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開示
謙和法師心聲錄
放生是要我們在生活中以慈悲心去幫助身邊的眾生,讓他們離苦得樂。
在一個國家里,衡量一個人的道德水準,那就要看他對待動物的標準。對一切眾生能夠平等地愛護,才能證明一個人有好的德行。
一切眾生是平等的。在生活中,讓身邊的家人得到安樂法喜,這才是真正的放生。不惱害眾生,就是放生。我們要把這顆慈悲心帶到生活中去,對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都要有慈悲心,這才是真正的放生。不僅是我們買一些魚、鳥來放生,更重要的是把這顆慈悲心放大,放大到生活的每一處,每一刻,用這顆慈愛之心去關愛家人,關愛周圍的每一個人,讓他們能夠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讓身邊的每一個人能夠相互敬愛。首先從我們自身做起,去尊重身邊的人,引發(fā)他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那你所住的就是安樂,就是極樂,就是沒有憂惱的世界。我們要把握時間。人一天當中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現在,人只能面對現在,只能活在現在,活在當下。我們要認真地把握,把握好當下,這樣才能獲得理想的未來。
人的每一個現在,組成了人完整的生命。每一個現在都能明明白白,那你就是一個知命的人;每一個現在你都能夠很理性地去決策,去把握,你就是一個運命的人;每一個現在,你都能有好的習慣,那你就會形成一個好的性格,你就是一個可以轉命的人。每個現在都要謹言慎行,把握每一個當下,所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言而慎于行?!本幼非蟮陌矘凡皇巧萑A的物質享受,是透過謹言慎行來減少煩惱,減少障礙,減少麻煩。這個時候,他所得到的安樂,才是真正的安樂。所以我們最重要的就是一天當中的當下。每一個當下都決定著你的未來,現在你所造作的因,未來都有結果?!捌兴_畏因,眾生畏果”。在每一個當下,你造什么樣的因,就注定你的將來有什么樣的結果。所以每一個現在都要謹小慎微?!澳陨菩《粸椋詯盒《鵀橹?。認真仔細地把握每一個當下,那么你的整個生命就會在你的掌握之中。我們在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人,就是我們面對的人、我們身邊的人。我們要對他們尊重、信賴、關心、理解和照顧。因為身邊的人是給你賜福的人,身邊的人是給你降禍的人。尊重身邊的人,他們才是活的佛。這才是拜佛,拜真佛。佛陀所以得到眾生的尊重、禮敬,是因為他貴為太子而放棄王位,在一個重視階級的社會里打破階級,平等地尊重一切眾生,才得到眾生幾千年來對他的禮敬。那是因為他的心中沒有階級,沒有分別,我們?yōu)槭裁吹貌坏较穹鹜右粯拥耐藕颓f嚴呢?就是因為我們存在分別心,我們的分別心制造了很多矛盾。這些矛盾伴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使我們無法快樂起來,我們的內心世界受到重重束縛。所以我們在心里要平等地愛敬一切眾生。
這個時候你才能夠對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生恭敬心,你才能夠得到安樂。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能夠給我們賜福的降禍的是身邊的人,是我們的家人、眷屬、朋友、同事,乃至于生活在我們周邊的陌生人。你要用禮敬諸佛的心,去禮敬他們,去恭敬他們,這個時候你才真正能夠生活得安樂,你才真正生活在極樂,沒有憂惱。所以往生不是死了,是活著,是我們活的時候,快快樂樂無憂無惱,這就是往生最重要的意義。如果你活的時候不能安樂,無憂無惱,你臨終之時去往生,是有很大障礙的。所以活的時候,如果能把握自己的思維神識,那么你就能自在往生。決定可以自在往生。往生是活的時候轉一個心念,讓自己的內心無怨、無憂、無惱。對我們來說,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讓周邊的人快樂起來。周邊的人快樂,那你才生活在極樂。如果只是你快樂,周邊的人不快樂,你想極樂是這個樣子嗎?極樂世界是法界歡喜,眾生歡喜,眾生歡喜佛歡喜。所以我們最重要的是讓身邊的人快樂起來,尊重、愛敬、理解身邊的人,讓身邊的人生歡喜心,這才是真正的供養(yǎng),這才是真正的離苦得樂之道。我們要把放生的這顆慈悲心帶到生活中去,放一切生。在一切處、一切時,讓我們周邊的眾生離苦得樂,這是大放生,真正的放生,是放生的意義所在。
分享到:0Loading...
墨川:玄奘精神 第38節(jié) 第六章 無須畏懼貌似強大的對手(2)
玄奘來到的時候,石塔和泉水都還在,更加奇妙的是,這處"阿父師泉"會隨著求人的人數多少而改變水量--如果人多,下面就會出現一個小小的水洼;如果人少,也就只剩下一個小水坑。
聽完這個傳說后,玄奘對那位舍身求水的僧人非常敬佩,覺得他的行為才是佛家精神的最好詮釋,便對著泉眼和懸崖上那座依稀可見的石塔遙遙膜拜起來,覺得阿耆尼國一定是個虔誠的佛教國家。
阿耆尼國雖然不大,但是盛產銀礦,整個西域的銀錢幾乎都出自于離王城不遠的銀山里,因此國家非常富裕。富裕歸富裕,這個國家的治安和民風卻不太好,馬隊在離王城不遠的地方竟然遭遇了一伙強盜,玄奘給了他們一點財物后才散去。當晚,馬隊露宿在王城附近的山谷里,與玄奘同行的幾十個胡商為了早些進城開市,在半夜時拋下玄奘悄悄先走了。第二天玄奘一行往前走了一段路后,才發(fā)現他們全部被殺,財貨也都被劫掠一空。這兩件事使得玄奘對阿耆尼國的印象發(fā)生了改變--這個國家連王城附近治安都管理不好,更別說教化民眾誠心向佛了。
不過來到王城后,玄奘還是得到了國王和大臣們的熱烈歡迎,國王還專門派人前去服侍。按照慣例,玄奘也出示了麹文泰所寫二十四封信里專門給阿耆尼王的那封信。
可問題就出在這里,阿耆尼王看完信后當場翻臉,不但撤去了對玄奘的所有禮遇,就連原本應該提供給玄奘一行換乘的馬匹都拒而不給了。在古代,馬匹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但是一匹馬的體力有限,不可能長時間趕路,因此每個國家都在境內設立了驛站,每個驛站不但給過路官員信使提供食宿休息,還準備了一些馬匹供他們換乘。作為一個信佛的國家,為玄奘這樣有名望的西行高僧提供換乘的馬匹本應是分內之事,可阿耆尼王為什么會突然翻臉呢?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麹文泰寫信本意是要幫玄奘,可他忘了高昌國與阿耆尼國之間的關系--高昌國是當時西域中部比較強大的國家,雖然不敢得罪西突厥,但對伊吾和阿耆尼這樣的小國卻是呼來喚去,還經常派兵侵擾阿耆尼國。正因為欺負慣了,麹文泰在給阿耆尼王信里的語氣可能也比較強硬,所以阿耆尼國王看完信后就把新仇舊恨全都算在了玄奘身上。
無辜的玄奘成了兩國矛盾的犧牲品,為了避免更多的麻煩,玄奘沒有在阿耆尼國多加停留,而是帶著取經隊伍繼續(xù)西行。盡管行色匆匆,但阿耆尼國還是給玄奘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從"阿父師泉"的感動到銀山遇劫,從商人的自私最終喪命到國王的心胸狹小,玄奘深深的感到了在小乘佛教的教化下,自私自利給國家和民眾帶來的惡果,也更加堅定了只有大乘佛教才能教化萬民普渡眾生的信念?!洞筇莆饔蛴洝分园寻㈥饶釃鴶[在第一個,恐怕不僅僅是因為行程和地理位置的緣故,更可能是玄奘刻意所為--從一個惡劣的國家開篇,既說明西行之路的艱難,也是在擺實例告訴我們,小乘佛教不可取,唯有大乘真經方可解救眾生。
一時的窘境并不意味著一輸到頭,開始的時候踉蹌一下,反而會讓人以一種更加清醒的姿態(tài)去面對未知的旅程。因此,玄奘雖然是有些"灰溜溜"的離開阿耆尼國,但他卻做到了"冷眼旁觀"。
由于沒能在阿耆尼王城得到充分的休整,所以玄奘一行很可能是在博斯騰湖畔補充水源,然后沿著發(fā)源于博斯騰湖的孔雀河南下,經由南北疆要沖鐵門關后南下,然后才進入南疆地區(qū)(今新疆庫爾勒一帶)。
有的史料記載玄奘一行渡過了一條大河,有的記載是兩條,從實際情況看,由于孔雀河在流出博斯騰湖后首先是自東向西在鐵門關和庫爾勒之間穿過,繞過庫爾勒后折向由北向南,然后往東南經尉犁注入羅布泊,大體呈逆時針方向。因此,如果玄奘在離開博斯騰湖后是沿孔雀河北岸前行,那么就需要在鐵門關先渡一次河來到南岸,經過庫爾勒后再渡一次河才能繼續(xù)西行;如果玄奘離開博斯騰湖后是沿孔雀河南岸前行,那么就能省去鐵門關這一次渡河,直接進入庫爾勒地區(qū)。所以,不論一次還是兩次,玄奘所渡過的"大河"都是孔雀河,前者是指渡過的一條河是孔雀河,后者是指兩次渡過孔雀河。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