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變》畫贊(并序)
王維
法身無對,非東西也。凈土無所,離空有也。若依佛慧,既洗滌于六塵。未舍法求,厭如幻于三有。故大雄以不思議力,開方便門。我心猶疑,未認寶藏。商人既倦,且息化城。究竟達于無生,因地從于有相。
《西方凈土變》者,左常侍攝御史中丞崔公夫人李氏,奉為亡考故某官中祥之所作也。夫人門為士族之先,道為梵行之首。大師繼踵,望塵而理印。命婦盈朝,聞風(fēng)而素履。心王自在,萬有皆如。頂法真空,一乘不立。以示見故,菩薩為勝鬘夫人。同解脫因,天女贊維摩長者。陟岵何至,哀哀缞绖。順有漏法,泣血以居。念罔極恩,滅性非報。唯茲十力所護,豈與百身之贖?不寶纓絡(luò),資于繪素。圖極樂國,象無上樂。法王安詳,圣眾圍繞。湛然不動,疑過于往來。寂爾無聞,若離于言說。林分寶樹,七重繞于香城。衣捧天花,六時散于金地。迦陵欲語,曼陀未落。眾善普會,諸相具美。于是竭誠稽首,隕涕焚香。愿立功德,以備梯航。得彼佛身,常以慈悲為女。存乎法性,還在菩提之家。偈曰:
稽首十方大導(dǎo)師,能于一法見多法。
以種種相導(dǎo)群生,其心本來無所動。
稽首無邊法性海,功德無量不思議。
于已不色等無礙,不住有無亦不舍。
我今深達真實空,知此色相體清凈。
愿以西方為導(dǎo)首,往生極樂性自在。
第009集什么時候該放下葉正緯老師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學(xué)佛釋疑”這個節(jié)目。
今天我們要來跟大家談的題目是:“什么時候該放下?”
“什么時候該放下?”之所以會跟大家談這個題目,當(dāng)然是因為我們會碰到許多時候,我們自已覺得很難輕易的放下,所以簡單的狀況是什么狀況呢?往往都是一些我們固執(zhí)己見,以致于造成了他人或者是大家的困擾。
比方說在我們?nèi)粘I罾锩?,也許我們都覺得說,小孩子們都應(yīng)該要規(guī)規(guī)矩矩的,要守什么樣的規(guī)矩,要按照我們的意思去做。
我們可能也會要求說,比方說下一代就一定得要承接上一代的光環(huán)。譬如上一代,也許經(jīng)營事業(yè)很成功的時候,那很自然就會要求下一代,要繼續(xù)的發(fā)揚光大、繼續(xù)的經(jīng)營;盡管下一代,也許對這個部分的事業(yè)一點興趣都沒有,但往往因為家族、因為上一代的壓力而不得不然;那么在這個過程中,無形中就造成了上下兩代之間不少的困擾。又或者說:比方說上一代呢,其實是信了什么樣的宗教,因為很相信的關(guān)系,所以會要求下一代要跟著要信這樣的宗教;可是也許下一代的人他有他自己的想法,所以在這樣的過程中,難免也會造成上下兩代之間不少的沖突跟煩惱。
又譬如說:我們也常??吹?,一般的社會里面常常都會講求婚姻要門當(dāng)戶對,當(dāng)然就實際的層面來說,畢竟婚姻這件事情,不是只有度蜜月而已,兩個人在一起還要長長久久;所以說適度的考慮雙方家庭的融合的程度,可能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往往也有不少的人,把這個門當(dāng)戶對的觀念推到極致了,變成說雙方,比方說在政治上的地位、或是在經(jīng)濟上的地位,一寸一寸地仔細來衡量,看看兩個人是不是對等的狀況下,才可以來談婚配;這個狀況下,往往就得要犧牲了許多,在人間里面看到的兩個人單純的相愛在一起的狀況;所以這樣子,從古至今,這種狀況都造成了不少的遺憾,甚至有很多的悲劇。
又譬如說,特別是在東方的傳統(tǒng)里面,往往都會要求要傳宗接代,而因為世法使然,所以傳宗接代也通常都是以男丁為主;這樣子要求的結(jié)果,就對于結(jié)婚之后的狀況,產(chǎn)生一個很直接的影響:就是上一代會要求要下一代,在生兒育女方面,會比較偏好生男丁的狀況。因為只有男丁未來才可以所謂的傳宗接代,等到百年以后,所有后頭的祭祀的問題,都要靠男丁來繼續(xù)的維持。
那象這類型的狀況呢,我們可以說,如果我們仔細去看的話,這些的狀況可以說在社會里面都是層出不窮,在日常生活里面屢屢可見。這些狀況它所顯現(xiàn)出來的,幾乎都是因為我們固執(zhí)了自己對某一件事情的看法,然后強烈的將這個看法加諸在別人身上,要求別人必須要按照我們的方法去做,或者要按照我們的見解去實行。所以這個時候呢,難免就在我跟他人之間造成了許多的困擾。
這種時候很顯然的,我們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當(dāng)然回到原來的主題,就是“什么時候該放下?”的這個主題的話,那很自然的,凡是因為堅持己見,而造成了他人的困擾,甚至造成了很大的傷害的時候,這個時候當(dāng)然就是我們應(yīng)該要仔細地去想想看:“是不是該放下了?”
比方說小孩子本身,如果這個小孩子本身有他自己的特性在的話,我們又何苦的要求他一定要按照我們的意思,一定要承繼哪一部分的家業(yè)?又或者這個小孩子,天生就是一個藝術(shù)家、或者是一個工匠的話,那么我們又何苦要要求這個小孩子,一定要每一堂要盡力去考到九十分一百分呢?所以象這類型的狀況,我們只要能夠好好的理性思考的話,都應(yīng)該會想到說:是有一些時候,是有一些不必要的這個偏見,我們是應(yīng)該要把它放下的。不過這一些狀況說起來容易,可是如果我們跟大家談,直接談?wù)f“該放下了!”的這個議題,往往很多人都會朗朗上口,可是實際上真的能夠放下的人,其實還不多!為什么是這樣子呢?那就要仔細地再往我們真正放不下的內(nèi)心再去探尋。比方說我們在看另外一種我們往往會問自己:“什么時候該放下?”的問題,我們在人的一生當(dāng)中,總難免會遇到許多生離死別的狀況--特別是說親人至愛之間的生離死別,那么這一種生離死別,由于帶給一般人的痛苦,非常的傷痛、非常的巨大;所以常常會讓大家往往沉浸在悲傷的氣氛里面,久久不能出離。這個時候,往往我們會安慰對方說:“該放下的就該放下了!”可是往往我們會發(fā)現(xiàn),對方能夠聽得進去的時候,其實并不多。而最后卻都是因為時間久的關(guān)系,對于這一部分傷痛的記憶比較能夠接受,或者比較趨于平淡之后,然后才能夠從傷痛中走出來,自己能夠放下。所以象這類型的狀況,顯然就已經(jīng)比世間,我們剛才講的世間法的狀況,更要深入每一個人的內(nèi)心。我們舉這些例子,其實就是要引導(dǎo)大家,來思考看看:放下!放下!說得容易,可是為什么做起來不容易?
我們不妨先從佛教里面談到的關(guān)于人生實相之一的?--苦的實相,來跟大家說明。我們說一般在佛教里面,跟大家在介紹苦的時候,其中一個最為大家耳熟能詳?shù)?,就是所謂的“八苦”,也就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還有一個五陰熾盛苦。這個佛教談的八苦,因為我們現(xiàn)在開始要帶著大家往我們的內(nèi)心去探尋如何能夠放下,所以我們現(xiàn)在在談的這些苦,也就是往我們自己的內(nèi)心去探尋。剛才講的這個八苦里面,由于談到的是我們自身所感受到的苦,所以就一般人來說,我們通常先把“生”這個苦給放下,然后也把“五陰熾盛苦”給放下;所謂的意思是說,倒不是說真的放下,是說我們暫且不談;因為每一個人,大概很少很少人能夠記得自己生的時候是什么樣的苦?另外一般人,如果沒有適當(dāng)?shù)姆鸾痰难?xí)的話,也很難知道“五陰熾盛”是什么樣的苦?因此我們在這里,就先跟大家談六個苦,也就是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
對于老、病跟死這個三項,我想每一個人,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對于老病這兩個字一定深有感觸,而對于死也都是深有畏懼;可是即使我們對于老跟病跟死,希望能夠盡量的避免,可是實際上,我們只要細心地觀察每一天的生活地狀況,我們必然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人就象設(shè)了一個定時的這個鐘一樣,我們就隨著這個時鐘,一分一秒地繼續(xù)往老病死的方向前進。這個事實即便是我們再怎么樣的精心打扮,或者是我們再怎么樣的注意身體的健康,一步一步往既定的方向前進,這個狀況是不能改變的。所以這個是老病死的狀況。這樣聽起來也許有人會覺得說,佛教都是拿老病死不可避免的這個狀況來告訴人們,這樣子是不是使我們的人生變得很悲觀很灰色呢?這也就是我們今天談到的其實都是屬于佛教談的?四圣諦里面的苦圣諦其中的真相。也有許多人會覺得說,佛教都是在強調(diào)苦圣諦,也因此佛教呢,肯定是很悲觀、很灰色的。實際上我要在這里要告訴大家,什么是真正的悲觀?什么才是真正的灰色的人生觀呢?我們應(yīng)該要說,如果我們了解人生確實是這樣子的時候,然后從中間能夠活出生命的另一番光彩的話,怎么能叫灰色悲觀的人生觀呢?反之,如果我們對于人生的實相蒙著眼睛不去看它,任憑自己蒙著眼睛往前走,跌跌撞撞一路走來;到最后跌得遍體鱗傷,臨終的時候,才覺得說所有的一切的事情,事先都沒有想清楚、都沒有看清楚,然后這一路走來就是這樣的人生的時候,請問:這樣的人生,蒙著眼睛過完這樣的人生的話,那樣的人生就叫作樂觀嗎?就叫作彩色嗎?所以我們應(yīng)該要講說,佛教之所以會強調(diào)“苦圣諦”,是因為這本來就是人生真實的樣貌。然而佛教所教給我們的,是要在真實的樣貌理性認知之后,從中間生起了不一樣的、積極的菩薩道的人生觀;所以我們說佛教所教給我們基于苦圣諦的人生觀,其實應(yīng)該是一個積極的、帶有智慧的彩色的人生觀。好!那這個是在老病死這方面,有跟大家說大家會感受到的苦。
另外大家也很常會感受到?--愛別離之苦,就是我們所談到的,親人至愛之間的生離死別,那么一旦離開了,彼此必須要分開的時候,很多人其實很難很難接受的。這個苦我們能不能簡單地能夠避開呢?實際上不容易!為什么呢?因為我們都知道,所有世間的一切的現(xiàn)象都在無常地變化,包含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包含每個人各自的狀態(tài)。比方說我們剛才才講過,每一個人都不能夠避開老病死;同理的,每一個人都不能避開的時候,那么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必然會經(jīng)歷著許多的變化。有這樣變化存在的時候,哪怕是再怎么至愛的人、再怎么相親相愛的人,其實到頭來總是會發(fā)現(xiàn),要不然就是彼此的關(guān)系產(chǎn)生了變化,要不然就是外面的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變化,以至于不能夠再在一起了。所以象這樣愛別離的狀況,其實它也是人生必然會經(jīng)歷過的實況,所以這個部分也是我們說佛教八苦里面的其中一個苦。
另外一個苦叫“怨憎會”,也就是說你可能在平常的時候,特別不喜歡哪一個人,或是特別討厭哪一個人,可是就偏偏因緣際會,就必須會碰到這樣的人。當(dāng)然大家應(yīng)該都有這個印象,從小到大必然都會有這個印象;當(dāng)這樣的時候發(fā)生的時候,心里真是不痛快!為什么偏偏就要碰到這個我不喜歡、我討厭的人呢?所以這個狀況,其實在我們的人生當(dāng)中也必然都會發(fā)生。為什么呢?那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的因緣都在無常的變化當(dāng)中,你會碰到誰?你今天會經(jīng)歷什么樣的心路歷程?每一事情可以說都在不斷的變化當(dāng)中;再加上每一個人與生俱來都有自己的好惡,并且也都有自己的深沉的我見、我執(zhí),所以當(dāng)我們透過自己有限的眼光去看外面的世界,特別是看外面無常的世界的時候,我們可以很肯定的說,不可能這個世界看出去什么事情都是你喜歡的;必定有你喜歡的、也有你不喜歡的。所以“怨憎會”也必然是我們?nèi)松?dāng)中一定會經(jīng)歷過的歷程,所以這個也是我們談的八苦之一。
最后要跟大家談八苦之一的其中一個叫“求不得”。這個狀況當(dāng)然,我們當(dāng)然就是每一個人應(yīng)該都是深有體會。因為就如同我們剛才所說的,每一個人出生的因緣不同,每一個人從小到大的因緣不同,甚至我們可以說,每一個人本身所帶的福德,都有非常非常大的差異;那有這樣大差異的狀況之下,我們把自己跟他人放在同一個時空之下的時候,很顯然的每一個人能夠得到的東西,一定會有許多的差異;這個就已經(jīng)先奠定了我們不可能事事如我們所求的基礎(chǔ)。另外我們即使很努力去求了,按照世間的道理來說,似乎是努力就一定會有成果;所以常常有人把這個“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把它無限的延伸之后,變成“凡是努力就應(yīng)該會得到一些什么”。不過如果我們從更深的理地來看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實一旦一個人出了社會之后,不見得每一次的努力都有你期待的回報;那是因為一旦這一些的狀況,這些狀況真實在運轉(zhuǎn)的時候,其實跟每一個人的福德有很大的關(guān)系;所以別人要是比我們的福德大的時候,很自然他在求取名利權(quán)位的時候,就會比我們要順利很多。這個在一般人是很難看得清楚的,并且即使聽聞過這樣的福德的道理之后,也很難輕易地信受;所以一般人在一生當(dāng)中,幾乎都會常常的經(jīng)歷求不得的苦----想要什么卻得不到,然后一直都在心里面掛著。
這六個苦就是我們深入在看“我們到底為什么心里會苦惱?”的時候,所必須直接面對的六項事情。
我們剛才一直談到的佛教說的八苦其中的“生”, “生”所帶來的苦,跟五陰熾盛所帶來的苦,這兩部分的苦,都得要諸位有機會能夠深入佛教修習(xí)的時候,再去體會。目前就不妨先用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跟求不得,這六項來檢討看看自己放不下的地方;關(guān)于這個六項的苦,我們說這是人生必然的實況,這六個苦,并不是在佛教里面才會發(fā)生。實際上我們剛才已經(jīng)說了,每一個人都會經(jīng)歷這樣的苦,那怎么去看這個事情呢?
我們不妨舉,我們說基督教,我記得有一個很出名的祈禱文來跟大家說看看,這個祈禱文依稀是這樣說的,這個是基督教徒,對著上帝去祈禱說:“希望上帝賜予我平靜的心,讓我可以接受不可改變的事;希望上帝賜予我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事;并且希望上帝賜予我分辨兩者的智慧?!笔裁唇袃烧撸烤褪侨シ直媸裁词虑槭强梢愿淖?,什么事情是不可以改變的。從這個基督教的祈禱文里面,我們可以看看,什么叫作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你如果要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的話,那就是表示說我們這個不可改變的事情,對我們來講就是一個煩惱,那么這個不可改變的事對應(yīng)在我們前面講的事情,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那個六項苦,也就是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這六樣。這六樣一旦發(fā)生了,造成心里上面很大的煩惱的時候,基督徒會跟上帝祈禱,希望上帝能夠賜給他平靜的心,去接受這些事情。這個不就是我們講的“要放下”?你一旦放下了,就表示你心里能夠接受了嘛!然后接下來呢,最后一段的祈禱文里面,基督徒會向上帝懇求,希望上帝能夠賜予他分辨兩者的智慧;表示說有一些事情,什么時候可以接受?什么時候不能夠接受,而該去勇于改變?基督徒希望上帝能夠賜給他智慧,讓他能夠分辨。從這個祈禱文里面,我們馬上就可以發(fā)現(xiàn),我們說基督徒需要向上帝去祈求智慧,來分辨“到底什么事情可以改變,什么事情只能接受”;換句話說他是在向上帝祈求,請上帝告訴他什么時候該放下。所以這個就表示了,放下這一件事情,以及放下背后所牽涉到的六項的苦,其實在我們的人生里面,是必然需要去面對的難題,并不是象放下這兩個字,寫起來這么樣的單純。所以基督教才會在祈禱的時候,希望上帝要能夠幫他的忙,可見放下并不容易!
那我們在佛教里面,當(dāng)然我們有我們的法門,來引導(dǎo)大家怎么樣去分辨,“怎么樣去放下”,這個內(nèi)容我們將在下一個講次里面跟大家分享,今天就先說到這里。
阿彌陀佛!
標(biāo)簽: