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開敷具足,菩薩修行功成,智慧福德莊嚴具足,譬如蓮花開敷,花果具足。
9、成熟清凈,菩薩妙果圓熟而慧光發(fā)現,能使一切見聞者,皆得六根清凈,譬如蓮花成熟,若眼睹其色,鼻聞其香,則諸根亦得清凈。
10、生已有想,菩薩初生時,諸天皆悅樂護持,以其必能修習善行,證菩提果,譬如蓮花初生時,雖未見花,然諸眾人皆生已有蓮花之想。
所以無論是北傳、還是南傳佛教信徒,供花時都強調供花時觀諸佛菩薩之相好莊嚴無等倫,從而生起希冀之心。
三、無常觀
“無常觀”是香花供佛最重要、最有意義的觀想之一。清晨,旭日初升,鮮花盛開,萬紫千紅,清香四溢,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然而好景不常,燦爛的鮮花頃間凋謝、枯萎。人生亦復如是,風華正茂之年,一心想著升官發(fā)財,榮華富貴。然而所有這一切猶如曇花一現,瞬息即逝。人生就是如此匆匆忙忙地從生到死,從死到生,經歷了多少磨難在錫蘭信徒一邊如此觀想,一邊默念如下偈頌:“PujemiBuddham-kusumenanena,Punnenametenacahotumokkham,Pupphammilayatiyathaidamme,Kayotathayativinasabhavam”(我以鮮花供如來,以此功德求解脫,生命無常如鮮花,生老病死悟無生。)法句經·華香品亦云:“身病則痿,若華零落;死命來至,如水湍聚?!边@首偈語告欣我們,生命猶如鮮花,是美好的,然而又是短暫、無常的,我們必須借假修真,早證菩提。為了闡明這簡單而又深奧的道理,當佛陀住于祗陀林時,為弟子們講述了芭諦菩璣咖(PatipujikaKumari)之故事。
“芭諦菩璣咖生于舍衛(wèi)城,十六歲結婚,生四子,是一位非常賢德、慷慨的善女,她常去寺中做功德,諸如打掃庭院、供花,為菩提樹澆水等,并堅持每天早晨供養(yǎng)僧人,因此修得宿命通。她清楚地記得,她的前生為兜率天宮中,華仙人眾多妻子之一,并清楚地記得,當她離開兜率天而投胎人間時,華仙人正與其妻妾們在花園中采花、游玩。所以每當供僧或做其它功德時,她都默默地祝愿:再生兜率天宮中,并為華仙人之妻。
一天,芭諦菩璣咖病逝,由于她在世所修聚的功德,使她如愿以償,生于兜率天,并再成為華天人之妻。由于下界百年只相當于兜率天一天,所以當芭諦菩璣咖重新出現在花園時,華仙人及眾妻子仍在盡情玩樂,此情此景與她離開時并無兩樣。所以眾妻子并未意識到芭諦菩璣咖已投胎人間并重新回到天界,華仙人甚至很不高興地責問她,‘整個早晨你去哪兒?為甚么不跟我們一起盡情玩樂?’芭諦菩璣咖告訴華天人:她去逝后,生于人間,結婚后生四子,病逝后終于又回到兜率天等。在人間,當被供養(yǎng)的僧人得知芭諦菩璣咖去逝的消息,感到非常悲痛,來到佛所,告知佛陀芭諦菩璣咖是如何虔誠信佛,每天供僧,剛剛去逝等消息。佛陀利用此機會告誡弟子們,生命在呼吸間,去日苦多,凡人不識,拼命追求五欲之快樂,可是當此愿望尚未滿足之時,死神已降臨。佛陀進而告誡弟子們:勇猛精進,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四、功德觀
南北傳佛教信徒們皆深信:以鮮花供佛可獲無量功德。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記載,凡誠心、歡喜供養(yǎng)佛者,必得安樂、大福等,并迅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香花供佛,固然能莊嚴佛所、表達信徒們虔誠信仰之心,更重要的是供花之時若能作擇善法觀、清凈莊嚴觀及無常觀,對佛法便會有更深入之理解,如此必獲無量功德。在錫蘭,信徒們對此堅信不疑!
關于佛前供花而獲無量功德之事,諸經記載甚多,根據百緣經卷六,以華奉迦葉塔,依其功德可生于天道、得金色身。大品般若經卷二十一記載,釋迦牟尼佛于前世修菩薩行時,嘗求五莖青蓮花供養(yǎng)燃燈佛,而受來世成道之記。
五、戒香之觀
在錫蘭,政府為了鼓勵信徒們到寺中修學佛法,不僅佛誕節(jié)為公眾假期,每月的月圓日皆為公眾假期。每逢月圓日,天剛拂曉,一陣清脆的鐘聲打破寺中的寧靜。信徒們在鐘聲的召感之下,身著潔白的禮服,扶老攜幼,來到寺中,在佛前供上沁人心脾的鮮花,然后來到菩提樹下靜坐思維。寺中長老們常利用此機會引導信徒們不僅作凈潔莊嚴觀、無常觀及功德觀,而且教導他們作戒香觀,以香花供佛時,芬香隨風飄溢,自然令供花人聯(lián)想起修行者發(fā)出之戒德馨香。所以信徒們供花時常作如此觀想:世間之花雖有花色之美與花香之芬芳,卻比不上一個由修行近道、守戒而煥發(fā)出來的戒德馨香。為了闡明這個道理,佛陀講述了如下故事。
“一天傍晚,阿難在定中觀想:世間以檀香、茉莉香和根香為香之上品,然以上每一種香只能隨風而飄散。世上是否有能逆風、甚至既能順風又能逆風飄溢、彌漫八方之妙香?‘然后,阿難自我反問,與其自我苦思冥想而無結果,倒不如把此疑問咨詢佛陀?’于是,阿難來到佛前,請示佛陀:‘世尊!世間檀香、茉莉香及和根香雖為上等之香,卻只能順風飄香,不能逆風而行。世尊,世上是否有如此之妙香,其既能順風又能逆風飄溢、彌漫八方?’佛陀答道:‘阿難,世間有一種妙香既能順風或逆風行,又能同時順風逆風飄溢?!㈦y迫切地詢問,‘何種妙香?’佛陀答道:‘任何一個村莊或城鎮(zhèn),如有善男子、善女人歸依佛法僧三寶、守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及不飲酒)、以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及正定)指導日常生活;廣修四 (布施、愛語、利行及同事)、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此人之德香既能順風又能逆風飄溢。
’隨后,佛陀為眾弟子宣講如下偈頌:‘奇草芳花,不逆風熏,近道敷開,德人逼香;旃檀多香,青蓮芳花,雖曰是真,不如戒香;華香氣微,不可謂真,持戒之香,到天殊勝?!?p>這說明,人類的物質生活固然很重要,但若缺少了精神生活,人們會感到茫然若失,生活便失去了目標。與此相反,一個人若能依照佛陀的教誨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就能領悟人生之真諦,看得破、放得下,以慈悲、寬容的精神對待別人,奉獻自己的生命為更多人求福利;與此同時,道德高尚者在利樂有情的同時也凈化了自已,獲得解脫。換而言之,擁有高尚的精神生活才能使人們獲得真正的快樂,他所煥發(fā)出來的戒德之馨香飄溢四方,普利人天。綜上所述,供花之意不在美,在于深觀法要。以花供佛,無論是在大乘佛教國家還是在南傳佛教國家,都極為普遍,為眾信徒所喜愛。然所不同的是,大乘佛教國家信徒以人制“?;ā惫┓鹫呔佣啵荚谇f嚴佛殿,以求功德;南傳佛教國家信徒酷愛以鮮花供佛,不僅為了莊嚴佛所,獲得功德,生美好憧憬,更強調觀想,把鮮花作為修行用功時,不可決少的、殊勝的增上緣,她既可以益助修行者抉擇善法、觀想諸佛菩薩之相好光明,又可令信徒觀想人生之苦、空、無常教法,進而令供花的人明白“花香不如戒香,德花勝于色花”之道理,從而激發(fā)修行者勇猛精進,嚴持戒律,廣修福慧。香花供佛之精要就在于此。(信息來源:青島佛教)
編輯:明藍以上是青島放生相關內容,想了解更多青島個人放生經文,青島巴西龜放生地點,青島放生的魚從哪里買,青島羅湖放生的最佳地點內容,請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