯生(參見《王陽明全集》卷八《書孟源卷》);孟津字伯通,曾聲稱“愿闡師門同然之蘊,以波于江漢”(參見《東廓先生遺稿》卷四《陽明先生書院記》)。

  9、《寄滁陽諸生》第二首(正德十一年)

  歸去滁山好寄聲,滁山與我最多情。而今山下諸溪水,還有當(dāng)時幾派情。

  錄自嘉靖三十六年孟津序刊本《良知同然錄》上冊。

  10、《憶滁陽諸生》第四首(正德十一年)

  滁陽姚老將,有古孝廉風(fēng)。流俗無知者,藏身隱市中。

  錄自嘉靖三十六年孟津序刊本《良知同然錄》上冊。該詩前三首即《陽明全書》卷二十《山中示諸生五首》(《全集》第729—730頁)中所載的第二、三、四首。然《山中示諸生五首》之第一首是七律詩,后四首是五言絕句,上下體例不符,何以“五首”并稱?我認(rèn)為,之所以出現(xiàn)情況,是由于錢德洪在編輯時把前一首詩的詩名《山中示諸生》及詩的內(nèi)容(七律詩)與后四首五言絕句(詩名及其中之一首佚)混在了一起。也就是說,陽明所撰的《山中示諸生》僅為一首七律,而并非“五首”;《憶滁陽諸生》系五首五言絕句,其中之一即《良知同然錄》所載的這首佚詩,另四首則被《全集》錄于《山中示諸生五首》之后。若此說能夠成立,那么該五首詩皆應(yīng)屬陽明在滁州時所作;而從詩名來看,則當(dāng)撰于正德十一年陽明離滁州兩年之后。也就是說,以上三首佚詩當(dāng)撰于同一時期;錢德洪把《憶滁陽諸生》的另四首詩也算在陽明撰于正德八年的《滁州詩》中,恐屬誤記。

  11、《謫仙樓》(正德十五年)

  攬衣登采石,明月滿磯頭。天礙烏紗帽,寒生紫綺裘。江流詞客恨,風(fēng)景謫仙樓。安得騎黃鶴,隨公八極游。

  錄自《太平府志》卷三十九《藝文五》,康熙十二年刻本,光緒二十九年重印。該詩《太平府志》明嘉靖九年刻本未收,而《中國地方志集成》影印清乾隆《太平府志》本則據(jù)康熙本收入(見卷四十一《藝文詩》,第720頁)。據(jù)周忱《清風(fēng)亭記》載:明正統(tǒng)五年,蕪湖廣濟(jì)寺僧人修惠,遵周忱之意,建清風(fēng)亭于采石磯上,并作謫仙樓于亭之前,而肖李白像于其上?!皹穷瓭G,據(jù)采石之最勝,由是南北士大夫經(jīng)采石者,莫不登覽焉”(《太平府志》卷三十六《藝文二》)。然據(jù)《太平府志》,北宋大文豪蘇軾亦撰有《謫仙樓賦》,故知此樓至少在宋代就已被建,明正統(tǒng)年間當(dāng)系重建。謫仙樓又稱太白樓或采石樓,是蕪湖八景之一,后被焚,清康熙元年由太守胡念齋重修,今不存。從詩意分析,本詩作于正德十五年陽明因忠、泰之陷而被拒之蕪湖期間的可能性較大。

  12、《湖海集序》(嘉靖五年)

  蘿石董兄自海鹽來越,年已六十有八矣,出其舊日詩卷屬予為之?dāng)?。予不工詩,安敢序?第蘿石之心有丞丞者。君詩自三百篇,均寫忠君愛國纏綿悱惻之忱,而次及于山川鳥獸,君子所詔多識者。今觀蘿石詩,其于山川景物、草木鳥獸則多矣,言情之任則矣眾矣,當(dāng)于忠君愛國間求之則更上層樓矣。爰為敘之以歸之時,在丙戍孟夏朔日,陽明王守仁序。

  錄自《湖海集》卷首,清抄本,浙江省圖書館善本部藏。嘉靖五年,董澐(蘿石)離越返鄉(xiāng),故序曰“爰為敘之以歸之時”。董澐自嘉靖三年入室王門至五年離越返鄉(xiāng),前后算起來與陽明交往的時間僅三年左右,而陽明卻有次其詩九首、文三篇,其中的《守歲詩序》(亦撰于嘉靖五年,筆者已輯錄,見《未刊佚文匯編考釋》,《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8輯,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及本文為陽明佚文。陽明在《守歲詩序》中,對蘿石的“言情之任”尚頗有好感,所謂“多情風(fēng)雪屬三余,滿目湖山是舊廬。況有故人千里至,不知今夜一年除。天心終古原無改,歲事明朝又一初。白首如君真灑脫,恥隨兒子戀分裾”。而本序中卻向其提出了“當(dāng)于忠君愛國間求之”的殷切期望,據(jù)此似可看出陽明思想的兩重性。

  13、《贈芳上人歸三塔》(年月不詳)

  秀水西頭久閉關(guān),偶然飛錫出塵寰。調(diào)心亦復(fù)聊同俗,習(xí)定由來不在山。秋晚菱歌湖水闊,月明清聲塔窗間。毗廬好是嵩山笠,天際仍隨日影還。

  錄自崇禎《嘉興縣志》卷十九《藝文》(載《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91年,第765頁)。秀水,一名繡水,在浙江嘉興北,源出南湖,北入運河。后因水得名秀水縣,與嘉興同城而治,民國時與嘉興合并為嘉禾縣,后改稱嘉興。芳上人,未詳。陽明去嘉興,未見史志記載,故此詩可補《年譜》之缺。

  14、楹聯(lián)(正德二年)

  壯思風(fēng)云,沖情云上;和光春靄,爽氣秋高。陽明山人。

  王陽明手記拓片,原藏于貴陽扶風(fēng)山王陽明先生祠,現(xiàn)據(jù)《貴陽陽明祠·陽明洞碑刻拓片集》(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頁)移錄。拓片上分別錄有曹鴻勛、袁聞弟的題識:“舊藏陽明先生草書楹聯(lián),屬袁杏村方伯雙鉤一通,刊縣扶風(fēng)山先生祠中,以示學(xué)子。光緒甲辰八月濰縣曹鴻勛謹(jǐn)?!薄奥?lián)用黔產(chǎn)谷皮紙,是先生謫龍場時書。變化雄奇,別具作用,顧謂書法為小道耶。玉田袁聞弟敬摹并題?!笨少Y參考。另據(jù)《廣西名勝聯(lián)》載,該楹聯(lián)又名《王陽明題靖西鵝泉》。靖西鵝泉又稱靈泉,在廣西靖西縣城南鵝山下,泉不遠(yuǎn)處之龍?zhí)杜嫌芯薇瑸殛柮魉?,上刻王羲之“鵝”字,碑旁刻此聯(lián) 。然史志中并未有陽明到過桂西南邊陲小縣靖西的記載。故筆者推測,此聯(lián)始由陽明本人于正德二年書于貴州龍場,后由其門人于嘉靖七年抑或稍后刻于廣西靖西,《廣西名勝聯(lián)》所記不確。

  15、論歌詩(年月不詳)

  歌詩須會眾齊聲和歌者,以宣暢人心之和氣也。凡我百姓,無論老幼,俱要熟讀鄉(xiāng)約詩,家常無事;父子兄弟相與按法而歌,感動一家;良心稍镕大小邪念,莫切于此。若以歌詩為恥,何不思量:較之唱曲何如?今天下人未有不知唱曲者,何獨不肯歌詩?昔日堯舜也,曾賡歌;孔子也,與人歌。大帝大圣,豈不可法?凡我百姓,肯依吾言者,便是良善人也。

  錄自《虞山書院志》卷四《鄉(xiāng)約儀·歌詩》(載《中國歷代書院志》第8冊,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82頁)。原志未注明此文之作者,從說話的語氣及上下文分析,當(dāng)為王陽明對歌詩“舊法”的闡釋,是有關(guān)陽明音樂教學(xué)與思想的重要史料。虞山書院在蘇州常熟縣,始建于宋代,明萬歷年間被毀,后耿橘(字庭懷,號藍(lán)陽)來令常熟,予以重建,并主持編纂了《虞山書院志》。該志距陽明過世不遠(yuǎn),當(dāng)時尚有個別陽明門人健在,故其記載應(yīng)有相當(dāng)?shù)目尚哦?,但并不能排除編纂者根?jù)己意而摘述陽明言語的可能性。

  16、遺墨(年月不詳)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陽明山人書。

  錄自浙江慶元網(wǎng)。據(jù)該網(wǎng)站的張建平、朱立毅報道:此遺墨是2004年5月20日在浙江慶元縣大濟(jì)村發(fā)現(xiàn)的,經(jīng)該縣文史辦有關(guān)專家考證,此遺墨當(dāng)為明嘉靖年間該村名儒邀請王陽明到大濟(jì)游學(xué)時所題。此遺墨鐫刻于當(dāng)?shù)匾粦裘裾哪酒溜L(fēng)上,字跡如行云流水,蒼勁有力。整扇屏風(fēng)雖在“文革”中遭到破壞,但基本保存完好。大濟(jì)村位于慶元縣城東南2公里處,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hù)區(qū)。這個歷史上不足300人的小村莊,在宋仁宗天圣二年至宋理宗寶佑四年的230年間,陸續(xù)涌現(xiàn)出26位進(jìn)士,故有“進(jìn)士村”之美譽。然據(jù)筆者了解,當(dāng)時的各類史志文獻(xiàn)中,皆未有過陽明去慶元之記載,故此條姑以存疑為妥。

當(dāng)代佛教學(xué)者:方廣锠

當(dāng)代佛教學(xué)者:方廣锠

  方廣锠先生,1948年7月7日生於上海,江蘇邗江人。

  1981年畢業(yè)於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南亞系,獲哲學(xué)碩士學(xué)位。

  1988年畢業(yè)於同院世界宗教系,獲哲學(xué)博士學(xué)位。

  1982年~1988年,任助理研究員。

  1988年~1997年任副研究員。

  1997年起任研究員。

  主要從事佛教文獻(xiàn)學(xué)、敦煌學(xué)、佛教史及佛教思想之研究。

  在上海接受小學(xué)及初一教育后(1955.9~1962.7),隨家支邊遷居新疆。在新疆沙灣縣第一中學(xué)繼續(xù)接受初中、高中教育及參加“文化革命”(1962.9~1968~12)。其后先后在新疆沙灣烏拉烏蘇鄉(xiāng)(1969.1~1972.7),新疆塔城地區(qū)師范學(xué)校(1972.7~1978.9)、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1978.9~1981.7)、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北京大學(xué)南亞研究所(1981.7~1985.7)、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南亞東南亞研究所(1985.7~1989.3,1988年起該所改名為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北京圖書館善本部(1989.3~1993.5)、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1993.5~1995.9)、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世界宗教研究所(1995.9~)插隊、學(xué)習(xí)及工作。

  曾任職務(wù):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亞太研究所哲學(xué)宗教研究室副主任(1988~1989)。

  北京圖書館善本部副主任(1989~1993)。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亞太研究所歷史哲學(xué)宗教研究室副主任(1993~1994)。

  歷史文獻(xiàn)研究室副主任(1994~1995)。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副主任(1996~2000)。

  現(xiàn)任職務(wù):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1997~)。

  佛教研究室主任(2000~)。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佛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1997~)。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敦煌學(xué)研究中心副主任(1998~)。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南亞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1994~)。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東方文化研究中心常任研究員(1996~)。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員(1993~)。

  中國佛學(xué)院客座教授兼研究生導(dǎo)師(1998~)。

  閩南佛學(xué)院研究生導(dǎo)師(1999~)。

  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獻(xiàn)研究所兼職研究員(1999~)。

  中國敦煌吐魯番學(xué)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1994~)。

  戒幢佛學(xué)研究所研究員(2000~)。

  一、著作

  1、《印度文化概論》,中國文化書院,1986年8月。

  2、《印度》,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9月。(合作)

  3、《佛教典籍百問》,今日中國出版社,1989年11月第一版。1992年10月第二版。1991年4月臺灣佛光出版社中文繁體字版。1997年9月收入今日中國出版社《佛教百問》(一)。

  4、《佛經(jīng)中的民間故事》,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9年12月。(合作)1995年選入《希望書庫》。1997年3月被廣東花城出版社改換書名(《佛經(jīng)民間故事》)與作者名(陳鴻瀅)后盜版。

  5、《佛教大藏經(jīng)史(八~十世紀(j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1年3月。

  6、《中國所藏〈大谷收藏品〉概況——特別以敦煌遺書為中心——》,日本龍谷大學(xué)佛教文化研究所西域研究會西域研究叢書之一,1991年3月。(合作)

  7、《中國古代宗教百講》,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年12月。(合作)

  8、《道藏佛藏》,新華出版社。1993年。(合作)

  9、《佛教典籍概論》,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xué)教材,1993年7月。

  10、《般若心經(jīng)譯注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9月。

  11、《古典目錄學(xué)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3月。(合作)

  12、《敦煌文獻(xiàn)分類錄校叢刊·敦煌佛教經(jīng)錄輯校》,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

  13、《佛教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14、《敦煌學(xué)佛教學(xué)論叢》,中國佛教文化出版有限公司(香港),1998年8月。

  15、《印度禪》,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年11月。

  16、《中國佛教基礎(chǔ)知識》,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1月。(合作)

  17、《敦煌壇經(jīng)合校簡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合作)

  18、《英國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目錄(斯6981號——斯8400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6月。

  二、編纂

  1、合作主編《中國思想寶庫》,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0年8月。

  2、合作主編《東方思想寶庫》,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0年8月。

  3、合作主編《禪詩鑒賞詞典》,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1993年2月。

  4、合作編輯《印度宗教與中國佛教》,《南亞研究》增刊,1988年12月。

  5、合作編輯《佛教與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

  6、參與編輯《中華大藏經(jīng)》,中華書局,1984年至1997年,全106冊。

  7、合作編輯《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1—5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

  8、主編《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一輯,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12月。

  9、主編《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二輯,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8月。

  10、主編《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三輯,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3月。

  11、主編《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四輯,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9月。

  12、主編《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五輯,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9月。

  13、主編《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六輯,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9月。

  14、主編《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七輯,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6月。

  三、參與工具書

  1、《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xué)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年10月。

  2、《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年1月。

  3、《文獻(xiàn)學(xué)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1月。

  4、《中外文化辭典》,南海出版公司,1991年11月。

  5、《哲學(xué)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10月。

  6、《敦煌學(xué)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12月。

  7、《外國哲學(xué)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7月。

  四、論文等

  1、《有神論與宗教》,載《南亞與東南亞資料》,1981年第二期。

  2、《漢譯〈那先比丘經(jīng)〉譯本譯時考》,載《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三期。

  3、《略談初期凈土大師及凈土宗的形成》,載《青海社會科學(xué)》,1981年第四期。

  4、《中國佛教研究的新收獲》,載《讀書》,1982年 8月號。

  5、《月官身份考及其他》,載《南亞與東南亞資料》,1983年第一期。

  6、《〈那先比丘經(jīng)〉中的靈魂觀》,載《南亞研究》,1993年第一期。

  7、《迦毗羅衛(wèi)何處是》,載《法音》,1983年第六期。

  8、《從歷史必然性中追蹤中國佛學(xué)思潮的起伏》,載《中國社會科學(xué)》,1983年第四期。

  9、《初期佛教的五陰與無我》,載《中國佛學(xué)論文集》,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

  10、《元代官刻大藏經(jīng)的發(fā)現(xiàn)》,載《文物》,1984年12期。執(zhí)筆。

  11、《吠陀文獻(xiàn)》,載《世界宗教資料》,1984年第三期。

  12、《釋迦“圣人”的故事》, 載《世界歷史知識》,1984年第四期。收入《史海探迷》,世界知識出版社,1986年 2月。

  13、《龍樹及其著作與思想》,載《南亞研究》,1985年第二期。

  14、《敦煌佛典經(jīng)錄札記》,載《敦煌學(xué)輯刊》,1986年第一輯。

  15、《元代官刻大藏經(jīng)的考證》,載《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二期。執(zhí)筆。

  16、《試論印度河文明衰落的原因》,載《南亞研究》,1986年第三期。

  17、《佛教的起源與傳播》,載《世界歷史大事記》,重慶出版社,1986年9月。

  18、《元史考證兩篇》,包括《元代徽政院詹事院置廢考》與《元代官刻大藏經(jīng)中的兩份職名錄考釋》,載《文史》,第二十九期,中華書局。

  19、《敦煌寫經(jīng)〈佛說孝順子修行成佛經(jīng)〉簡析》,載《南亞研究》,1988年第二期。

  20、《敦煌遺書中的佛教著作》,載《文史知識》,1988年10月號。

  21、《佛教經(jīng)錄雜談》,載《佛教與中國文化》,中華書局,1988年10月。后該書以同樣名稱在臺灣再版。

  23、《千字文帙號是智升所創(chuàng)辯》,載《印度宗教與中國佛教》,《南亞研究》增刊,1988年12月。

  24、《近兩年印度宗教哲學(xué)研究的回顧》,載《南亞研究》,1989年第一期。

  25、《敦煌遺書〈沙洲乞經(jīng)狀〉研究》,載《敦煌研究》,1989年第二期。此后收入《隋唐佛教會議論文集》,陜西三秦出版社,1990年。

  26、《佛教的世界模式與諸神》,載《南亞與東南亞資料》,1989年第二期。

  27、《悠久的歷史》,載《南亞與東南亞資料》,1989年第二期。

  28、《因明不等于佛家邏輯》,載《因明新探》,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

  29、《從吠陀到奧義書》,載《南亞研究》,1989年第三期。

  30、《也談敦煌寫本〈眾經(jīng)別錄〉的發(fā)現(xiàn)》,載《中國敦煌吐魯番學(xué)會研究通訊》,1990年第一期。

  31、《吐蕃統(tǒng)治時期敦煌流行的偈頌帙號法》,載《敦煌學(xué)輯刊》,1990年第一期。

  32、《漢文大藏經(jīng)帙號探原》,載《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一期。

  33、《敦煌佛教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中國文化》,1990年6月,第二期。

  34、《關(guān)于敦煌遺書〈佛說佛名經(jīng)〉》,載《敦煌吐魯番學(xué)研究論文集》,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6月。

  35、《關(guān)于佛教起源的幾點思考》,載《南亞研究》,1990年第二期、第三期連載。

  36、《敦煌遺書中的〈般若心經(jīng)〉譯注》,載《法音》,1990年第七期。

  37、《關(guān)于敦煌遺書之分類》,載《中國敦煌吐魯番學(xué)會研究通訊》,1991年第一期。

  38、《北京圖書館藏敦煌遺書勘查初記》,載《敦煌學(xué)輯刊》,1991年第二期。

  39、《北京圖書館藏敦煌遺書勘查初記》(日譯),《禪文化研究所紀(jì)要》第23號,日本京都禪文化研究所,1997年6月。

  40、《佛學(xué)名著叢刊出版說明·弘明集·廣弘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

  41、《佛學(xué)名著叢刊出版說明·法苑珠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

  42、《敦煌藏經(jīng)洞封閉原因之我見》,載《中國社會科學(xué)》,1991年第五期。后收入《北京圖書館同人文選》第二輯,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92年9月。

  43、《敦煌藏經(jīng)洞封閉原因之我見》(英譯),《中國社會科學(xué)》(英文版),1994年第三期。

  44、《吐魯番出土漢文佛典述略》,載《西域研究》,1992年第一期。

  45、《禪,從印度到中國》,載《禪學(xué)研究》,1992年第一期。

  46、《禪之史話》,載《佛教文化》1992年第一期。

  47、《俄藏大乘錄研究》,載《北京圖書館館刊》,1992年第一期。

  48、《佛藏源流》,載《南亞研究》,1992年第三期。

  49、《敦煌漢文遺書分類法(草案)附說明》,載香港《九洲學(xué)刊》,1992年敦煌學(xué)???/p>

  50、《黃永武六百標(biāo)目補正》,載《中華文史論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

  51、《圓瑛法師的凈土思想》發(fā)表,載《圓瑛大師圓寂四十周年紀(jì)念文集》,古吳軒出版社,1993年9月。

  52、《佛教的時間與空間》,載《南亞研究》,1993年第四期。

  53、《禪藏與敦煌禪籍》,載《禪學(xué)研究》第二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后收入《禪與東方文化》,商務(wù)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出版,1996年2月。

  54、《佛學(xué)名著叢刊出版說明·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

  55、《大般涅槃經(jīng)的卷數(shù)》,載《南亞研究》,1994年第三期。

  56、《關(guān)于印度初期佛教研究的幾個問題》,載《南亞研究》,1994年第一期。

  57、《敦煌遺書中的金剛經(jīng)及其注疏》,載《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四期。又載《新疆文物》,1995年第一期。

  58、《敦煌遺書中維摩詰所說經(jīng)及其注疏》,載《敦煌研究》,1994年第四期。

  59、《四川大足小佛灣大藏塔考》,載《佛學(xué)研究》,1994年年刊,佛教文化研究所,1994年。

  60、《浮屠經(jīng)考》,載《國外漢學(xué)》第一輯,商務(wù)印書館,1995年1月。

  61、《敦煌禪文獻(xiàn)與宗密禪藏》,載日本《中外日報》,1995年2月14日第一版。

  62、《敦煌之息吹》,載日本《朝日新聞》(大阪)1995年6月10日。后收入日本《文物》雜志。

  63、《敦煌經(jīng)帙》,載《敦煌學(xué)輯刊》,1995年第一輯。又收入《敦煌吐魯番研究論集》,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96年6月。

  64、《斯坦因敦煌遺書背后著錄考》,載《一九九○年國際敦煌學(xué)學(xué)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遼寧美術(shù)出版社,1995年7月。

  65、《關(guān)于敦煌遺書北新八七六號》,載臺灣《九洲學(xué)刊》,1995年第三期。

  66、《關(guān)于禪藏與敦煌禪籍的若干問題》,載《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一輯,1995年12月。又收入《中國嵩山少林寺建寺1500年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6月。

  67、《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一輯卷首語》,載《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一輯,1995年12月。

  68、《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一輯發(fā)刊緣起》,載《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一輯,1995年12月。

  69、《關(guān)于〈佛為心王菩薩說頭陀經(jīng)〉》,載《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一輯,1995年12月。

  70、《關(guān)于〈水月觀音經(jīng)〉》,載《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一輯,1995年12月。

  71、《〈藏外佛教文獻(xiàn)〉出版前語》,載《法音》,1995年第12期。

  72、《中國大藏經(jīng)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龍谷大學(xué)《佛教文化研究所紀(jì)要》第34輯。

  73、《敦煌遺書中的佛教文獻(xiàn)》,載《西域研究》1996年第一期。

  74、《海外大藏經(jīng)編輯及電子版大藏經(jīng)的情況》,載《法音》,1996年5月。又收入《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二輯,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8月。

  75、《大藏經(jīng)編纂及其光電化芻議》,載《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二輯,1996年8月。

  76、《〈藏〉外話佛教》,載《佛教文化》,1996年第四、五期連載。

  77、《令人遺憾的書評》,載《佛學(xué)研究》第四期,1996年。

  78、《簡論中國佛教的特點》,載《世界宗教文化》,1996年夏季號。

  79、《凈度三昧經(jīng)的目錄學(xué)考察》及日譯《凈度三昧經(jīng)的目錄學(xué)考察》,載《七寺古逸經(jīng)典研究叢書》第二卷,日本大東出版社,1996年4月。

  80、《同修大藏,再造輝煌》,載臺灣《21世紀(jì)的宗教展望論文集》,關(guān)天師天心慈善基金會發(fā)行,1996年。

  81、《從經(jīng)錄著錄看〈凈度三昧經(jīng)〉的真?zhèn)巍?,載《周紹良先生欣開九秩慶壽文集》,中華書局,1997年3月。

  82、《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評述》,載《聞思》,華文出版社,1997年3月。

  83、《佛典電子化發(fā)展迅速》,載《人民政協(xié)報》,1997年4月10日,第三版。

  84、《論大藏經(jīng)的三種功能形態(tài)》,載臺灣《宗教哲學(xué)》,第三卷第二期,1997年4月。

  85、《評敦煌愿文集》,載《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二輯,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7年10月。

  86、《談藏外佛教文獻(xiàn)的選篇、錄校與其他》,載《中國敦煌吐魯番學(xué)會通信》,1997年第一期。

  87、《敦煌遺書中的妙法蓮華經(jīng)及有關(guān)文獻(xiàn)》,載臺灣《中華佛學(xué)學(xué)報》第十期,1997年7月。

  88、《〈藏外佛教文獻(xiàn)〉整理出版近況》,《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1997年第10期

  89、《敦煌遺書中の法華經(jīng)注疏》,載日本《中外日報》,1997年11月15日。

  90、《敦煌遺書鑒別三題》,載《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12月。

  91、《隨緣做去,直道行之》,載《南?!冯s志,1998年1月號。

  92、《西子湖畔苦行僧》,載《南?!冯s志,1998年2月號。

  93、《初期佛教的思想(上)》,載《東方文化集刊2》,商務(wù)印書館,1997年2月。

  94、《也談青州龍興寺窖藏佛像殘破之謎》,載《佛教文化》,1998年第一期。

  95、《我與佛教》,載《佛教文化》,1998年第二期。

  96、《大梵寺佛音──敦煌莫高窟壇經(jīng)讀本評價》,載《敦煌研究》1998年第一期。

  97、《金陵刻經(jīng)處與方冊本藏經(jīng)》,載《法音》,1998年第5期。

  98、《〈浮屠經(jīng)〉考》(修訂稿),載《法音》,1998年第6期。

  99、《敦煌遺書中的法華經(jīng)注疏》,載《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二期。

  100、《敦煌壇經(jīng)新出殘片跋》,載日本《禪學(xué)研究》第76號,1998年3月。

  101、《關(guān)于初傳期佛教的幾個問題》,載《法音》,1998年第8期。

  102、《兩箱敦煌經(jīng)卷殘片的再發(fā)現(xiàn)》,載《南海》雜志,1998年9月。

  103、《天臺教典入藏考》,載《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五輯,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9月。

  104、《敦煌遺書錄校五人談》,載《俗語言研究》第五期,1998年月。執(zhí)筆。

  105、《敦煌遺書中的法華經(jīng)及其注疏》(修訂稿),載《法源》,1998年月。

  106、《讀瑜伽經(jīng)》,載《中國佛學(xué)》第一卷第一期,1998年10月。

  107、《敦煌遺書的回歸及其他》,載《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通訊》改版試刊12號、13號,1998年11月18日、27日。

  108、《天津文物公司藏敦煌寫經(jīng)》之“序”及“敘錄”,載《天津文物公司藏敦煌寫經(jīng)》,文物出版社,1998年10月。

  119、《浙江圖書館所藏敦煌遺書目錄》,載《敦煌研究》,1998年第四期。合作。

  110、《南京圖書館所藏敦煌遺書目錄》,載《敦煌研究》,1998年第四期。合作。

  111、《大藏經(jīng)研究》,載《中國宗教研究年鑒(1996)》,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8年11月。

  112、《浙江博物館所藏敦煌遺書目錄》,載《敦煌學(xué)輯刊》,1998年第一期。合作。

  113、《中國散藏敦煌遺書目錄(一)》,載《敦煌學(xué)輯刊》,1998年第二期。

  114、《道安避難行狀考》,載《學(xué)術(shù)集林》卷十五,上海遠(yuǎn)東出版社,1999年1月。

  115、《關(guān)于佛教傳入兩千年的幾個問題》,載《正法眼》,1999年第一期。又載《閩南佛學(xué)院學(xué)報》,1999年第一期。

  116、《再有幾個地球便如何》,載《環(huán)境與東亞文明》,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2月。

  117、《再有幾個地球便如何》(日譯),載《東洋的環(huán)境思想之現(xiàn)代的意義》,日本農(nóng)山漁村文化協(xié)會出版,1999年3月。

  118、《就敦煌本壇經(jīng)致洪修平的信》,載《惠能評傳》,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8年12月。

  119、《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前言》,載《文獻(xiàn)》,1999年第四期。又載《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

  120、《哲人雖萎,風(fēng)范長存——紀(jì)念入矢義高先生》,載《入矢義高先生追悼文集》,汲古書院,2000年3月。

  121、《關(guān)于敦煌遺書的編目》,載《北京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0年第二期。

  122、《寧夏西夏方塔出土漢文佛典敘錄》,載《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七輯,2000年6月。

  123、《楊文會的編藏思想》,載《中華佛學(xué)學(xué)報》第十三期,2000年5月。

  124、《《敦煌之戀》也荒唐 》

  125、《關(guān)于敦煌遺書的流散、回歸、保護(hù)與編目》

  五、編譯

  1、《巴利語》,載《南亞與東南亞資料》,1983年第四期。

  2、《國外巴利研究概況(之一)》,載《南亞與東南亞資料》,1984年第二期。

  3、《巴利學(xué)參考文獻(xiàn)──國外巴利研究概況之二》,載《南亞與東南亞資料》,1984年第三期。

  4、《南傳佛教》,載《南亞與東南亞資料》,1985年第五期。

  六、翻譯

  1、《論中國文化在亞洲的意義》,載《南亞研究》,1981年第二期。

  2、《征服王朝論》,載《民族譯叢》,1982年第四期。

  3、《首都圈整治法》,載《國外國土法規(guī)選編》,國家計委國土局法規(guī)處、北京大學(xué)法律系合編,1983年8月。

  4、《首都圈整治法實施令》,載《國外國土法規(guī)選編》,國家計委國土局法規(guī)處、北京大學(xué)法律系合編,1983年8月。

  5、《首都圈整治法實施規(guī)則》,載《國外國土法規(guī)選編》,國家計委國土局法規(guī)處、北京大學(xué)法律系合編,1983年8月。

  6、《首都圈整治法審議會令》,載《國外國土法規(guī)選編》,國家計委國土局法規(guī)處、北京大學(xué)法律系合編,1983年8月。

  7、《近畿圈整治法》,載《國外國土法規(guī)選編》,國家計委國土局法規(guī)處、北京大學(xué)法律系合編,1983年8月。

  8、《近畿圈整治法實施令》,載《國外國土法規(guī)選編》,國家計委國土局法規(guī)處、北京大學(xué)法律系合編,1983年8月。

  9、《近畿圈整治法實施規(guī)則》,載《國外國土法規(guī)選編》,國家計委國土局法規(guī)處、北京大學(xué)法律系合編,1983年8月。

  10、《近畿圈整治法審議會令》,載《國外國土法規(guī)選編》,國家計委國土局法規(guī)處、北京大學(xué)法律系合編,1983年8月。

  11、《城市規(guī)劃法》,載《國外國土法規(guī)選編》,國家計委國土局法規(guī)處、北京大學(xué)法律系合編,1983年8月。

  12、《城市規(guī)劃法實施令》,載《國外國土法規(guī)選編》,國家計委國土局法規(guī)處、北京大學(xué)法律系合編,1983年8月。

  13、《城市規(guī)劃法實施規(guī)則》,載《國外國土法規(guī)選編》,國家計委國土局法規(guī)處、北京大學(xué)法律系合編,1983年8月。

  14、《礦業(yè)法》,載《國外國土法規(guī)選編》,國家計委國土局法規(guī)處、北京大學(xué)法律系合編,1983年8月。

  15、《印度河文明》,載《南亞譯叢》,1985年第三期。

  16、《瑪烏利亞王朝的政治思想》,載《南亞與東南亞資料》,1986年第一期。

  17、《諦義證得經(jīng)》,載《南亞與東南亞資料》,1986年第三期。

  18、《關(guān)于瑪烏利亞王朝及喬答摩·佛陀的年代問題》,并撰寫《跋》一篇,載《南亞與東南亞資料》,1987年第一期。

  19、《瑪烏利亞王朝諸宗教的社會基礎(chǔ)》,載《南亞與東南亞資料》,1987年第三期。

  20、《大乘佛教興起時代的印度社會》,載《南亞與東南亞資料》,1988年第一期。

  21、《關(guān)于東南亞印度化的幾個問題》,載《南亞與東南亞資料》,總31輯。

  22、《城市的形成》,載《南亞與東南亞資料》,總32輯。

  23、《列國時期的經(jīng)濟(jì)》,載《南亞與東南亞資料》,總33輯。

  24、《父母恩重經(jīng)中的儒教、佛教與道教》,載《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二期。

  七、校對

  1、《怎樣提高預(yù)見能力》,科學(xué)普及出版社,1986年2月。

  2、《怎樣提高判斷力》,科學(xué)普及出版社,1986年2月。

  3、《怎樣提高時間利用率》,科學(xué)普及出版社,1986年8月。

  4、《佛教梵語文獻(xiàn)學(xué)》,載《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三期。

  八、文獻(xiàn)整理

  1、《天竺國菩提達(dá)摩禪師論》,載《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一輯,1995年12月。

  2、《禪策問答》,載《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一輯,1995年12月。

  3、《息諍論》,載《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一輯,1995年12月。

  4、《八種粗重犯墮》,載《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一輯,1995年12月。

  5、《佛為心王菩薩說頭陀經(jīng)》,載《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一輯,1995年12月。

  6、《佛說孝順子修行成佛經(jīng)》,載《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一輯,1995年12月。

  7、《最妙勝定經(jīng)》,載《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一輯,1995年12月。

  8、《水月觀音經(jīng)》,載《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一輯,1995年12月。

  9、《佛說金剛經(jīng)纂》,載《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一輯,1995年12月。

  10、《天公經(jīng)》,載《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一輯,1995年12月。

  11、《天竺國菩提達(dá)摩禪師論》,載《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二輯,1996年8月。

  12、《大乘起世論》,載《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三輯,1997年3月。

  13、《大乘無盡藏法》,載《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四輯,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9月。

  14、《進(jìn)新譯大方廣佛花嚴(yán)經(jīng)表(附總目)》,載《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六輯,1998年9月。

  15、《注心要法門》,載《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七輯,2000年6月。

  九、譯注

  1、《諦義證得經(jīng)》,8萬字,載《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二輯,1996年8月。

標(biāo)簽:

上一篇:重慶代放生群 下一篇:棗莊代放生烏龜?shù)攸c
猜你喜歡
熱門排行
精彩圖文
  • 阿壩哪里有放生烏龜?shù)牡胤桨? title=
    阿壩哪里有放生烏龜?shù)牡胤桨?
    ”大師言畢,又作臨終正念文曰:  “凡人臨終欲生凈土者,須是不得怕死。二、境細(xì)心粗,唯當(dāng)念佛  有人問大師:“何故不令人觀想,而但勸人專
  • 靜安市放生護(hù)生協(xié)會電話是多少
    靜安市放生護(hù)生協(xié)會電話是多少
    兒啊,你姨媽、耶輸陀羅,還有你沒有見過的兒子羅候羅都在焦急地等待著你呢?!埂父赣H,我并沒有帶羅候羅到這里?!埂父竿酰_候羅趁我不注意時,
  • 濟(jì)寧哪里可以買鳥放生的地方
    濟(jì)寧哪里可以買鳥放生的地方
    〗尤其因為本論是通過所說的意義取名,是講進(jìn)入菩薩行的方便,所以利根的人通過論名,就能通達(dá)論中所說的大概內(nèi)容。比如看到《入菩薩行》,就會知
  • 荷澤去哪里放生比較好一點
    荷澤去哪里放生比較好一點
    黃宗仰棲霞寺內(nèi)“宗仰上人紀(jì)念堂”畫像1912年1月1日上海各界人士歡送孫中山前往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的合影(中立右起第一人為黃宗仰)孫中山致《黃宗
  • 云浮放生魚的地方
    云浮放生魚的地方
    ”2014年農(nóng)歷四月初八(2014年公歷5月6日),恭逢三界導(dǎo)師、四生慈父、本師釋迦牟尼佛圣誕吉日,天童禪寺謹(jǐn)擇于當(dāng)日上午9:00在佛殿舉行世界和平、國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