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看蓮池大師的《戒殺放生文圖說》,有一篇是講母鹿斷腸,一位愛打獵的人,在山里射中一只小鹿,母鹿奮不顧身地沖到小鹿身邊,為它舔傷痕,但是因為箭深傷重而死了,母鹿慘痛悲鳴,也死在當場。我當時是被這個故事震撼了!想起了自己以前的無知,傷害過數不清的生命。
是呀!誰不愛自己的父母、孩子?當父母出門我們都會惦記著,盼父母早回。同樣是一個生命,僅僅因為身體形狀不同,我們根本就不曾想過它們也同樣有自己的親人,有父母和孩子,它們也都會在家里盼著它們回家團圓呀!
蓮池大師的話也讓我如醍醐灌頂般的清涼,也感覺到自己以前的日子都是迷迷糊糊中度過的。是呀!生命是多么寶貴這句話??吹剑渤B牭?,只是那時候都是狹義的理解,如今才知道,從萬物來說,不僅僅是人類,凡是有生命的都是一樣的!
以前到菜市場也沒發(fā)覺有什么特別的感覺,見到殺雞宰鴨的都覺得這是很正常。我所見的哪家不如此呢?第一次參加放生,和幾位居士一起先到市場買魚??吹交虼蠡蛐〉聂~是在盆里拼命掙扎,我仿佛聽到一聲聲無助地哀求呼救的聲音!攤主一刀刀地砍到魚身上來,血水流了一地,第一次感到心里真不是滋味,想快些離開這個屠宰場!
我們買好魚就匆匆趕到漓江邊放生。原來放生還有儀軌呢!師兄說,放生的時候儀軌很重要。因為不念儀軌,我們救的只是它的生命;而儀軌里面有懺悔、皈依、發(fā)愿,還有佛號和咒語的加持,按照這個來進行放生,我們就的不僅是它的生命,還有它的慧命!所以儀軌是一定不能漏的!
放生的時候看著一條條魚兒歡快游入江中,真是歡喜極了!在放生的時候我們怎么會升起這么大的歡喜心呢?是呀,人類都向往著自由,其他生命何嘗不是?“眾生原同一種性,只是業(yè)緣別形體?!痹诜派囊粍x那,也是在放掉我們的煩惱,也是最能感悟到生命的可貴的!
從那以后我常去市場,慢慢的那個市場的賣魚攤主都認識了。他們本性都是很好的,只是因為不懂因果而造作這么多殺業(yè),像賣魚的,他們的手天天泡在水里,完全變了樣,看他們的手都覺得恐怖,真的很可憐的!想想自己沒學佛之前不也是這樣嗎?殺過多少生命也數不清楚呢!他們都知道我們是買來放生的,價錢會算得便宜一些。而我每次都要求攤主能夠隨喜參加放生,哪怕是放一條小魚都好!愿他們早日回心向善,早些改行,也借此,給他們也種下善根吧!
常放生,可以看到很多不可思議的情景。記得有一次是去木龍張掖的漓江邊放生,那天有四百多條荷花魚,放下去之后,幾百條荷花魚居然圍成一個大圓圈,很整齊往右轉了三圈才散去……
另一次是和幾位師兄同去市場買魚,居然買到一條七斤半的大斑魚。這也是我們放過的最大的魚啦!大家都很興奮,還都跟它合影呢!那天雖然天氣特別寒冷,岸邊除了我們,一個人都沒有。我和一位師兄在岸邊唱著佛號,已放入水中的大斑魚突然從水里跳了起來,濺起了很高的水花!然后搖搖尾巴往深處游去了……它好像是在感謝佛恩呢!
還有一次是跟隨出家?guī)煾傅诫x張掖市十公里的堯山頂放蛇。那天一共放了十八條大蛇,當師父念完儀軌,打開網兜的,十多條蛇如箭般“嗖”就往草叢里鉆去啦!只有一條最大的,在我們每個人腳下慢慢滑過,就像在感謝我們每個人!看到這一幕,你還不相信生命都是一樣的嗎?它們被放生了同樣歡喜,知道感恩;被殺的時候,同樣都會害怕,都會痛?。∥覀兊氖种副桓钇埔粋€小口子都會疼上幾天,更何況它們要經受的是整個的分割??!
一位在張掖常放生的法師曾對我開示說:放生也是在修法,但是看各人的發(fā)心。如果是為了求現世的健康張掖,或者是為了后世能得到人天的果報,如不墮三惡道等,為了這些而放生的話,就成了世間法;
如果是為了自己一個人從輪回中得到解脫而放生,那放生就成了出世間的小乘法;
如果是為了拔濟一切眾生而發(fā)誓成佛,為了究竟成佛而放生,那放生就是在修大乘的出世間法。
每次放生,都滿懷著感恩之心。感謝佛恩,還有感謝這些被解救的眾生,是它們在成就著我們往菩提路上張掖的步伐!《普賢行愿品》上說“是故菩提屬于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p>
戒殺、放生,都是在培養(yǎng)我們的慈悲心,愿所有人能夠戒殺,加入放生的行列,更愿所有人能早日素食,因為,素食是更徹底的放生!讓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轉為人間凈土吧!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地藏王菩薩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隨喜轉發(fā),功德無量!
放生治愈先天癡呆某富翁生一個癡呆兒子,富翁亦是深感煩惱,一天有道士來化緣,手摩其兒子頭頂言:「官官好一生相,惜殺業(yè)太重,靈竅不開耳」,富翁心有所悟,從此活物不送入廚房,后有一日,路見乞丐提花蛇一條,身又未帶錢,乃勸一個開市店的友人買蛇放生,夜夢花衣人來謝,欲助公子讀書成名。后來其子,忽吐張掖數斗,穎悟異常,登甲榜,是故放生可消殺業(yè),得智慧與功名。
宋時張奎,錢塘人,小時候到溪邊捕魚剖之,不小心誤傷指頭,心中乃悟我傷一指如此痛楚,魚遭剖割,其痛何如,遂將一籃魚盡放之,常戒殺放生。后夢一人贈以大魚,乃生一子,登進士為張掖太守,累世富厚。若人欲求子,或求子秀孫賢者,力行放生,必能遂意。
明朝吳文英平生好勸人放生為善,日久每今人厭煩。朋友譏之曰;「你勸人為善;究竟善在於別人,又不在於你,何苦令人如此生厭」。后來聽雪禪師告之曰:「我聞經中說一人勸一人,作福兩平分」。於是吳文英勸人更加賣力,終其一生,沒有災厄坎坷之憂。
戒殺吃齋之最高表現即是放生,吃不了素者,亦可放生積功補過。
舉凡求壽求子、求健康、求智慧,欲消災解厄,想行事順利,試種種法,效果不顯著者,可力行放生,必能感應迅速,圓滿所求。何以故?人生最重自由,眾生界亦復如是,給眾生解脫自由,即是給自己如意自在,是故寬宏大量,處處給人方便者,無乃這亦是一種放生。
注:一般人以「環(huán)(境)保(護)」之理由「鼓勵人們不要放生」,說「放生是破壞生態(tài)平衡」,這固然有幾分道理,但是前世殺業(yè)重者,就只能靠放生、修法并用,才能消災解厄,其他方法難以取代,所以只要「放生」的善士大德能顧及「環(huán)?!沟囊?,多放生些可維護大自然生態(tài)平衡的生物,有助於農作物生態(tài)成長的生物,依照專家的統(tǒng)計建議來放生,例如:放生一些國家政令所努力培育、保護之稀有動物(臺灣梅花鹿),少放生一些肉食性、殘暴性動物(食人魚),也少放生一些野外求生能力不強之動物,以避免「放生」即是「放死」,這樣又可達到「放生」目的,同時又兼顧及「環(huán)?!怪繕?,可同時兩全其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