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苦才是人生 第二章 17.不知道就說不知道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做人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要明明不知道,卻為了顧及面子,而故弄玄虛、不懂裝懂。
韓愈說過:“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人不是生下來就知道一切的,誰能沒有疑難困惑呢?
只要是人,就必定有不知道的事情。對于這些,我們應虛心多向別人請教。智者謙遜好學、甘拜人師,愚者卻認為這會暴露自己的無知,把詢問當做羞愧之事。
其實,只是沒有必要的??鬃釉疲骸爸疄橹恢獮椴恢?,是知也?!敝赖木褪侵溃恢赖木褪遣恢?,做人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要明明不知道,卻為了顧及面子,而故弄玄虛、不懂裝懂。
丁肇中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一次演講中,別人給他提了三個問題,他都表示“不知道”:
“您覺得人類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質(zhì)和反物質(zhì)嗎?”
“不知道?!?/p>
“您覺得您從事的科學實驗有什么經(jīng)濟價值嗎?”
“不知道?!?/p>
“您能不能談談物理學未來20年的發(fā)展方向?”
“不知道?!?/p>
這“三問三不知”,讓在場所有人都感到意外,但不久就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
為什么呢?因為按理來講,丁肇中大可不必說“不知道”。他可以用一些專業(yè)性很強的術語糊弄過去,或者說一些不沾邊的話搪塞過去,但他卻選擇了最老實、最坦誠的回答方式。
這種坦言“不知道”,不但無損于他的科學家形象,反而更凸顯了他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中國佛教史概說:第七章唐代的佛教佛教和國家性質(zhì)與社會活動第四節(jié)僧…中國佛教史概說:第七章 唐代的佛教(一)佛教和國家性質(zhì)與社會活動 第四節(jié) 僧…
唐朝建國開始,對于佛教便采取反對隋之外護政策態(tài)度。由于太史令傅奕,為謀富國利民,上奏政策二十一條,減省寺塔僧尼,故于唐高祖武德九年(西元六二六年),命令沙汰佛道二教。長安殘留佛寺三所、道觀兩所;地方諸州,殘留寺觀各一所,以精勤于練行的僧道居之,此外所有寺觀一律廢止,僧道則命之還俗。此乃繼續(xù)北魏北周之后,破佛的嚴厲政策,然至太宗即位,此令即行中止??墒怯纱松程酪哉C釋道二教的詔令,使得唐初的兩教教徒,痛定思痛,采取了自誡自肅的態(tài)度,其結果,竟成了幸運的開端,奠下了發(fā)展的基礎。
唐太宗慨嘆天下優(yōu)秀僧道人數(shù)的減少,故命以二千人為限度,藉以選度僧道的人才。同時禁止私度僧,用以杜絕偽濫僧的橫行。唐太宗貞觀九年(西元六三五年)命天下諸州,排除奸惡僧尼,代之以人才出家。此時,唐朝之對僧道,便確立了戶籍和公度的宗教政策。唐朝政府之對國民,建立起正確的戶籍,基于均田制,建立租庸調(diào)與府兵制,安定國庫財政和治安的維持,并且企及軍備的加強。沿著此一方針,對于佛道二教的行政,也就制定了寺觀的定數(shù),以防造寺起塔之風的高揚。根據(jù)簿籍之法,登錄的公度僧道,給予特別恩典,加以身分的保護,同時加強對于私度偽濫僧的取締。
佛道二教的宗教行政,自隋以至唐初,乃系隸屬于政府的鴻臚寺之下的崇玄署。后來幾經(jīng)變遷,至玄宗的開元以下,便屬管于鴻臚寺與尚書省的祠部;僧道的戶籍,三年一校正,被保管于鴻臚寺與祠部,這是唐朝宗教行政的總管理。有關僧道榮譽之推舉等事項的組織機構,便是鴻臚寺,尚書省的祠部,則為發(fā)令機構。
六朝以來,由于國家政治力的脆弱,故有私度僧的流行和偽濫僧的橫行,這是歷代為政者們頗感頭痛的事。到了唐代,便以法令予以防止。首先由師主推薦出志愿出家的人。中宗之際,建立試經(jīng)度僧的制度,以試驗來考選出家的人才。嚴格實施僧道的簿籍之后,統(tǒng)計天下的佛寺與僧道的數(shù)字,以及每年死亡與還俗者的人數(shù),以判明公度僧道必要數(shù)字的多寡。試驗及第者,國家許其剃頭,公度的出家者,必須隨身攜帶得度的身分證明,那便是由尚書省的祠部頒發(fā)的度牒,名為祠部牒。它的作用,宛如頒給官吏的委任狀(唐代名為告身)。持有度牒的出家人,可受到終身免除稅賦,專念于修道生活,并且保障其身分的恩典。持有度牒的沙彌,尚須于成人之后,從戒壇受具足戒,進入大僧階層,由戒壇場所發(fā)給戒牒。以戒牒和國家的度牒之兩種文書,證明公度的出家身分。唐代制定公度的出家者,必須攜帶這兩種文書,以便嚴密取締私度的偽濫僧,并且防止兩者之混淆,這是唐代確立公度制的原因。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