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生種類的選擇
什么是放生?放生就是救護那些被擒、被抓、將被宰殺、命在垂危的眾生的命,將被捕獲的魚、鳥等生類放之于山野或池沼之中,使其不受人宰割、烹食,便稱之為“放生”。
放生主要體現(xiàn)在對生命尊嚴的維護,體現(xiàn)了廣大慈悲的救度精神。換言之,“放”的主要目的在于“生”或者更好的“生”,那些本就不是被擒、被抓、將被宰殺的物命,就不要“放”!比如,觀賞魚類,這些魚類很多是在人工干預的前提下形成的物種,毫無野外生存能力,比如金魚,完全是人工干預鯽魚產(chǎn)生的只適合魚缸生存的物命,放生就是殺生!前不久,我看到一位同修,欲放生鸚鵡,被我勸止。我市經(jīng)常放生的還有巴西龜,紅耳巴西龜(雙耳附近是紅色)是世界公認的生態(tài)殺手,已經(jīng)被世界環(huán)境保護組織列為100多個最具破壞性的物種,多個國家已將其列為危險性外來入侵物種!中國也已將其列入外來入侵物種,對中國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難以估量。"巴西龜"整體繁殖力高,存活率高,覓食、搶奪食物能力強于任何中國本土龜種.嚴重威脅本土野生龜與類似物種的生存。所以巴西龜只能善心家庭收養(yǎng),不可放入江河湖泊,以免為害江湖。
師兄們想一想,有人吃過觀賞魚類嗎?有人吃過鸚鵡嗎?有人吃過巴西龜嗎?對他們來說室內(nèi)就是他們的生活的天堂,野外就是他們的地獄,既然他們沒有也不會被人宰割、烹食,那么就讓安然生活在魚缸里、鳥籠里、龜池里吧,給他們做了皈依就很好了。大熊貓、老虎野外放歸都要做個野外生存評估,我們?yōu)槭裁催@么盲目呢?
不加選擇的放生動物,不適宜的放生環(huán)境,可能造成非常危險的生態(tài)災難。特別是外來物種對本地環(huán)境的入侵,其可能造成的生態(tài)后果難以預料。國家曾在全國范圍內(nèi)封殺食人鯧,以防止其逃逸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
所謂“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慈悲要有智慧,慈悲不能感情用事。
二、放生季節(jié)的選擇放生的最終目的是拯救即將被殺的動物使它們重獲自由快樂生存。因此,放生要選擇適當?shù)募竟?jié),切忌反季節(jié)放生。如果不清楚動物的生活習性,應及時查閱有關資料或向有關動物專家求助,在專家的指導下選擇適合某些動物放生的季節(jié)。
請看一篇新聞:煙臺市萊山區(qū)望海賓館旁的一個水庫內(nèi)漂浮著大量的死甲魚,也就是咱們常說的鱉。甲魚大小差不多,不像是野生的,也沒聽說這一帶有誰在這個水庫里養(yǎng)殖甲魚。雖然也有人認為是水庫被污染了,不然不會突然出現(xiàn)大面積死亡的現(xiàn)象,但一位知情的市民透露,“甲魚實際是凍死的,如果是野生甲魚就不容易被凍死,這些甲魚是被人放生到水庫內(nèi)的。這些養(yǎng)殖的鱉都是溫水的,二十來度以上才能長,而水庫的水太涼了,一進去就完了。”再就是鱉它需要喘氣,原來水庫上都結凍了,它根本喘不過氣來。如果是野生的它有窩,專門有喘氣的窩。
這些飄浮在水面上的甲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還有很多死甲魚都已經(jīng)沉到水底了,由于這些死甲魚會影響水庫水質(zhì),水庫旁邊的單位打算近期把死甲魚清理出去。
近年來,市場出售的甲魚大都是南方養(yǎng)殖的,在寒冷的冬天,尤其是中國北方,不可能野外生存,特別是甲魚有曬背的習性,甲魚需要在無人時爬到岸邊或石頭上曬背,防止身生霉菌,如果在冰封的水域放生,嚴寒和窒息兩大殺手,加劇了甲魚的死亡。如此放生,只是把甲魚從狼穴送到虎口,你說甲魚是感恩您呢還是嗔恨您?建議師兄們,最好能在4-10月份放生甲魚,放生水域須有攀緣地,不可放生四周有陡坡或陡岸的深水域。
三、放生日期的選擇隨心、隨力、隨緣放生最好,盡量不要讓魚販子摸到放生規(guī)律,不論什么日子放生同樣功德無量。
四、簡化放生相關儀軌如法念誦放生儀軌極其重要,可讓自他一切眾生真正得到利益。一定要授三皈依和念佛名號(為它們種下佛法種子),盡可能灑甘露水。
為了放生的動物能夠提高成活率,提倡盡量簡化儀軌,必要時先放生再做儀軌。開悟·證嚴法師的生活禪心:心包太虛禮讓他人開悟·證嚴法師的生活禪心:心包太虛 禮讓他人
一對意氣用事父子,因堅持己見而誤了要事。不分青紅皂白的公鳥,錯怪了母鳥,以致母鳥遠離高飛……我執(zhí)之弊,害人害己!
有一則故事:一位父親為了宴請朋友,就吩咐孩子幫他買瓶酒來招待客人。孩子在買酒回來的途中,迎面有一位青少年擋住了他的去路。
青少年對他說:“你閃開,讓我過!”
這孩子也不甘示弱地說:“是你要閃開!”兩人就在路上互相指責。不管路有多寬,他們就是賭氣、互不讓步!
父親在家里陪客人,等待孩子的歸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一小時后仍未見兒子的蹤影。父親忍不住對朋友說:“你在這里等一下,我去看看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
在路上,父親從遠處就看到兩位年輕人站著不動,便問:“到底發(fā)生什么事?”
孩子說:“他不肯讓我過去、我也不讓他,看誰耐得久?”
父親說:“客人在家里等著,這里由我處理,你先回去吧!”孩子走后,換父親跟對方僵持,因而忘了家中還有客人。
另有一則小故事:在一棵大樹上,筑了一個鳥巢,里面住著一公一母的鳥。當時正值秋天,果實都已成熟了!兩只鳥就趕忙去采果,以儲存冬天的糧食。
有一天,水果被大太陽一曬,都脫水、變成水果干了。當公鳥回來時,看到水果一下子變少了,就對母鳥說:“我們倆一起辛苦地去采水果,你先吃為什么不告訴我呢?”
母鳥委屈地說:“我沒吃啊!”
公鳥就說:“東西明明減少了,你怎么說沒吃呢?”這時公鳥起了瞋恨心,用嘴一直啄母鳥,啄得它遍體鱗傷!母鳥受不了這樣的虐待,就飛走了!
夜里,忽然下起大雨。天亮后,水果也因為被雨水浸泡過,又漲大變成原來的樣子。公鳥見狀,才知道經(jīng)太陽一曬,水果才脫水變少,并不是母鳥吃的。公鳥后悔不已!在鳥巢旁一直啼叫、呼喚母鳥回來,但是卻再也看不到母鳥回來了。
學佛,要先學做人。做人要進退得宜,做事要信任他人,待人要互相關懷;如此,才能在人生道上走得很平安,得以順利地到達目的地。
第一個故事說明:凡夫往往都是為了“我”在執(zhí)著,不愿退讓一步;不僅白白地浪費時間,更耽誤了重要的事情。
第二個故事也是警惕我們:做人要相信別人。凡事要經(jīng)過思考、心量要擴大,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并體諒、愛護他人。如果能這樣,生活也才會過得幸福!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